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郭店楚简《语丛》《太一生水》文本中,存在着三种身体隐喻模式,其一为己身隐喻,以肉身为概念产生的理据;其二为阴阳耦合隐喻,以身体-两性关系为隐喻逻辑,形成概念对子;第三为孳乳隐喻,由元概念孳乳产生子概念,并进一步衍生出家族概念体系。其中阴阳耦合隐喻与孳乳隐喻常常互相包含、交替进行。这三种身体隐喻模式,是中国哲学概念产生与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古代训诂学术传统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斐 《中文信息》2013,(9):206-207
隐喻在修辞学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辞格之一,同时隐喻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疾病是每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必须经历的事,它与健康不一样,它是个体的,附有价值判断的,不同文人笔下的疾病有着不同的隐喻,而本文以孙维民的㈣为典型,解读诗中的隐喻。  相似文献   

3.
隐喻在新词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突破了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认识,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现象,而且也是认知现象。隐喻在新词和新义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隐喻的概念、机制、分类等,以2002年《现代汉语词典》增补版"新词新义"部分为语料,以及对照05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人民日报》、《京华时报》等报刊为语料,研究隐喻在新词新义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英国文坛新秀阿莉·史密斯是名副其实的实验派小说家,《迷》是其空间实验的一大手笔。该小说的文本空间宛如岔道重生的迷宫,充盈着多面阐释的可能性,体现了匠心独运的空间架构模式。通过体现时间空间化的文本造型、微观空间中的幻化符码以及隐喻空间的多重意蕴,将读者与文本的互动多元化和多层次化,从而产生了《迷》中迷的多重解码艺术。  相似文献   

5.
波提切利被赞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早年进入美第奇家族画师菲利普·里皮的画室学艺,用清晰的轮廓塑造、轻微的光影对比,借人文诗意绘制出美丽忧郁的人物及艺术;他绘画中的线性优雅、独具的构图偏爱、对透视的把握以及追求理想美的风格代表了美第奇家族时期艺术家和人文学者的文化艺术理想。他受美第奇家族委托创作的《维纳斯的诞生》和《春》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精神的缩影。波提切利生命的最后十年受到改革家萨沃纳罗拉反对“虚荣艺术”的影响,放弃前期盛名之下的艺术风格,转而投向晦涩、虔诚、隐喻的主题,作品数量锐减并远离人们视线。《神秘诞生》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作品用隐喻的方式呼唤救世主的降临。相对于早年集人文主义荣耀于一身的波提切利,晚年的波提切利以他最后十年的精神皈依向精神领袖萨沃纳罗拉“致敬”。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对苔丝和潘金莲作了一番比较。其中苔丝是《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核心人物,而潘金莲只是《水浒传》中一个配角;苔丝生活在资本主义的英国,而潘金莲是一个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而潘金莲被认为是“淫妇”。但如果我们超越时空的束缚,摆脱世俗的禁锢,则不难发现,两个看似遥不可及毫不相关的女人又是何等的相似。通过此文,只是希望善良的人们能够在观念不断更新、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发展的21世纪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和人生。  相似文献   

7.
莫言的几大长篇力作,从《红高梁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一直到《蛙》,在性、爱、食、色的表层符码下,潜藏着一组深层密码,即身体和欲望这两大元素.运用当今席卷欧美的身体研究理论,以《蛙》为例,围绕颠覆传统的身体观、身体的性与性别、身体的隐喻等展开论述,探索《蛙》的当代意义,展示身体在人类社会文化中一直被忽视的根本性地位,揭示莫言小说中“身体”的独特内涵及“身体”表征下的隐喻.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7,(1):152-157
英国当代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在其代表作《霍克斯默》的伦敦书写中传达了一种植根于英国天主教传统的幽灵式的非理性主义思想。作品中的七座教堂隐喻着一种来自于过去又超越于过去,存在于城市骨髓之中的黑暗与隐秘的非理性力量,这是英国传统的本质体现。小说中呈现出多组二元对立,在这些二元对立中,作家强调的也是非理性主义的精神。《霍克斯默》伦敦书写中的非理性主义以一种幽灵的形式来破坏总体化体系,将被压制的声音释放出来,这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同时,阿克罗伊德不断回望过去的文化保守主义态度不是简单地复制传统,而是重构传统。  相似文献   

9.
19世纪英国作家威尔基.科林斯的成名之作《白衣女人》中塑造了几个生动的男性形象。其中,沃尔特善良而正直,对劳拉的爱是他与恶棍珀西瓦尔爵士和福斯科作斗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是他最终赢得爱情成为利默瑞吉庄园主人的原因。费尔利先生自私而又神经质,他是一个在身体上、精神上都不健全的人,把一个独立的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看成是一种负担,并且极力逃避。而珀西瓦尔爵士在整部小说中扮演了一个只会咆哮和动拳头的恶棍的角色,他穷凶极恶,一味残暴、蛮干,正因如此,他最终命丧火海。福斯科则既凶残又多情,他是一个具有多元化人格的人,经济因素是造成他犯罪的直接原因,多情则成为他致命的弱点,最终他失去了拯救自己的机会以至被暗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中对女性疾病的想象,因其往往被用作道德修辞或文化修辞而成为隐喻式写作。对女性病者的病因、病灶、病相给出文化诊断和人性治疗,不仅可以探究女性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的部分真相,而且可以窥测和揭示女性文学某些重要文化意蕴和审美指向。《阿毛姑娘》、《小城三月》和《花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部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文本,提供了关于女性疾病与隐喻的丰富想象。  相似文献   

11.
有岛武郎是白桦派作家中最富有思想性的作家 ,然而心中充满矛盾与苦闷。长篇小说《一个女人》正是其内心矛盾的产物。叶子是作者的化身 ,正是由于有岛自身的内心矛盾与困苦的争扎 ,注定了叶子的悲剧命运。因而说 ,《一个女人》的悲剧性是具有其必然性的  相似文献   

12.
章婷 《齐鲁学刊》2007,(1):88-9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人类通过其他具体概念来认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认知过程中,汉民族通过多种意象图式对时间概念进行建构。汉语中的时间概念隐喻分为时间是空间;时间是实体;时间是金钱。形成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三种隐喻方式。汉语时间概念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或一种认知行为以其特有的修辞功能和表达效果在广告语中得到广泛运用.隐喻的使用不仅使广告变得简洁生动、新奇而富有启发,而且能扩展话语,展开联想,使话语更具感染力、表现力,强化广告语的艺术魅力,实现"劝说"功能.  相似文献   

14.
论汉字造字法中的隐喻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用比喻、借代、象征、婉曲等隐喻性思维模式将“世界图式”与物质符号融为一体的文字,它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的世界,是创造主体对自然、人生的心灵化再现。  相似文献   

15.
《胡杨女人》是文化产业化背景下生产的蒙古族题材电视剧。该剧得以在央视1套和8套连续4次反复播出,与其在创作方面的创新性探索不无关联,尤其突出表现为剧作的商品消费性特征明显,即注重讲故事、民俗文化参与叙事、自然景观的奇异化。该剧的成功为文化产业化时代蒙古族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6.
We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kin color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for native-born non-Hispanic Black and White men and women, using data from the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CARDIA) Study. CARDIA is a medical cohort study with twenty years of social background data and a continuous measure of skin color, recorded as the percent of light reflected off skin. For Black men and women, we find a one-standard-deviation increase in skin lightness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quarter-year increase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For White women, we find an association approximately equal in magnitude to that found for Black respondents, and the pattern of significance across educational transitions suggests that skin color for White women is not simply a proxy for family background. For White men,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skin color and attainment is not robust and, analyses suggest, might primarily reflect differences in family background. Findings suggest that discri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skin color may be less specific to race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存在一种“以水喻文”的批评范式。古代先哲在对水的自然特性的观审中,产生了各种微妙的审美体验和联想,铸就了东方文论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先贤对水之“清”的感悟,逐渐形成古典文论中的“清”“清浊”等系列范畴。大量与水相关的词语如“源”“流”“深”“浅”“渊”“浮”“润”“溢”“淡”“游”“清淡”“清秀”“清疏”“清逸”“清华”等也进入文学批评领域,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水”与古代文学批评的密切关系。第二,水之“源流”启发了文学流派批评,古人一方面以“流派”为喻,阐释学术门类、文学风格的不同;另一方面则寻源溯流,阐释文学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关系。第三,“水无常形”催生了“文无常法”的文论观。宋代苏洵、苏轼父子或以“水机”喻“文心”,或以“风水相激”喻指创作中的“情文相激”,或以水之“随物赋形”喻指“自然成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文说》)已经将“以水喻文”阐释得淋漓尽致了。总之,“以水喻文”折射的是基于中国本土的、活生生的审美经...  相似文献   

18.
王秀臣 《北方论丛》2001,1(4):95-102
解读张雅文的作品每每令人感动。小说《趟过男人河的女人》以女性的独特视角,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女性的生存处境及其生存意义。女性争得自身平等、解放的途径首先在于女性自身生存意识的觉醒,但女性问题又不是女性自身可以解决的问题,男性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女性主义”只有和“女性关怀”联系起来,构建起一个和谐的两性世界,才是真正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流行短语的隐喻性语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最常见的思维方法之一,也是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通过隐喻将人类某一领域的经验挪用来表现另一领域的经验,从而创造一个新的概念。当代汉语中的许多流行短语都是通过隐喻构词而产生的,隐喻化是产生新词新义的有效机制。隐喻具有矛盾性、模糊性和程度性等语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和流行短语的语义泛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We use data from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to Adult Health (Add Health) to examine the role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explaining why interracially dating youth have poore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an youth with same-race partners.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terracial daters experience mor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nd poorer family relationships than do same-race daters. The additive effects of their lower levels of family support and poorer quality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however, do little to explain interracial daters' more negative wellbeing outcome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interracial dating hold similarly for boys and girls and among White and Black youth. Interracial dating less negatively effects the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of Hispanics, though, and actually appears to “protect” Asian youth from depressive symptoms. 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isks faced by many interracially dating youth and the protective benefits of close and supportive family relationships for romantically-involved adolescents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