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邱旭 《社科纵横》2008,23(3):105-106
李白的诗以其淋漓的元气,透彻的抒情,海涵地负的文化内涵和排山倒岳的雄肆笔力,享誉古今.说到李白诗歌的风格,基本是以飘逸豪放来定性,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原因是以前学者没有注意到的,那就是与李白的痛饮有关,也就是说形成李白豪放飘逸诗歌风格的原因之一是其饮酒行为.  相似文献   

2.
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李洲良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综而论之,豪放飘逸,这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论;若析而论之,这种豪放飘逸的美学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目前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的或令人满意的结论。本文拟从诗歌美学的角度,对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作一番具体考察,以期得...  相似文献   

3.
李白非凡的诗歌成就是世人所景仰的,而成就的取得,与其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创新有着密切联系。作者从李白的个性风貌及其所处的时代特征入手,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李白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创新,即“感时”、述志”、“尚情”、“唯美”。指出建安与盛唐虽相隔数百年之久,而时代总精神相通,诗人的思想倾向相近,因而李白对建安风骨“转益为师”而又大胆创新乃是必然的。文章最后认为,文学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是遵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一规律发展的。作为唐代代表诗人李白,便是自觉地遵循了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4.
关于李白氏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前,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曾指出,李白“自称其先世于隋末中国谪居于突厥旧疆之内,实为一必不可能之事,则其本人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矣”①。詹瑛先生亦赞同陈说②。七十年代初,郭沫若同志则认为,寅恪先生关于李白“本为西域胡人”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③,并肯定李白必是汉人无疑。以上诸说,笔者皆以为不妥。李白乃汉之苗裔,胡之身躯的“中原”、“北地”的混血几。是时代将其所蕴含的多民族丰富的文化乳汁给了她的爱子;是历史驱使李白氏族在人生征途的风雨中经受洗礼,在人类感情的激流中长期积淀,从而孕育和造就了李白这一“天之骄子…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庸人”与“神人”、“个体不朽”与“循环永生”,“此在与永恒”的矛盾构成了李白独特的矛盾心态,而李诗那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就存在于李白对于自身矛盾所作的不断超越当中,这是认识李白诗歌具有永恒魅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女性之美在李白诗歌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展现 ,李白不仅关注她们的形体之美 ,更对她们的精神之美尤其是对违背父权文化的“另类”之美给予礼赞。本文并试图分析李白妇女诗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李白经常在诗中使用色彩词,这给他的诗歌增添了一种美感。这里,我想列举李白作品中尤具特征的白色,重点谈谈其在表现上的特色。一、比率的考察通读李白的诗歌就会发现,他经常在诗中描写白色(特别是用“白”字),有关这一点的评述已经很多。其中,大野实之助先生在《李太白研究》一书中所载的《李诗中“白”的意义》一文,就是评论李白诗中白色的最早论文。他着眼于李白所使用的“白”字数量之多寡,指出:“……李白的诗歌如此喜欢使用表示色彩的文字,在感觉上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而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无疑是白色。这一点,不是很值得注意吗?”  相似文献   

8.
《书法》杂志八二年第五期载胡济沧先生《李白<草书歌行>辨伪》一文,提出了五条理由,最后断定《草书歌行》决非李白所作。我以为他的论据是欠妥的。 该文说:“今按李白集子里确有贾至《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一诗,但事买上李白未果此行。”因为他们又恰遇李晔,三人有同游洞庭湖数篇之作;又碰到杨召卿、陈太守“话旧迎送,到岁暮还留在岳阳”。“我在集子里遍找李白的行踪,除了这首有争议的诗以外,看不出他和怀素  相似文献   

9.
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千百年来以他那光彩夺目的个性魅力吸引着无数后人。作为一个在文学史上光跃千古的诗人,他的思想是颇为复杂的。历来研究者都对他的思想作过探讨,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李白的主导思想还是任侠”。有人认为:“李白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晚清的两位杰出文学家曾对李白及其作品作过很有见地的评论。龚自珍在《最录李白集》中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刘熙载《艺概·诗概》:“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李白和李诗的确深受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近年来许多论者对这个重要问题曾进行过认真的研讨,特别指出李白诗歌艺术上对屈赋的继承,这是很有必要的。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在谈论李白受庄子影响时,却几乎从未涉及李白诗歌艺术上和庄子散文的继承关系。我认为,李白的诗歌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从庄子散文中汲取的营养比任何一部作品都要多。李白集中引庄子典故的诗…  相似文献   

11.
梁瑜霞 《唐都学刊》2004,20(3):26-30
李白的诗歌个性十分鲜明,其突出特点可用"李白气"来概括,"李白气"的能指即清末评论家吴汝纶所说的"一片奇气"[1]。"一片奇气"在李白诗歌有三个表现层次:言奇、象奇、思奇。李白、岑参、韩愈三人的诗歌都具有"尚奇"的共同特征。但比较而言:岑参之奇,意在外物,奇在风光;李白之奇,意在情感,奇在心志;韩愈之奇,融进人力,奇崛险怪;李白之奇,得之天然,风神潇洒。这正是李白之奇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2.
王莲英 《唐都学刊》2007,23(2):81-84
李鸿藻是晚清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单纯的保守派,有人认为他曾与顽固派为伍。早期的李鸿藻由于受传统思想禁锢,对洋务派的很多活动进行过阻挠;甲午战败之后,晚年的李鸿藻切身体会到了敌强我弱的局势,开始改变西学观,主张采用“中体西用”的模式学习西方,实行军事改革,开始与维新人士有所接触,并用新人新法教育子女。他一生对西学有一由早期抵拒到晚年有所接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戴继诚 《唐都学刊》2006,22(4):103-107
冯梦祯是晚明政坛上一名有气节、敢于直言犯谏的官吏,也是佛教信仰强烈的诗人居士。他与晚明佛教四大师之一的紫柏真可结下深厚情谊,一贯支持紫柏的弘法事业。在《嘉兴藏》的刊印与楞严寺的兴复上,冯梦祯热忱参与,鼎力相助,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二人气质相近,正直刚毅,在禅宗修持理念上,持有相似观点,所以能够坦诚相见,休戚与共,为晚明佛教的振兴做出了可贵贡献。  相似文献   

14.
吴功正 《学术交流》2001,(2):109-112
从陈子昂提倡"风骨"论到李白再次提出"风骨"论,形成了初唐到盛唐的一股美学思潮.李白以美学史家的巨深眼光,充分认识到美学史的发展状况,善于进行思想的融合.他推崇建安时代的"风骨"美学,成为他的理想目标.天然、清新是李白的又一重要的美学思想.它要求审美形态回归本体.它宣告了六朝美学的终结,同时宣告了另一个美学新时代的到来.因而,它具有盛唐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丁忱 《唐都学刊》2006,22(6):19-21
对唐初文坛华艳的文风,历来研究者们都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这种文风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文章也是华靡浮艳的。其实,唐太宗喜好美文不假,他的文学作品中也确实有风格卑弱之作,但其公文作品风格却比较质朴,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太一样。从公文内容与写作特色等方面对李世民公文文风的辨析,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四书反身录》为清初著名思想家李(二曲)晚年“心解”著作。与新兴起的经学注疏方式不同,二曲实际上是以自己的心性修养为基础,以建立的工夫、本体、适用范畴框架为基本依据,对四书进行了高妙阐解,从而提升了其形上境界。  相似文献   

17.
米彦青 《阅江学刊》2013,(1):100-105
作为清初文名与科名俱显的诗人,学界对梦麟早有关注,研究内容涉及其身世、诗歌中的民族特点和诗歌风格,但俱是简单叙说,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颇不相称。对梦麟诗歌风格和意象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体味其宦海生涯中的人文关怀、诗歌写作中的笔力思致及所表达的李杜式的生发感动之力量,而这些都为其后的蒙古族诗人汉诗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范式。  相似文献   

18.
"谪仙"成为李白的社会角色既是当时所形成的"谪仙"形象与李白客观条件相契合的结果,更是李白主动投入其中并积极扮演的结果."谪仙"角色为建功立业的仕途雄心提供了合理化、使命化,长安三年和其后的二十余年李自在扮演"谪仙"角色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实现仕途雄心的机会,成为影响他命运的主要因素,也使得李白这一个体在当时和后世成为一个极具文化意义的符号.  相似文献   

19.
《后汉书》李贤直音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波 《唐都学刊》2006,22(1):14-17
李贤所注《后汉书》中直音部分除了注音目外,还含有其他信息。将其分为同声符的单纯注音、非同声符的单纯注音、协韵、读曰、古今字和借用字、其他等6个部分进行整理和分析,依据释例探幽索微,指认注者作注的依据和意图,从语意学、训诂学角度切入,对6大类直音注音予以精准确切的学术评价,对于研究唐代的语音系统资料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于锦恩 《阅江学刊》2012,4(4):113-117
黎锦熙先生在研究拼音规划的过程中,灵活处理标准音和方音的关系,客观处理利用汉字和走向拼音的关系,务实处理音节传统拼写法和现代拼写法的关系,辩证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黎先生不避俗浅,务求实用,热心语文普及运动的学风对当今的语言文字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