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光正 《学术交流》2007,(11):140-145
明清章回小说中的一些宗教神灵和宗教人物,通常是配合作者用以传达创作意图的叙事权威。要理解孙悟空这个形象,必须注意到孙悟空这一长期被忽视的作为唐僧精神导师的身份。孙悟空作为唐僧修行导师这一身份具体体现为如下一些叙事功能:他对取经队伍的分工一清二楚,他对神佛的安排和唐僧的磨难了如指掌。更为重要的是,作者特意安排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不断点化唐僧,并引导时时口念《心经》的唐僧领悟《心经》精髓。这些功能就使得孙悟空成了一个全能全知的权威叙事者。西游记的叙事规则受制于性命双修这一宗教目的,因此,我们分析相关人物时需要从宗教叙事的角度加以考察:孙悟空的降妖实际上是为了给自己赎罪,孙悟空的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还有自我修行和点化唐僧的任务,孙悟空所具有的赎罪者、修行者和修行导师这三重身份又都是附属于唐僧的心性修炼的,因此,唐僧才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唐僧的心性修炼体现了作者对《西游记》的整体构思。  相似文献   

2.
李安纲 《唐都学刊》2000,16(4):80-84
鲁迅先生为了实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拨,认定吴承恩做《西游记》的作者,从而在客观上否定了《西游记》的文化载体意义和社会认识价值。此后,由于作者的限制,《西游记》的文化研究始终不能有所深入。为了真正探索《西游记》的文化意义,我们就不能不对鲁迅先生的《西游记》作者研究进行一番反思和考证。  相似文献   

3.
陈澉 《学术交流》2023,(1):176-192
关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晚年的“荆府纪善之补”,对于其是否实际到任,近百年来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通过考证归有光、吴承恩长兴县征粮事件,对吴承恩《送入我门来》和徐中行《送吴生游楚》两首词的解读以及对《西游记》存在多位合作者、《西游记》“官板藩刻”等情况的考察,可以确认吴承恩晚年有“荆府纪善之补”,并且确曾到任就职,并在蕲州荆王府创作了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如此,那就与世德堂本《西游记》陈元之所撰序言中揭示的《西游记》作者问题的线索,即与某藩王府的三个“或曰”的内容严丝合缝,这对于认定吴承恩对《西游记》的著作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最迟在隆庆四年(1570年)。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与道教:世俗性叙事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钧 《学术交流》2006,9(11):164-168
《西游记》虽然主要由佛教、道教形象及其情节构成,但统摄全书的基本叙事观点却并非道教观点,而是世俗观点。它不但对道教毫无敬意,而且内含反讽。这表明作者不是以道教立场,而是以世俗立场,借用道教题材来编自己的通俗故事,表达自己的世俗观念。《西游记》对道教社会特性的见解和反讽说明《西游记》的作者不可能是道教中人。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有一批辉映世界文坛的典型人物形象。可是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在把目光汇聚到这些单个人物形象身上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物群体的注意。而这些群体形象,正是作者创作重心之所在和艺术才华、美学追求的更高体现。本文旨在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四部长篇小说为重点,谈谈群体形象塑造这一文学现象。一、群体与倾向文学即“人学”。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可以明显看到以人物群体为中心的创作特点。群体内部错综复  相似文献   

6.
朱晓燕 《社科纵横》2006,(10):118-119
《西游记》以幽默诙谐著称于世,幽默诙谐也使《西游记》更加妖娆多姿。论述了《西游记》的幽默体现了作者反抗权威、追求自由的象征意义,幽默使作品实现了“宗教”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幽默也是作者超然态度的反映,幽默更是一种含泪的笑,在笑声中包含着作者对现实人生的理性顿悟;指出《西游记》幽默背后的深层含义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以其独特的形象特征和丰富深刻的形象意蕴而熠熠生辉。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并不以客观直接的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而是以神话、宗教故事为题材内容,以神仙灵怪与超现实情境为描写客体的;与此相应,《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也并不是一个现实化的普通人物形象,而是一个超现实的幻想人物,充分体现了人类的精神幻想和精神追求。孙悟空的形象究竟体现了人类怎样的精神幻想、精神追求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人类幻想的实质——超我意识。  相似文献   

8.
论唐僧形象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唐僧形象的演化张锦池一、小引玄奘形象的演化,由《三藏法师传》而来元取经故事而世本《西游记》,是个历史发展过程。人物之来历的日趋神异化与精神境界的日趋世俗化,构成了这一演化过程相辅相成的两个主要方面。概乎言之,其来历是由“动而璋特达”的世家子弟演变为...  相似文献   

9.
李汝珍对《西游记》十分熟悉,《镜花缘》中有关女儿国的描写曾受到《西游记》的启发.将两部作品对女儿国的描写放在一起来看,在内容、情节设置、结构方式乃至风格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不过两书所写女儿国的类型、描写的重点不同,表达效果自然也不一样,这与各自创作动机的差异有关.两书对女儿国的描写都相当精彩,各尽其妙,自成一体,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0.
诗和电影的形象构成蔡良骥爱森斯坦在对电影艺术的特性作深入的理论探索时,不无惊喜地发现具有现代性格的电影与传统文学的近亲性。在《狄更斯、格里菲斯和我们》的长篇论文中,他带着无容置疑的语气说:“格里菲斯也好,我们的电影也好,其独特性都不是从自己身上凭空产...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卷首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本期“文化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袁第锐先生的《“龙的传人”说质疑》,从上古有关龙的传说到春秋战国时龙的形象以及秦汉时期龙与皇帝皇权相连的历史事实和资料,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龙这一形象在中华民族生活历史上的演...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是中国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在中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男女老少人皆知之。此书的作者是吴承恩,他大约生于16世纪初年,卒于16世纪80年代。在吴承恩写成《西游记》之前,关于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早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出现了若干文学作品。例如,宋代有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有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初有杨景  相似文献   

13.
一说起西天取经,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神话小说《西游记》,《西游记》是从唐代僧人玄奘取经的真实故事演化而来.其实,有一位僧人早于玄奘200多年就完成了西天取经的伟业,这便是朝阳僧人昙无竭. 与玄奘一样,昙无竭也是自幼出家为僧.他出家的寺院是当时燕国龙山的龙翔佛寺.燕国龙山就是现在的朝阳凤凰山,清代时康熙到朝阳见到龙山说只有天子配称"龙",龙山这才改名为凤凰山.昙无竭从小就开始阅读佛经,到了二十岁左右,几乎把所有他能找到的佛经都背了下来.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与佐藤春夫马伟业“五四”时期,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刚一面世,便令人惊讶不已,就连他的留日同学都不无迷惑地说“中国哪有这一种体裁?”①此后他的创作的每次变化,都使人频生困惑。从抒情的《沉沦》到写实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再到荒诞的《十三夜》,人们很...  相似文献   

15.
开心一笑独存赏鉴———《西游记》艺术探微郭明志《西游记》是神魔题材类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小说表现了非常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奇思妙想,叹为观止,而且达到了奇幻与其内在真实的和谐统一,神奇而逼真。作者笔下的人物事件,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古往今来,...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主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建 《学术交流》2003,(7):143-146
对《西游记》主旨的理解应包含这样三层涵义 :一是《西游记》认为现实社会———南赡部洲充满邪杀 ,需要加以改造。二是释、道、儒各有其优劣之处 ,三者应当结合 ,应该以佛为核心 ,以儒为基础 ,以道为辅助。三是在人们向善求道的过程中 ,必须金、木、水、火、土五行配合 ,神、心、情、性、意相互协调 ,个人修炼和社会督促结合 ,宗教和皇权制度结合才能够取得改造社会的良好效果。作者在《西游记》中描绘了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形式 ,就是以皇权等级为社会制度 ,以佛、道、儒综合的“大道”为思想基础 ,每个人都修身养性 ,从而克服多灾多难的社会弊端———这就是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良苦用心和全部意旨。  相似文献   

17.
杜少卿是《儒林外史》中塑造得最成功的正面形象。作者吴敬梓先集中用四回(31——34回)写他,然后又在36、37、38、41、44、46回中不断出现,在全书中是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研究杜少卿这个形象对于理解《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作者的世界观以及讽刺文学中如何塑造正面人物都至关重要。吴敬梓在正面描写杜少卿的言行前,先通过人物评论,给读者一个提示。在杜少卿正式登场前,作者先后通过杜慎卿与韦四太爷来介绍杜少卿,杜慎卿对鲍廷玺说杜少卿是个“呆子”,“不上一万银子家私,自己就像十几万的,纹银九七,他都认不得,又最好做大老官。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大捧出来给人家用。”“我这兄弟有个毛病,但凡说是见过他家老太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他又有个毛病,不喜欢人在他跟前说人做官,说人有钱”。慎卿与少卿为同族兄弟,因此慎卿对其  相似文献   

18.
论“西游记”续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续书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个带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多有续书,形成同一题材故事多种敷演生发的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明代中叶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问世,流传很广,影响甚大,于是,在明末清初,改编、仿作、续书送出,一时蔚为大观,形成独具特色的"西游"文化系列。这些续书流传至今的有《续西游记》、《后西游记》和《西游补》。《续西游记》一百回,明无名氏撰。此书流传甚少,一向为学界罕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又有《续西游记》,未见。"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师国小说史胁仅提到"出现了《续西游记》"而未作介绍…  相似文献   

19.
苗怀明 《学术交流》2004,(1):141-147
20世纪《西游记》研究硕果累累,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既是《西游记》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研究的整体水准与特色,同时也构筑了《西游记》研究的坚实文献基础,对研究起到了积极而持续的推动作用。根据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情况,可将《西游记》文献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概述,对20世纪《西游记》文献研究的成果与特色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和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部书。《旧唐书·经籍志》对《西域记》未加著录,《新唐书·艺文志》入丙部子录道家类,自宋以后,各著录家多入史部地理类(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而吴承恩的《西游记》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小说。那么,《西域记》与《西游记》有什么关系呢?胡适先生在《西游记考证》中说,这两部书之间“有点小关系”(《中国章回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