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社区》2003,(13):29-29
自从“三会”制度(即听政会、协调会、评议会)在上海市卢湾区社区推行以来,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实现居民自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三会”制度在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各职能部门对“三会”的重视程度、参与热情、配合力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一些在“三会”上形成的意见、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影响了“三会”的效果。因此,卢湾区日前出台与三会制度相配套的承诺制、责任制和公示制,从制度配套工作上试图进一步加强“三会”的后续保障工作,提高“三会”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2.
“■(得)通”“会(得)通”首先出现的都是三音节。“■得通”诞生于明刊戏文,“会得通”始见于清末。两者都是出于语用的需要,分别由情态动词“■得”“会得”和情态动词“通”组合而成,组合后都凝成一个整体,在日据时期得到大发展。“■通”和“会通”分别是“■得通”和“会得通”的省略,都始见于日据时期。“■通”和“会通”出现后,它们的语义演变几乎和“■得通”“会得通”的语义演变是一致的,都是多方向进行的。“会(得)通”的语义有3个演变方向,“■(得)通”的语义有2个演变方向。不过,三音节和两音节的语义演变大同中有小异。这是它们内部发展不平衡和内部相互竞争的结果。“会(得)通”的语义演变符合人类语言情态义的演变共性。“■(得)通”的语义演变既体现人类语言情态义的演变共性,也体现出闽南方言情态义演变的类型特征和罕见的特征。到了现代闽南方言,“■(得)通”“会(得)通”在与其他同义结构竞争中处于劣势,且呈现出不同程度被其他同义结构取代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蔡旭周萍 《社区》2015,(9):14-15
如果社区“干部”告诉你:不需要“跑社区”、不需要“等社区”,工作人员会把“服务办公室”设到你家客厅,职权范围内的大事小情“社区帮您跑”,你会嗤之以鼻还是感到不信?  相似文献   

4.
王顺 《社区》2015,(15):44-44
刘禹锡的《陋室铭》里有这样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一个社区可能是一个“陋室”,但一个社区会有“仙”,也会有“龙”,更会有“德馨”的居民,江苏省宜兴市宜城街道的新华社区就是这样一个社区。  相似文献   

5.
新实施的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使我国“税、会”的制度摩擦增大,加大了“税、会”制度协调的压力。本文通过“税、会”制度摩擦分析框架对各国“税、会”制度协调现状进行了国际比较,发现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使“税、会”制度摩擦成本较大,需要在新一轮税改中积极与会计准则协调来减少制度变迁成本;提出通过企业所得税制、流转税制与会计准则协调,减少我国经济制度变迁成本。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此话说出了读与写的因果关系:“熟读”是条件,“会吟”是结果;意在强调“熟读”,“熟读”之后才“会吟”,其实,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往往被忽略了,即实现条件转化为结果的那个“揣摩”练习;倘若不在“熟读”的过程中,揣摩体会,找出规律,诗还是做不出来的。因此,要想产生“会吟”的结果,不仅“熟读”的条件不可少,揣摩效仿的手段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篇中提出“情会”说,引起许多注家的关注和研究者的重视。何谓“情会”?注家众说纷纭。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注:“情会, 文情的会合。”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称情会为“思想感情的会合”。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释情会乃“上下文情相合”。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译情会即“感情兴会”。张长青、张会恩《文心雕龙诠释》说“‘情会’就是思想和创作激情的会合”。这些注释都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情会”的某些涵义。但是,从研究方法上看,这些注释  相似文献   

8.
“会”和“能”用作能愿动词时,在用法上有何异同?《现代汉语词典》在“能”字条目下,要人们注意a、b、c三点,对“会”和“能”的用法异同作了说明。其中a、c两点中的一些说法不能使人信服,现提出来商讨。“能”字条的注意a指出:“‘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如: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如: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如: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字。”联系语言实际,我们就不难发现,“小弟弟会走路了”的“会”完全可以换用为“能”,  相似文献   

9.
“会”和“能”及其在句中的换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动词VP前边的“会”和“能”及其相应句式。“会 VP”和“能 VP”有时可以换着说.如: 他会说汉语 他能说汉语 雨不会停了 雨不能停了那么,“会”和“能”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换用,什么情况下不行?弄清上述问题,对外族人学汉语有帮助,对深化汉语助动词的研究也有价值。 本文力求将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从语法语义两个层面探讨“会”和“能”的内部分化、异同及其在句式中的换用情况,最后谈谈语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有人担心实行以德治国会不会走上“人治”的老路。实际上 ,“德治”可能变成“人治” ,但并不必然地导致“人治”。“德治”是不是会变成“人治” ,关键在于搞什么样的“德治” ,怎样搞“德治”。只要我们坚持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实行以德治国 ,就能有效地防止“德治”变成“人治”。  相似文献   

11.
谈EVA激励“向下渗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EVA激励“向下渗透”,是指将EVA激励范围由决策层向下延伸到执行层乃至操作层。EVA激励向下渗透可以鼓励更多员工积极为公司创造价值,但“资源共享”、“关联交易”等问题的存在也会对EVA激励向下渗透形成障碍。本文回答了“为什么EVA激励要向下渗透、如何确定EVA激励的向下渗透程度、如何向下渗透”等问题,希望能为EVA管理模式的实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末社会学传入中国以来,社会学理论对中国改良思想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维新派思想家将社会进化论应用于政治改革理论中,试图以政治制度改革推动社会变革。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欧美的社会学专业学者则将社会学的实证主义方法应用到中国社会基层,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以社会改革推动政治变革。这一改良方式的变化也影响到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基层、投入农村、投身民众教育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潮流。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下而上型环保NGO作为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我国创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我国自下而上型环保NGO发展的现状以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积极推进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问题。而建立科学发展 观的前提是理清高校日常教学工作与教育内容所依据和参考的标准——“底线”与“顶线”问题。而在以徐州工程学院艺术设 计专业为代表的“应用型”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院校间的差异,存在着制度和内容各不相同的“底线”与“顶线”问题。为此, 在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过程中理清两条线各自的定位与标准,对于科学推进应用型高校本科层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 育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口述史对传统历史学的突破与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口述史产生于人类社会从近代向现代的转折期,它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史学欲以史为诫的治史功能,同时,又反映了现代人欲以通俗的方式反省、总结在通往现代化过程中已走过道路的愿望。由于口述史走的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举的路线,它的研究波及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口述史的取材弥补了传统史学的文献不足,拓宽了历史学对社会的干预和教育功能。口述史的方法论吸取了新社会史学向社会现实调查取证的科学方法,又迎合了信息化时代各种知识日益综合化,知识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大趋势,因而在未来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16.
听力理解与语篇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听力理解方法进行研究和训练时 ,必须充分考虑语篇分析的作用。听力理解的方法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 ,二者必须加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各州为了吸引公司注册,在公司法上展开了竞争。这种竞争是"底线竞争"("向下的竞争")抑或"上限竞争"("向上的竞争")一直存在着争议。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关键是要看在公司法的基本矛盾中应当如何取向:一方面,基于平等的主张,保护包括小股东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防止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基于效率的主张,促进公司管理者更为便利地行使权力,保证公司创造社会财富。法律的目标在于强调哪个方面?联邦化,抑或地方化?股东保护,抑或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保护?等等。这实质上是法律理念的一个矛盾。  相似文献   

18.
论舜文化中的行政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舜是传说中上古社会以圣贤著称的行政首领 ,是儒家德治模式中为政以德的道德典范 ,开创了古代社会善治的典型。儒家学者通过托古的手法描述舜及其臣下丰功伟绩 ,勤政爱民、敬德慎罚是舜文化的核心内容 ,它开启了中华民族行政管理伦理文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一场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包括社会文化价值、教育体制机制的整体性转型,即教育范式的转变.它是以理论创新、文化更新为先导的.为此,需要深入的社会动员和广泛的公众参与,凝聚改革共识,探索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知识生产和社会创新的新特征,重视自下而上、在基层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落实和放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新机制,通过改善政府治理,简政放权,激励地方和基层创新,培育学习型个人和学习型组织,形成上下结合、多方合力的新局面,推动教育范式的整体改变.  相似文献   

20.
因教而学与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的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兼顾因教而学和因材施教。学生因教而学的心理流程有 4个基本步骤 ,因教而学的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