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国际论坛》2021,23(3)
亚投行从倡议发起至今一直备受关注。多边开发体系的排他性是亚投行建立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因素,而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实践自信为发起亚投行奠定了基础。原有的多边开发体系在权力结构以及规范上排他性较强,无法反映新兴经济体的利益与需求,因此中国发起亚投行对原有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为了汇聚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利益,在设计上,亚投行遵循主流制度与规范,并且与主导国家以及主流制度建立了伙伴关系,增强了亚投行的国际合法性。在此基础上,亚投行将主要职能领域聚焦于发展中国家真正需要的、原有制度贡献不足的基础设施领域,在贷款融资条件与组织机制上体现出一定创新,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当地基础设施、提升当地经济水平提供了更切合其利益需求的新选项。亚投行实施的项目切实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对多边开发体系起到了一定的改革与完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构建完善的对外投资风险防范体系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的有力保障。现有的国内和国际海外投资保险制度都有其内生局限性,从而使得在亚投行体系下构建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对现有体系进行补充成为必要。而且,《亚投行协定》对亚投行的自身定位、宗旨和职能的相关规定不仅为这一“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决定了这一“构建”的基本路径将是对现有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扬弃。  相似文献   

3.
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对华经援的结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政府开发援助统计金额数字的横向对比,衬托出日本政府开发援助在国际上、特别是在发达大国中的地位。通过对日本"政府开发援助大纲"及其演变,以及新旧"大纲"的对比研究,揭示了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理念、目的、原则、方针和重点的变化及其原因、动机等要害因素。并以中国为例,结合日趋减少、将最终停止的对华援助,分析了这一政策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作者本人以正面评价为主,宽容看待这一政策变化,继续利用日方资金、向日本学习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国际社会针对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了许多努力,其中2005年众多发展行动者共同签署的《关于援助有效性的巴黎宣言》正式提出了援助有效性议题.《巴黎宣言》所强调的所有权、和谐、合作、成果与共同责任5项原则被学界称之为“巴黎原则”.综合巴黎原则、《巴黎宣言》的实施状况以及《巴黎宣言》与其他框架的比较三个方面的相关文献,可以为援助有效性议题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多数学者在对《巴黎宣言》的评价方面关注到了两个问题,即其缺乏对政治以及权力问题的背景关怀与不同受援国的背景.这导致了《巴黎宣言》的实践同文本之间存在着一种间隔.后续的研究可以以援助有效性的话语权为切入点,重点关注不同的发展行动者对《巴黎宣言》内容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5.
《科托努协定》原定于2020年2月29日到期,为保证欧盟与非加太国家伙伴关系的持续发展,双方于2018年9月开启《科托努协定》续订谈判。在谈判过程中,欧盟与非加太国家均认为《科托努协定》的积极成果应予以保留,并在后续协定的内容更新、秉持的原则和目标以及框架设计等方面存在共识。但由于非洲是非加太国家中起主导性作用的群体,其与欧盟在非盟角色、移民问题、贸易投资以及援助资金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致使后续协定被迫延期推出。《科托努协定》续订谈判遇阻反映出欧盟之困,非洲之兴,非加太国家之限,国际环境之变等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欧非关系亦在谈判中呈现出非盟地位上升、非洲自主性增强、欧盟对非政策政治导向弱化,趋向务实以及欧盟仍注重发展援助,附带条件更加隐蔽等特征。未来,双方将继续关注贸易投资、和平安全及移民问题,公共卫生、气候变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合作也将得到推进。受新冠疫情影响,欧非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强,后续协定的影响力或将下降。  相似文献   

6.
回顾过去,中国援外70年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主导时期、平等互利四项原则主导时期和弘义融利的义利观主导时期。坚持党的领导、满足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契合国家战略调整、提高援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援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障、历史使命、内在动力以及核心任务。聚焦当代,新时代中国援外理念利他色彩、战略色彩逐渐浓厚,援助体系由分散多边转向独立高效,援助实践更趋平衡,援助手段更加丰富。面向未来,中国援外需要在坚持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开展与各国的平等合作,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在坚持弘义融利、以义为先的基础上提升对外援助的综合效应,在真心诚意提供援助的同时注重受援国发展能力培养,在提升对外援助有效性的前提下注重打造援外"金字招牌",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中国在非洲援建的一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的微观层面的民族志田野调查,本研究将中国援助实践视作中国农业知识和技术嵌入援助实践,在异文化的地方进行再生产和地方化的过程。本文从对"发展"的技术性建构、对"技术"的认知性建构和对"高产"的权力性建构三个方面展开叙事,进而指出中国援助与西方传统援助的差异主要源自发展知识建构路径的不同:西方是理论性建构,中国是经验性建构。本文也表明中国国内发展经验是通过中国对外援助的经验建构路径嵌入到援助项目中的,且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受援国的能动主体也根据各自政治、经济等利益诉求在实践互动中共同形塑着中国发展经验的再生产和地方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关于吸纳外援、对外援助这个主题,大多是从国际形势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及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进行考察的,而本文试图从邓小平对外援助的外交理念及其获得的实效这个角度进行考察和阐明,以突破原有思维视角.在此,主要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国际援助外交思想中的积极主动的思想理念、他的现实的国家利益视角及其外交思想中的道义色彩.同时,本文用大量数据和事实来说明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是中国作为受援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成效.当然,中国作为援助国所倡导的援助原则及实施的力所能及的援助对于修好国际关系、开展多边外交的意义也不可小视.最后,提倡各援助国进行以发展援助为核心的对外援助,并建立相应的互利合作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制度以保障其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9.
《釜山宣言》是继《阿克拉行动》和《巴黎宣言》之后,国际发展援助领域的又一重要宣言。虽然该宣言突破了《巴黎宣言》的部分内容,将一些新的援助主体,尤其是将金砖国家和一些私营部门以及NGO纳入其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原则和行动计划,但无论是OECD-DAC国家还是新兴援助体都面临严峻的挑战:OECD-DAC国家在如何在新的国际援助格局下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实现与新兴援助体之间的有效合作以及新兴援助体如何利用在新的国际援助体系中的身份和影响力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以推动国际援助向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都是目前国际发展援助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作为新兴援助国相继提出了"中非共同体"非洲战略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是否将重新塑造国际发展援助架构的讨论。中国将自身定位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合作伙伴",积极参与国际发展援助,其目标是为了实践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首次向世界阐释的"共享发展"理念。本文首先检验了以发展援助委员会(DAC)为代表的传统国际发展援助规范,认为其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接着分析了新兴援助国对现有国际援助体系的冲击,最后探讨了中国独特的发展援助规范,认为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替代性选择,却不会对已有的国际援助体系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1.
WTO多边贸易体制把GATT1994中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引进了多边国际投资法领域,促使了国际投资法的贸易化,而作为国际投资法重要组成部分的多边投资待遇规则也随之贸易化,并在WTO三个具有投资属性的协定《TRIMS》、《GATS》和《SCM》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针对各种灾害可能导致的人权或人道主义灾难情形,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开始研究和编纂"发生灾害时的人员保护"的原则和规范。该领域的核心原则、要素主要是,主权国家是"发生灾害时的人员保护"的首要责任主体,受灾国在本国应对能力不足时负有寻求援助的责任,以及不任意拒绝外部援助的义务。在遵循主权、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基础上,国际社会的多元行为主体获得了参与治理的权利(责任)。当一国无能力或不愿意保护和援助其境内受灾害影响的人员时,国际社会可以依据《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所允许的程序和方式提供外部援助与保护。为更加有效地保护各种灾害威胁下的人民,需要在国内和国际层面建立和实施预防战略和机制。这些核心原则、要素为该领域的全球治理提供了原则指导和路径方法,并塑造了具体规范、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在对欠发达地区的援助政策进行协调与合作,最初主要的协调集中在援助的数量、质量、效率以及束缚援助等问题上,并通过双边协调与建立"发展援助委员会"等多边途径来进行。这些协调与合作对扩大西方援助的规模和效率、促进欠发达国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外援助是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一种互助互信互利合作。它遵循着南南合作的基本精神与原则,体现着中国的国际责任与道义,其历史演进始终与南南合作历史主题的阶段性嬗变相一致,始终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复兴进程相契合。在理论特色上,中国对外援助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为思想渊源,以新中国重大外交理念和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相统一为政策取向,以不干涉内政、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为最大特色,以"南南合作"而非"南北关系"为根本性质。就实践经验而言,始终尊重受援国的发展议程和自主选择,始终坚持对外援助的"发展"和"民生"导向,始终注重对外援助的务实、廉洁和高效,始终坚持平等相待和真诚友好的优良作风,始终坚持力所能及和重信守诺的优良传统。这种南南双向互助互援模式,通过推进南南合作具有了某种世界体系层面意义,通过展现相对更高的发展有效性推动着国际援助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急速扩大,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的“新兴”援助提供者,对外援助政策制定与管理实施的规范化成为中国当前面临的新议题。美国长期以来是对非洲实施援助规模最大的国家,其援助政策的演变伴随着严格的法案与协定的更替,确保了援助宏观层面政策与制度的延续性。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千年挑战公司”是美国对非援助的核心机构,保障了微观层面援助项目实施过程与效果评估的科学性与透明性。中国在对非援助上具备自身的策略特点与条件优势,但在规范管理方面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在未来的对非援助中应逐步推动援助的制度化、科学化、透明化、多边合作化。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构建区域竞争新秩序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这一倡议在当下表现为区域合作机制,但以构建多边机制、服务于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为最终目标."一带一路"虽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但并不排斥竞争,伴随这一倡议的多边特征逐渐显现,公平市场将成为这一宏大格局的重要内容.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覆盖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竞争规则充分注意到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并基本延续多边层面现行安排的行为导向,能在区域层面将"一带一路"中有关公平市场的政策内容转化为规则,促成区域竞争新秩序的构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法治化建设,与更高水平区域自贸协定对接时坚守行为导向,促成区域竞争新秩序的多边化为当下时局之义.  相似文献   

17.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缅甸实行"务实接触"外交,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同缅甸加强联系和接触,推动缅甸的民主化进程。在此过程中,援助是美国使用的重要政策性手段之一。美国一方面向缅甸提供民主援助,通过选举援助、政党援助、培育公民社会等方式直接介入缅甸的政治、社会变革;一方面提供各种专项经济援助和投资,帮助缅甸发展经济,为政治改革的继续提供动力。然而,扩大对缅援助并不意味着放弃制裁,在未来可预期的一段时期内,援助和制裁交替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将是美国影响缅甸政治走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应对气候变化是法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借以追求大国地位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减排压力小,能源转型优势突出,法国在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具有充分的自信。法国以"集体安全"理念和"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为指导,在重视国内气候治理的基础上形成了健全的气候外交机制,既通过联合国、欧盟等多个平台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也以非洲为主要对象,通过技术输出、鼓励公司参与等方式持续推进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援助。在赢得国际赞誉的同时,法国的气候外交也面临着诸多隐忧和挑战,国内利益团体的抵制、对外援助资金的短缺,势必对法国的气候外交形成牵制。  相似文献   

19.
丁韶彬 《国际论坛》2012,(2):67-72,81
作为世界第一援助大国,美国的对外援助很大程度上受到以1961年《对外援助法》为核心的援助法律体系的规范。这一法律体系主要由对外援助的基本法律、对外援助专项法律、其他法律中涉及对外援助的相关条款以及拨款法案四种类型构成。以1961年《对外援助法》的制定和冷战结束为界标,其对外援助立法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当前美国对外援助立法面临着提升对外援助的能力、效果和透明度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蔡亮 《国际论坛》2011,(5):31-37,80
自日本政府决定在2007财年终止对华日元贷款项目后,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则以无偿资金援助与技术合作的形式为主,援助对象以促进环保、人员相互交流等"软件"领域为重点,尽管援助规模大为缩减,但在改善中国基层福利设施、提高中国环境保护能力及促进中日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等方面仍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尽管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再度引发了日本国内对继续援华的质疑之声,但对华ODA仍将延续一段时期,并继续为改善中日关系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