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电影《赛德克-巴莱》的两个版本为基础,还原"真实"的雾社历史事件,雾社事件中台湾原住民反抗日本殖民暴政是表,捍卫本土文化信仰是本。台湾少数族群有14个,包括9个较大族群,主要是从祖国大陆自北而南迁到岛上的古越族后裔,原本是一家人。日本殖民台湾50年并没有使台湾原住民产生文化认同,台湾原住民的出草书写了另外一种类型的"抗日"历史,是"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在文明与野蛮、殖民与反殖民的对垒中,文明固然可贵,但"野蛮的骄傲"也同样让人尊敬。  相似文献   

2.
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前后反映、表现台湾社会的“二二八”文学迅疾纪录了战后台湾现实的真实面影,凸现了台湾回归祖国后台湾民众“当家作主”的愿望和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矛盾冲突,以丰富的历史细节化解了“二二八”中的族群冲突,在社会心理和台湾历史的层面上揭示了“二二八”事件症结所在,其中包含的反思尤为深刻。“二二八”文学是战后台湾政治文学的滥觞,其主导是左翼文学思潮,这种在野的左翼文学根植于台湾社会,呼应于中国大陆的革命形势,但又有自觉、鲜明的台湾本土建设性,其影响存在于日后台湾文学的发展脉络中。“二二八”文学反映了战后台湾文学遭受的重挫,但它提出的台湾文学课题及其表现出来的建设性构成了台湾文学的重要转折。  相似文献   

3.
战后70年,大陆对抗战历史的认知走过了一条由偏颇到客观的路程,但基于全社会对抗日历史始终如一高度一致的肯定,这条认知之路总体上线索分明。大陆的抗日文学创作和研究也因此始终兴盛。台湾对于抗日历史的认知显得路程曲折变化多端,"解严"之前,遵循的是国民党的正统历史观,抗日文学创作和研究曾经繁荣。近二三十年,由于本土势力的日渐强势,台湾文坛几被本土文学论者独霸,在媚日反中的喧嚣声中,无论是反映日本殖民统治台湾历史的"抗日"文学,还是表现国民党人在大陆奋战八年的"抗战"文学,都已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张我军等台湾作家提出"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命题,缘于日本殖民者将台湾文学排斥于其文学史之外而引起的反弹,台湾作家认为当时台湾落后于祖国大陆而欲向大陆寻求"现代""文明",以及台湾文学的固有根柢乃中国文化却与日本文化格格不入等。这个命题在1990年前后为大陆的"台湾文学史"著作广为引用,实在因为它代表着历史的事实和真相,但却遭到了"台独"派的猛烈抨击,加之以"统战""霸权""意识形态作祟"等"罪名"。在台湾自身的"台湾文学史"书写中,1985年后叶石涛等抹去或篡改了此前沿用的"一支流说",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2011)更从史明"台独史观"脱胎出"战后再殖民论",试图以所谓"台湾民族主义"取代固有的"中华民族主义",如以"台湾心灵"来概括70年代乡土文学的主要精神,从而将具有"中华民族主义"性质的"回归传统"取向消音、抹杀和遮蔽。这种史观、论调助长了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认同偏向,应引起学界的高度警惕并加以必要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韩琛 《东方论坛》2012,(1):51-57
台湾电影的日本想象在"解严"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作为一个殖民帝国主义的负面形象,悄然变身为"殖民地怀旧"与"大众文化迷恋"的对象。"殖民世代"的"恋日情结"与"战后世代"的"文化哈日"在电影中混杂汇聚,共同形成了一个融铸"后殖民乡愁"和"国族身份狂想"于一体的影像奇观。重构"日本想象"是台湾社会进行主体历史再生产的重要内容,其不过证明了当下台湾社会的物质生活与文化想象,依然笼罩在殖民主义的无意识梦魇中,"去殖民"仍然是一个有待在未来完成的项目。  相似文献   

6.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第一部小说《野草在歌唱》毫不掩饰地描绘了种族隔离制度下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殖民地人民的深切同情,闪耀着浓郁的人道主义光芒。然而,作为反殖民主义的书写,小说在批评和反思殖民主义罪恶的同时未能超越殖民话语的限制,暴露出西方文学传统中所特有的殖民性对其产生的影响,呈现出殖民话语的隐性书写。  相似文献   

7.
“口述”与“书写”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热烈的讨论,除了“后殖民主义”大背景以及学术反思等原因外。对“口述传统”与“书写文化”的发生学意义、叙述形式的方法论认识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许多学科,包括政治学、文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等都参与了讨论。本文试图从二者的发生形态、书写的“话语”权力以及多元历史下的多元叙述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留日作家陈希我、林祁长期浸淫于日本社会独特的性别文化当中,从不同的性别视角与文学书写的“异趣”表达,呈现了中国作家对中日两个国度复杂的社会与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多向度思考。“享虐”与“性越境”是他们从日本体验以及文学书写中萃取而成的独具个性的性别话语。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主义表征理论聚焦文学文本与权力话语的相互关联,认为身份的表征与建构主要受权力话语支配。在《午夜的孩子》这部小说中,印度历史的神话循环解构了官方叙事的直线性,个体化叙事对官方叙事的渗透质疑了官方历史书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庶民意识对历史叙事的参与填补了民族主义者的精英主义历史叙事的空白。小说中所建构的替代性历史与主流话语现存表征系统所形成的磋商、纠正和对抗,促进了印度民族身份的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对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反思主题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战后日本文学对侵略战争进行了深刻揭露与批判;另一种观点认为,战后日本文学对侵略战争缺少反省和批判。实际上,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反思主题呈现出了复杂性、矛盾性的特点,其中既有对侵略战争的揭露与批判,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憎恨核武器、呼唤和平等积极思想意义,也存在着宣扬"日本受害论"和"反对战败"等需要清醒认识和给予批判的思想因素。中国学者是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了矛盾的不同方面。战后日本文学的这种"矛盾性"的观点是日本作家自身的"矛盾性"和民族主义立场所决定的,也是战后日本社会发展的"矛盾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1945年10月25日,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这是一件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大事。当时国内报刊,尤其是福建《东南日报》、《南方日报》等,对战后台湾的接收工作做了大量翔实的报道。以往涉及台湾光复与接收的相关论述,大多依据档案资料及传记、回忆录。档案资料在时间上具有超前性,传记、回忆录则相对滞后,某种程度上无法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而报刊资料具有时效性,能够及时、客观地反映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军事、行政、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当时有关的报道进行分析,可以较为全面、客观地展现战后台湾接收工作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2.
美国亚裔文学的话语地位和话语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百年前滥觞的美国亚裔文学在最近半个世纪日益走向成熟,在美国文坛逐步确立了话语地位。在不同时期对亚裔美国人作为美国历史书写之话语主体的建构中,美国亚裔文学不断重新制定话语策略,重新聚焦创作主题,经历了视界不断扩大、主题不断多元化的话语书写历程。  相似文献   

13.
眷村书写,事实上是从后设的角度所作的界定与分类,它是在眷村行将消失的时候,眷村第二代为留住记忆而创作的体裁各异的作品。眷村文学不仅记录了眷村从兴建到拆除的过程,对台湾社会和台湾文学具有积极而重大的影响,而且从历史、家族、文化等方面展现了与大陆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相似文献   

14.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在长达50年的时间中,日本在台湾推行了殖民主义同化政策,竭力利用"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并寻求某种"共同性"以维护特权,建立霸权.这是日本殖民主义者推行同化政策的真实目的,同时也是日本整个殖民统治和殖民扩张主义的特征。这种特征使日本的殖民扩张主义具有一种伪善性和欺骗性,同时也使日本殖民主义者为文化"求同"、政治"存异"而经常面临难以克服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后的20余年来,俄罗斯从思想界到文学界对前苏联历史进行深刻反思,重构"苏联"记忆成为当代俄罗斯小说的重要内容,文学由此变成诠释"苏联"形象的特殊话语方式。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的缠绕,在小说中如何重构苏联记忆成为一个复杂的文化问题。面对同一个苏联"文本",出现了几种迥异的文学诠释路径,由此呈现多重的"苏联"面。小说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政治祛魅化的"苏联"、日常生活化的"苏联"、情感符号化的"苏联"。从集体记忆的理论视角对新俄罗斯小说中的"苏联"历史书写问题进行系统爬梳、审辨,可追踪考察当代俄罗斯文学发展的新态势,以及俄罗斯民族如何运用文学叙述策略建构"苏联"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台湾情结"主要表现在对"台独"运动的支持上。日本对台湾50年殖民统治久远而深刻的影响,是导致日本右翼势力的内心深处滋生浓重的"台湾情结"的历史原因;日本右翼势力仍然视台湾为日本自身生存与扩张的战略要地,并把支持"台独"运动作为遏制中国崛起的主要手段,这是造成日本右翼势力"台湾情结"产生并如此根深蒂固的现实原因,也是主要原因。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研究机构的设立和变化、主要学者及其田野工作和著述,以及主要学术成就等几个方面,对日据时期(1895-1945年)日本殖民政府和学院派学者在台湾的人类学活动作一般性概述.同时结合台湾具体的历史情境,对这个时期日本学者的人类学知识的性质作出判断,指出这个时期日本学者在台湾生产的人类学知识在形态上是属于殖民主义的.  相似文献   

18.
历史书写的兴起及讨论是台湾解严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不同作家对台湾历史提出的不同阐释,体现了台湾知识界对"如何阐释台湾"的焦虑、冲突与分歧。而这种种分歧与冲突的背后,又包含了统独对立、族群对立、性别对立、阶级对立等等复杂的历史因素和现状,形成了丰富的阐释空间。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解严后台湾小说中历史书写的发展概况及特征,并做一个总体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与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朝鲜战争与台湾问题、旧金山对日媾和与台湾问题的探讨,揭示了国际环境对战后台湾问题形成的重要性。台湾作为美国在亚洲推行冷战战略的重要依托被利用,表明美国是战后台湾问题的始作俑者;而旧金山对日媾和之后,日本与台湾当局"建交",则标志着在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台湾问题将伴随始终。  相似文献   

20.
战后老殖民主义从亚非多殖民地的撤退是本世纪政治史中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其中以英法从非洲大陆的撤退影响最大.英国在非洲的“政治撤退”,具有深刻必然性。战后英国的非殖民化政策所遵循的原则以及演变过程实际上具有机会主义特征,并非主动规划了殖民统治的“自身终止”。而促使其不断改变殖民政策乃至加速“政治撤退”,到最后不得不从非洲撤退的深对原因,是战后国际政治形势与经济关系的变化;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顽强斗争特别是武装斗争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