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罗尔斯理论的主题和对象都是社会基本结构.罗尔斯以社会正义为基本诉求,试图调和个人自由和平等之间的矛盾,进而真正捍卫个人权利.我们认为罗尔斯的理论不仅是一种社会理论,而且是自由主义的社会理论.自觉地把社会基本结构作为理论主题,是罗尔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重叠共识"理念作为解读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切入点.在西方社会"理性多元论"的背景下,正义论伦理只是诸种合理性伦理价值的一元,无法获得罗尔斯所期望的社会成员的一致认肯.政治自由主义正视"理性多元论"的事实,借助"重叠共识"理念在各种完备性学说与正义现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样,政治自由主义就有可能完成正义论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现代多元社会的正义稳定铺平道路."重叠共识"的理论运思无疑对利益日趋多元化的中国社会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所论及的公民的两种道德能力——理性的和合理的,是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理论建构的基础。理性的和合理的两个概念来自于康德的实践哲学,通过对罗尔斯关于公民的两种道德能力的论析,可以看出康德的道德哲学在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中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把“重叠共识”理念作为解读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切入点。在西方社会“理性多元论”的背景下,正义论伦理只是诸种合理性伦理价值的一元,无法获得罗尔斯所期望的社会成员的一致认肯。政治自由主义正视“理性多元论”的事实,借助“重叠共识”理念在各种完备性学说与正义观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样,政治自由主义就有可能完成正义论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现代多元社会的正义稳定铺平道路。“重叠共识”的理论运思无疑对利益日趋多元化的中国社会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罗尔斯的"政治"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莘 《社会科学》2007,(8):132-140
通过考察为何罗尔斯认为"合理的多元事实"会瓦解对"作为公平的正义"的康德式阐释,而解释了罗尔斯从综合自由主义转向政治自由主义的内在动因,刻画了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的独特的主体间性的视野,并通过对公民身份承载的公共视域的梳理,回答了为何罗尔斯要把优先性赋予主体间性的合理性而非赋予关于主体或存在的终极真理。  相似文献   

6.
罗尔斯在不同时期用来解决稳定性问题的核心观念是不同的,在<正义论>中是"正义感",在<政治自由主义>中是"重叠共识"(overlapping consensus).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认识到<正义论>对稳定性问题的解决是不成功的,因此试图通过"重叠共识"的观念来重新证明正义原则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正义观念与政治制度的稳定性是罗尔斯政治哲学的重要关切.罗尔斯的稳定性论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诉诸受人类普遍的道德心理学法则--以德报德的社会本性体现的互惠性法则--支持的正义感;二是诉诸正义与善的契合性而达到对政治正义的理性接受.就后者而言,罗尔斯先是把康德式的自律观念作为理性接受的唯一理由;而后考虑到理性多元论的事实,又把康德式的自律观念看成是公民接受政治正义观念的理由之一,也即重叠共识的一部分.重叠共识体现的是公民以不同的方式把政治正义观念与各自的善观念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公民接受政治正义的理由是不同的.罗尔斯的稳定性观念是基于正当理由的稳定性,因此与政治正当性以及公共正当性证明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正义论>出版之后,罗尔斯面临的一条重要批评是,他对两条正义原则的推导是建立在康德道德哲学基础上的,接受这两条正义原则也必须接受康德的道德哲学观,尤其是康德的人性理论.因此,他的早期正义理论失败于公共证成这一环节.后期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修改了早期的论证手法,声称自己使用的是一个公民理念,它是政治的而非形而上学的,因此可以在公共论坛上获得一个广泛的重叠共识.罗尔斯的后期观点招来一些批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依然使用了康德的人性理论,他的自由主义依然是广包的(comprehensive),而不是自由站立的(freestanding).本文将对这一点重要的批评进行考察,同时展示罗尔斯的论证逻辑以及罗尔斯前后期理论的转变内因及得失之处.  相似文献   

9.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通过对社会契约的纯粹理论假设式利用,建构了一个正义论体系.但是,其理论自身的不融贯及其所表现出的康德气质,旋即遭到了来自自由主义阵营内外的各种批评.这促成了罗尔斯在<正义论>后的一系列论文和<政治自由主义>中,对其早期理论进行重新诠释、修缮并建构了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笔者认为,在<正义论>之后,罗尔斯的一系列理论变异,呈现出了一种从康德到实用主义的转向,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思想的比较研究对这种转向给予探讨和说明,并为罗尔斯的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政治哲学中,罗尔斯和奥克肖特都反对共同目标,捍卫个人自由。罗尔斯强调公共理性,构建了正义的政治自由主义;奥克肖特则倡导公民联合的权威宪制,保护自由个体道德。前者的自由偏向于权利,后者的自由偏向于个体道德,从而两种理论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奥克肖特提醒人们注意分配正义可能带来的理性主义风险。而罗尔斯主义者认为,奥克肖特将分配正义视作理性主义是一个失误,奥克肖特的理论才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11.
万巍 《天府新论》2012,(1):14-18
罗尔斯从无知之幕出发,在《政治自由主义》中进一步探讨了公共理性的问题.对此,另一著名的政治、法律学者布鲁斯·艾克曼教授提出,公共理性的合法性基础并不一定要建立在无知之幕背后,自由主义国家的公民还可以藉由“太空飞船”式的思想试验,通过中立性对话形成他们的共识.这样的对话公共理性也实现了政治自由主义理论“自由站立”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价值共识难以达成的现代社会,罗尔斯提出了公共理性的观念,为我们寻求现代法律的正当性基础提供了新的可能。公共理性的观念,是公民对基本正义问题获得的重叠共识,它可以实现消极的自由与积极的自由的协调,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的整合;它通过宪法理念的更新来完成现代法律正当性基础的理论论证;它通过公共理性作为最高法庭的理性的设定,完成现代法律在实践层面的正当性论证。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所寻求的正义共识为中国宪政建设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罗尔斯政治哲学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为了解决多元文化冲突下的民主社会的稳定性问题,将<正义论>中提出的公平正义观念由一种广泛性学说转换为一种政治的正义观念.这一政治的正义观念作为认可不同理性的广泛性学说的公民的重叠共识核心.规范社会的基本结构,引导宪法根本和基本正义问题讨论.这种转换体现了从奠基于形而上学的政治哲学向奠基于社会政治实践的政治哲学的范式转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刚 《学术论坛》2012,35(8):26-29
面对理性多元的事实,罗尔斯在对秩序良好社会的建构上,放弃了以往的正义观,提出了不同理性的政治正义原则。该原则的理性不但能够达成多元理论的重叠共识核心,而且也具有现实可能性,并将成为建构秩序良好社会的可靠保障。但当面对当今的政治现实状况时,罗尔斯的秩序良好社会仍然只能看成是逻辑上的可行性,而缺乏实践上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5.
包大为 《理论界》2013,(2):129-133
罗尔斯在为当代民主政治寻求伦理基础的过程中,经过对人类理性与追求善的能力进行几何学式的理论建构,为正义原则建立了普遍的、公共的现实基础。他的政治哲学是一种主题为"作为公平的正义"的政治自由主义,在此理论语境中,良心自由和信仰自由在背景制度中必然地被视作公民的平等权利。因而在政治自由主义视域下,宗教宽容不仅是出于对社会稳定与公民友爱的现实需求,更是出于对作为平等的公民权利的良心自由之维护,同时也是对一个公平正义的公共政治文化的伸张。  相似文献   

16.
针对罗尔斯提出正义理论属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见解,批评者表示,罗尔斯是康德主义者,康德道德理性学说冲突于理性选择理论的理性人假设。罗尔斯在康德的道德人观念基础上构建一套细致的正义原则证明程序。他的两个基本理念"自由平等的道德人"理念和"社会合作体系的社会"理念,与理性选择理论倡导的理念截然不同。后者将社会视为基于个人理性的竞争性协调体系,生活于其中的理性人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的。通过考察可知,罗尔斯提出的是一种双重理性假设,它既源于康德道德哲学,又超越康德道德哲学。单从理性选择视角批评罗尔斯正义原则的辩护逻辑有失偏颇。罗尔斯描绘了这样一个良序社会,正义感是生活于其中成员的首要美德;公平正义是自由平等且通情达理者的理性选择。罗尔斯晚年对公共理性的推崇,改变了其早期对个人理性的偏好,其公共理性观念是"通情达理的人"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雪梅 《学术月刊》2012,(12):52-59
政治自由主义是自由主义发展到当代的一种新形式,它的代表人物有后期罗尔斯、阿克曼、拉莫尔等人。总的来说,政治自由主义是在坚持中立原则的基础上,以理性对话为途径,试图不以任何特殊形上论或认识论为基础,仅就基本政治理念达成共识。它的兴起乃是缘于以往自由主义所不能解决的方法论困境,对这种困境的摆脱决定了它在形式上必须从"广包的"转变为"自由站立的"。针对自由主义的这种新形式,当代自由主义阵营内部也有不同的态度和立场。政治自由主义的命运如何,不仅取决于一个只有"政治"版本的自由主义能否得到辩护,还取决于它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它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因为如何促进共识也是当下中国社会必须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余金刚 《兰州学刊》2011,(8):196-198
罗尔斯的正义感和重叠共识的概念主要是尝试解决现代自由主义所面临的危机:正义感是运用正义原则和按照正义原则即按照正义观点去行动的一种有效欲望,正义感这一概念的问题在于作为完备性学说的一种无法获得其他学说的赞同;重叠共识概念是对正义感的修正,它同样无法解决稳定性的问题,因为人们在公共政治问题上可以围绕政治的正义达成重叠共识,但在公共领域之外,各种各样的完备性学说实际上是无法达成共识的。正义感抑或重叠共识的理念不仅没有弥补自由主义在人性哲学方面的不足反而使问题更加的复杂。  相似文献   

19.
罗尔斯“政治转向”的初衷是为解决内在于《正义论》稳定性论证的一个问题,但它似乎带来了更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重叠共识的可能性难题和政治合法性标准的设定难题。对罗尔斯“政治转向”的已有解读忽视了罗尔斯“政治转向”和西方社会新自由主义转向的深层次关联,无法对以上难题提供解答。借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分析,可以洞察到:重叠共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政治价值和生活观念都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塑;自由主义政治合法性原则在经济分配方面要求并且只要求社会最低受惠额,是新自由主义转向后西方社会公共政治文化在政治理论上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金相文 《兰州学刊》2004,1(5):18-20
政治认同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后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在政治认同形成的基础、途径等方面的差异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形成了两种对应的政治认同观。这两种观点可归纳为 ,以理性选择和个人自由为基础 ,通过个体认同达到政治认同的理性理论以及在民族情感和个性自律的基础上 ,通过民族认同实现政治认同的情感理论。面对 2 0世纪后期出现的政治认同危机与偏移 ,罗尔斯试图用政治自由主义理论整合上述观点以完善政治认同理论 ,他认为在竞争性社会多元环境中 ,人们惟有借助公共理性在公共领域形成观念重叠和政治认同 ,才能实现理性而公正的和秩序良好的民主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