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外国新闻记者对西安事变真相的宣传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记者海伦.斯诺通过采访张学良,提前两个多月向世界预报了西安事变的爆发。美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惟一目睹西安事变全过程的外国人,并全力协助西安“三位一体”进行国际宣传。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根据他在西安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公正地介绍西安事变的真实过程。他们在西安事变前后对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支持及其对这一历史事件真相的宣传报道,不同程度地推动了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并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为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西安事变爆发的众多推动性因素中,东北军工作委员会的统一战线工作功不可没。在西安事变爆发后,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又尽力维护东北军内部的团结,维护西安事变的成果。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在西安事变中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史为据,比较分析,着重考察了影响西安事变的各种因素,揭示了西安事变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利益,以期发扬光大民族精神,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认为张学良、杨虎城逼蒋联共抗日,完全是出于民族利益之举,放蒋亦是顺乎潮流之行动,送蒋返宁也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张、杨最后之悲惨命运,是小我之失,民族之得。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国内和平初步实现。这次重大事变是中国革命由土地革命战争向全国抗战转换的枢纽,具有重大的意义。西安事变是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总形势下暴发的。事变的发生及事变的和平解决,又反转推动了全国救亡运动,使西北特别是陕西地区抗日救亡运动跨进了新阶段。以西安地区来说,“双十二”枪声响后民众如释重负,感受到是“解放了!”西安市各民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时期国际舆论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安事变的爆发,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震撼和关注,也引发了强大的国际舆论.同时,无论是事变之前还是事变之后,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也在极力地争取国际舆论.由于不明真相及自身的国家利益,西安事变时期各国舆论反应总体上是不利于西北地区的,与有关方面的事先期待有很大的反差.但是,欧美新闻舆论、苏联新闻舆论都倾向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际新闻舆论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影响了中国社会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尤其是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处理西安事变的立场、方法和决心.国际新闻舆论对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起到了中国任何政治力量都难以起到的独特作用.对西安事变的国际新闻舆论进行客观和深入的研究,能加深对西安事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量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研究和梳理,客观真实地论述了张学良在西安事变过程中的作用:纵观西安事变从发生到和平解决的整个过程,虽然取决于多方面复杂的因素,但是其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张学良联共抗日的主张是西安事变发起的思想基础,他的精心策划和准备使得西安事变得以按预期目标进展,他的抗日救国的政治目的和无私的牺牲精神促使西安事变得以最后和平解决。张学良在西安事变过程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相似文献   

7.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积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张学良的态度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第一因素.张学良不仅组织发动了西安事变,而且首先提出了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并采取有力措施促成其实现;张学良被囚禁后,又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对西安事变善后循政治方式解决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的态度 ,经历了几次微妙的变化。在事变之初 ,蒋介石的态度很强硬 ,明确表示“我绝对不会改变我的观点”。在 12月 14日端纳飞抵西安 ,向蒋转交宋美龄的亲笔信后 ,蒋介石的态度有所缓和 ,并表示“允许西安方面和他商谈抗日问题”。然而 ,当蒋介石被释放离开西安后 ,先是在洛阳发表了歪曲事实真相的《对张、杨的训词》 ,后又在南京组织军事法庭审判张学良等。蒋介石这些背信弃义的言行 ,说明他在西安事变后 ,“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本性没有丝毫的改变 ,正是蒋介石这一反动本性葬送了国民党反动政权  相似文献   

9.
端纳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安事变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过程中一件重大事件,是“时局转换的枢纽”。为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端纳,一个外国人,以他特殊的身份,三进三出西安,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的西安事变。迄今已整整半个世纪。多年来,海峡两岸的史学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撰文探索西安事变的始末,论述这一事件的意义,已有许多研究成果。本文仅就西安事变时的一个重要配角、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与西安事变的关联做一初步探讨,以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  相似文献   

11.
西安是我国连接丝绸之路重要的古都城市,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西安地铁的文化建设在整体城市形象展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简介西安在地铁文化建设方面的发展历程及现有的文化特色,分析其存在的不足.结合西安特有的文化,从地铁文化的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及物质层面四个维度提出改善建议,以促进西安地铁文化的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柳青一生重视理论学习,具有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这正应合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的"必须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的要求。柳青的大学生涯是在西北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度过的。柳青在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的学习生涯,正是其构筑马列主义理论基础的重要时期。求学期间,柳青接受了沈志远、曹靖华和季陶达等多位曾留苏学人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民国西京建设档案、地图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西安城市供水、排水体系建设、自来水建设规划、渭河航运规划等内容。分析认为:陪都西京时期的城市水利建设是当时西安城乡诸多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城市近代化步伐藉以迅速加快,城市景观面貌得以大为改善。  相似文献   

14.
独立自主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己的力量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逐步形成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在遵义会议上第一次自己起来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和中国革命问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则是中国共产党自己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原则的集中体现 ,是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高度统一。今天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更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5.
以西安明城范围内的现有建筑为调查对象,按照建造时期将其划分为历史传统建筑、近现代建筑和当代建筑3类,运用建筑色彩抽样数据采集和分析归纳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西安明城现有建筑色彩构成。分析认为,西安明城建筑色彩体系由灰色系、赭石色系和"灰顶赤柱白墙"色彩组合等三类系列色构成;整体以调和关系为主,又有色相、彩度、明度的协调变化。  相似文献   

16.
节水型城市构建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破解西安水资源困境的有效举措,具有战略意义。从西安市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出发,在论证西安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西安市构建节水型城市的制度路径应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四个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西安城区方言调查是按照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的要求开展的,此次调查明确了西安城区方言的代表区域,通过海选确定了方言发音人,并进行了语音、词汇、语法、话语讲述、口头文化等项纸笔调查和音视频摄录。通过对老男和青男发音人语音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西安城区方言原有的突出性特征弱化,不同年龄发音人的语音差异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音系的变化、一些字词读音的不同。差异造成的原因主要是普通话的影响、周边方言的渗透以及书面语的影响等。西安城区方言特征的弱化和消失,必然伴随着对地域文化认同感的淡化,现状堪忧。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于唐代的文化具有深切的认识和精到的见解,认为盛唐的文化观念可以作为当代的参照,例如,对于自己之文化抱有极强的把握,深具自信力;同时对别种文化亦有广阔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这样才能圆融而以促自己文化的发展。这让鲁迅早有以杨玉环故事为中心的创作动机,但是1924年西安讲学时,对沿途中原大地的苍凉衰破之景有了更为切身的感受,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落后和政治的腐败无能,活生生的呈现在鲁迅的眼前,无疑在他的心底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作为千年古都的西安,带给鲁迅的不是兴奋和用历史小说来歌颂的光明前景,留给他的只是破败和荒凉的体验,让鲁迅心中原本描摹的美好意境大打折扣,千古兴亡的幻灭感使其最终放弃了这一创作的打算。而从李济、蒋廷黻等此行同仁对鲁迅形象的描述中,亦可体味出鲁迅多重性格中的朴实面相。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沿革、保存现状和保护方式等方面对西安地区各时期不同类型的城垣遗址进行综述和分析,总结出古城垣保护与展示的四种模式:遗址公园模式、博物馆模式、回填复原模式、重建仿建模式.四种模式所适应的情况不同,各有优劣.古城垣保护要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坚持真实性、系统性、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以及整体保护、整体展示、分期实施的“动态观”.西安地区古城垣保护与展示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其他地区古城垣遗址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