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各民族一代又一代所创造的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经受了历史的选择 ,被保存、发扬起来 ,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种经历史的沉淀而升华出来的中华文化 ,对中国民族具有重要的内聚力作用。中华文化沉淀和升华内聚力的作用 ,是中国民族团结的原因之三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深厚根基。对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而言,文化软实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更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高度的战略眼光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的极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文化从起源地向四周扩散、传播的过程中,人口迁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本文以中原文化由中州向闽中、由闽中向台湾扩散,闽台被相继纳入中华文化圈的历程为例,透视了中华文化通过人口迁移从起源地向四周发散、扩展,中华文化图逐环扩大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文学中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就是这棵文化之树上丰硕的果实,她们像和煦的春风,沐浴着我们的肌肤;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形成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又像那丝丝缕缕的花香,浸染着我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新时期要大力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的指示精神,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井冈山精神大型展览,目前正在全国各省市巡回展出。2003年11月在首都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首展中,短短16天时间,就接待了近12万名参观者。其规模  相似文献   

7.
要圆满完成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战略任务,就必须纠正关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原则,在实践中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切实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所引发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党跳出 执政周期律的认识进程:毛泽东认识到要让人民行使当家作主和民主监督的权力;邓小平提 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凸显执政党兴国富民的价值追求;江泽民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在认识上和实践上进一步把握住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胡锦涛在新时期高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执政党的自身 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相似文献   

9.
语言具有交际、思维、教化、情感和凝聚等功能,对促进中华文化普及,强化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重要的载体、纽带和价值彰显作用。要准确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语族与民族、差异性与共同性、语言的工具性和内聚性的关系,切实发挥国家通用语言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语言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桥梁功能,强化中华文化站位和中华文化认同,突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切实发挥语言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内聚性和向心力,使各民族在共创中华文化基础上,共享中华文化、共传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和谐资源与和谐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胡锦涛的文化思想,既吸收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又结合中国实际,为其注入时代特色,提出新时期和谐发展的理念,这是胡锦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精神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强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弘扬中华文化"的战略意义。中华文化强调"以仁为本"、"以和为贵"、"修己安人,成己成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增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强化中华文化本根的教育,捍卫自己的文化特征,建立自尊自信。我们应当确立起强烈的民族精神、自强意识、民族文化发展意识、优秀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再生创新意识,把潜在的精神资源转化成现实的精神发展与建设的能源和动力,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良知与民族精神理所当然地应承担和接受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2.
张宗 《金陵瞭望》2007,(14):20-22
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阐述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在讲话中,胡锦涛着重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的精神,本刊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内容做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13.
值此你校建校100周年之际,向你校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祝贺。山东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100年来,山东大学把自己的发展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经过一代代山大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爱国进步的革命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去年7月,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和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大学,为你校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希望你们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江总书…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法律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到了法理、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经济法、程序法、社会法、国际法。这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集体法律智慧的结晶,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邓小平法律思想、江泽民法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崭新成果。上篇对胡锦涛的法理、宪法、行政法思想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5.
爱德温·李费佛所描述的投资时代距今已有百年。过去的100年中,斗争、战争、革命……风云跌宕、沧海桑田,什么东西能长留在人类的记忆里?100年后,我们阅读《股票作手回忆录》,它穿越了一个世纪,让今天一代代投资人重温,为什么100年后它仍能打动如此多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尊重文化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将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提升的发展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是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要下大力气加强对中华文化内容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练融通中促进内容创新,从而为中华文化的赓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此外,面对传播主体维度呈现出差异化、多元化、全民化的整体趋势,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还须通过明确各自主体职责,提升主体媒介素养,统合各类主体优势,在推进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和个体传播协同发力的基础上,构建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全面认识我国孔孟儒学“八日”育人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服务于现代育人工程,就很有必要对邓小平“四有”育才观与孔孟儒学“八日”育人观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探索孔孟儒学“八目”育人观与邓小平“四有”育人观之间的民族文化联系,有助于加深对邓小平“四有”育人观的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本文对邓小平“四有”育人观与传统文化的承接作了探讨:认为邓小平育人观将孔孟儒学育人观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进行透析和诠释。本文从实现胡锦涛总书记“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理论高度,为高校加强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提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8.
唐朝幽、蓟二州地处东北边塞,成为吸引边塞诗人的一个重要平台。其中以陈子昂、高适、李白的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他们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刚健清新、文质炳焕,抒发建功壮志与怀才不遇的情感冲突,歌颂戌卒英勇报国精神而又对其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人性关怀,暴露战乱造成的巨大破坏和灾难,抒写厌战反战、渴望和平的心愿,描绘多姿多彩的边塞风光和民风民俗。边塞诗是那个时代社会潮流和审美潮流的产物,不仅为源远流长的中华审美文化增添异彩,而且铸入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灵魂深处,为塑造一代代中华儿女的高尚情操、审美趣味和价值理念,发挥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执政环境是党执政理论建设系统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党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一术语在中央文献中的首次出现是由胡锦涛在2004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中提出的。但学术界对执政环境的内涵及内容,执政环境的具体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各民族与中华文化存在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互进共生”关系。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华文化记载了中国各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族体的生产生活、社会习俗以及发展历史。中国各民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各民族及其先民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中国各民族共同铸就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中国各民族必须牢固树立“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的历史观,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的起源与拓展,促进了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延伸与深入,加快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巩固和壮大;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升华,提升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速度。探析中国各民族与中华文化,不仅有利于探索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详细记载,而且有利于增进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