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原始图画是文字最重要的源头。在文字出现以前 ,图画就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原始图画的发展为文字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书写技术、心理基础等准备因素。原始图画在刻画工具、颜料的制造和运用上的日渐成熟 ,为文字出现准备了书写工具和书写原料等必需的物质条件 ;原始绘画技巧的逐渐成熟为文字产生提供了书写技术手段。由原始岩画到彩陶纹饰 ,原始图画经历的由具体而抽象的审美认识过程 ,为抽象化、符号化的文字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东巴文是古老的民族文字,也是中国目前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其特殊的艺术形态体现了东巴文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特有的文化内涵。东巴文经过漫长的历史形成特有的视觉符号特征,这些视觉符号特征为东巴文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提供了可能。本文从分析东巴文视觉符号特征入手,在此基础上探求东巴文字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创新作用,体现其作为文字“活化石”的特有价值。东巴文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潜在价值具体体现为审美价值、经济价值与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东巴在书写某些字符时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除了体现在表达某一语言单位的用字习惯以外,还强烈体现在字符的外部符号体态上,如变换字符书写方向;减省字符笔画;改造字符。东巴个性书写较具稳定性,不符合文字发展规律的字符容易被淘汰,而符合东巴文发展趋势的书写形式容易被传承。东巴文出现个性化书写的根本原因是其在向意音文字发展过程中还不成熟,另外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和美化效果亦是部分原因。通过较为稳定的字符书写风格,可以帮助确定无书写者信息的经书归属以及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所谓“广义文字学”是以文字学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它不是对“狭义文字学”研究的简单颠覆,而是一种研究视角的转换,标志着文字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在“广义文字学”之下,从纵向的符号发展史的角度探讨原始图画和成熟文字之间的关系即是“前文字”;从功能的角度讨论符号、文字、图画以及语言等不同表达手段在人类表情达意中的共同作用,讨论广义的“文字”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视觉转换问题,讨论现代的符号创意活动,为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提供符号的基础支撑,即是“类文字”。“前文字”和“类文字”具备不同的价值,两者都是“广义文字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图画书作为一种以图画为主要表现内容和形式的读物,在故事构成、主题形态、文字表达等方面都有特殊的性状;图画书的阅读与欣赏,需要建立在对这些特征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书画同源”思想涉及到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是否相通的问题,唐代张彦远率先阐述了文字与绘画同源的观点。对张彦远观点进行详尽的分析,以此为依据,对汉字的来源——“图画”进行研究,通过对“图画”进行范畴的界定,明确阐释了“图画”与“绘画”的异同,反驳了文字起源于绘画的学说。对八卦的系统说明,证明了八卦与绘画、文字不属于同一系统,也就驳斥了文字与绘画起源于八卦的说法,最终得出文字与绘画同源于“图画”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汉字中存在双声符,东巴文也有类似现象。东巴文双声符有表示多音节词中的部分音节和表示单音节语素两种形式。双声符音符在用字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理据。从双声符的形成途径看,有假借符号上附加音符、双声符形声字的意符脱落和假借注音式形声字三种情况。随着文字系统的发展,双声符会朝两个方向演变:一是凝固为一个字,二是其中一个音符脱落。由于所发现的双声符均为东巴文发展下游鲁甸经书用字,其形成的原因是使表音表义更加明确和东巴求新奇故意改造记录形式,说明东巴文双声符是文字意音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研究对汉字等意音文字同类现象的深入研究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美洲奥尔梅克文化中的几枚玉片刻纹被一些学者辨识为中国甲骨文及金文。在研究中发现,这些刻纹实际上是一幅完整图像被破坏后的残余部分,并非文字符号,更非中国文字。这些残余刻纹仍然保留着和传统图画一脉相承的特征,据此可以说明它们本来的图画面貌。辨识者用来佐证的一些散布于中、南美洲的"符号"也存在偶然性强、不成系统等研究方法问题。因此,"奥尔梅克刻纹为中国文字"一案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9.
18世纪,威廉·瓦尔博顿在《摩西的神圣使命》中提出了人类文字"图画而文字"的理论.它就是风行于20世纪的"图画文字说"的原始版.从普通语言学原理出发,不难看出,单纯的"图画"由于无法满足"文字"的基本成立条件,所以永远不可能"变"成"文字".并且,迄今为止所有的材料也都不支持"图画而文字"的理论.因而,瓦尔博顿提出的"图画而文字"的假说,是一种错误的文字起源理论.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现行少数民族文字中只有彝文和东巴文是本民族自创文字,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文字要么是外来文字要么是借汉字造的文字。自创文字在形义上自成一定的体系。文章就彝文和东巴文进行形义比较,从中窥探民族文字构形体系所反映的有关文字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东巴经跋语是东巴在抄写完经书后,即兴写的一段话。跋语的内容大多是抄写人的名字、年龄、居住地、抄写时间、经书来源、抄写经过及抄写人的祈愿和祝福等。由于跋语是记事性的,一般为逐词逐字记录,并且所涉及的人名、地名比较多,而这些字大多使用了假借字,因此,跋语中的假借字使用情况与一般东巴经就有所不同,文章对数则东巴经跋语中的假借字进行研究,认为跋语中的假借字比例最高可达90%以上,一般在60-70%之间。  相似文献   

12.
纳西东巴文假借字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假借是不少文字系统中常见的现象,尤其是我国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所使用的东巴文,虽然其形态原始,但其中的假借现象已相当普遍,且假借字数量大,情况复杂,假借形式比较灵活。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东巴文中的假借情况,并做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工作,使我们对东巴文假借字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本文对这些学者关于东巴文假借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方块白文与其他汉字系民族文字的横向比较 ,从文字符号的选用 ,南诏、大理国统治阶级以及白族士大夫阶层对白文的态度等方面 ,力图说明白文的文化属性 ,即它是特定文化环境的产物 ,其形成、发展都和特定的文化环境相联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纳西语中古今的汉语、藏语、白语借词,从东巴文化、民俗礼仪文化、语言文字文化三个方面对东巴教的藏族钵教影响,纳西族、汉族传统节日民俗的融合,汉族年画、对联文化对纳西族的影响,纳西族语言文字中含蓄的中华多元一体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了纳西族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现象以及她以中华文化为文化的内向凝聚力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从口头到书面,从提纲戏到剧本戏,是民间戏剧的重要演进之途。提纲戏与剧本戏之间存在几种过渡形态,它们是口述剧本定本化、书面化的关键环节;其定型书写具有多种渠道,有的属于戏剧演进的自然现象,有的是人为干预的结果,现代科技也在推波助澜。1949年后,在政府文化部门的主导下,广泛开展传统剧目的发掘,大量的口述本被记录整理为文学本,客观来看,这一文化工程既取得了可观的历史功绩,也有一些值得检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保护 ,并就其在促进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平等、发展与进步方面的意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话本小说的入话通常有入话诗、评介语、小故事等几种形式,随着宋元话本向明话本的过渡,文体更加完备规范,其中表现在入话部分的不同,主要在于加强了入话与正话的关联,减少了随意性,突出了话本作家的教化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水书是水族十分古老的文字形式,近些年对它的研究十分丰富。但是这些研究的着眼点主要还是字形和意义,其实水书还承载有其他许多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水书所携带的古音分析,并将之与汉语古音进行对比,既能对水书"二十八星宿"所携带的古声母做一个粗略总结,又能对今后古汉语研究起到一点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纳西族汝卡东巴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西族汝卡支系的东巴经、东巴文较有特色,但学界公布的材料少,至今只见李霖灿、和志武先生搜集的123个汝卡字。受材料所限,相关研究也较少。笔者在五次田野调查、翻译了《送魂路线经》等九本汝卡东巴经的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经书用字研究。发现汝卡东巴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借形几种结构的字都具备,象形字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形声字较少。有的汝卡东巴文还保留着最初的造字理据,也有一些与一般东巴文造字理据不同,还有一些比一般东巴文更简化。  相似文献   

20.
水书拜师仪式作为水族社会一种通过仪式,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文章依据田野调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对水书拜师仪式进行了描述,并运用相关理论从仪式过程、仪式祝词、仪式祭品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认为拜师仪式是水书学习的必经环节,是祭祀陆铎公及祈求得到其保佑和指点的过程,体现着人与陆铎公之间的互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