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非遗”走进大学课堂的教育实践与探索富有新意,但力度还不够。立足“非遗”保护理念,结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实际情况,将“非遗”保护理念融入高校留学生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等方面加入“非遗”保护理念,探讨“非遗”保护的有效途径,充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内涵建设,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2.
2011年,教育部将非遗保护列入普通高校专业目录,自此非遗高校教育从结合专业方向进行的非遗融合课程到非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设被提上日程。在新文科理念下,作为非遗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用型高校非遗教育需要再思考。文章通过苏州某高校的实践,认为高校非遗教育应以观念教育、技能教育及创新教育为理念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可以解决人才培养落地、非遗师资短缺、非遗专业人才缺口等问题,在新文科背景下,为非遗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和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高校美育被混同于高校德育以及被简单置换成美学知识教育或经典艺术教育,是其边缘化的重要表征。在高校美育冷与非遗保护热的双重作用下,非遗在高校美育中的资源价值被忽视甚至遮蔽。其实无论是非遗评审标准还是非遗项目本身均以审美为重要价值尺度,在高校美育中引入非遗将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将深化"非遗进高校"与开展"学生入田野"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校美育的可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与繁荣复兴的丰厚滋养,彰显着民族的文化身份,但其传承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作为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主阵地,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库伯的体验式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包含具体体验、观察反思、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4个环节。结合非遗的实践属性,将该理论引入高校非遗教育活动中,梳理了非遗十大门类的体验重点,并探讨了创设非遗体验的实践路径,从而从内容和形式上关注具体体验的构建,旨在为高校非遗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培养思维与技能俱佳的非遗人才。  相似文献   

5.
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法律规定的范畴.高校作为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如何发挥思政教育舞台作用,让非遗走进每个高校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既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保护、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以福建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探索以非遗为载体,创新高校社团活动新形式,繁荣高校校园文化,以期达到提升非遗保护意识,达到传承、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非遗"进思政课堂是近年"非遗"进高校活动的拓展与延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可实现展示艺术之美到达到精神共鸣的飞跃。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分析了"非遗"进思政课堂的可行性、重要意义和实施策略。"非遗"是活态历史,进《纲要》课堂可有效缩小大学生与近现代历史的距离感,使价值观教育方法趋于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肃清网络不良言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承需要在特定的空间场景中完成,非遗馆作为真实载体,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创造丰富的互动场景。我国非遗馆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践中存在活态性呈现薄弱、创意性不够鲜明、数字化融合滞后等问题。非遗馆是非遗场景化的产物,场景理论在构成要素与理念层面与非遗馆建设相契合。可以从优化非遗展陈场景、塑造非遗消费场景、拓展非遗教育场景三个维度实现非遗馆场景化,这有利于促进非遗在当代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改革已经取得明显进步,但与社会实际需求尚有不小差距,存在不少问题和误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发展并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必须处理好与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遵循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前瞻性原则、以学校已有学科建设为基础的优势性原则、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复合性原则、与高一级学历、学位教育相衔接的持续性原则和适应社会经济变革的动态性原则。政府要优化管理机制、逐步扩大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权,增强高校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学校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理性对待专业调整成本,加快专业调整步伐;社会应建立健全高校专业设置评估体系,推动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在21世纪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多元文化教育和差异性文化对话的话语权问题。非遗是一个民族性与世界性相通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引入,提升了非遗的地位,但也带来了非遗本身传承的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分离。解决问题的根本在教育,非遗依靠精神传递,需要通过教育完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教育还离不开寻找跨文化对话的思想通道,这也值得重视。近年兴起的跨文化研究思潮中的有关历史、文明、语言、文献、风俗、特质、一元、多元、差异等阐述方法和一系列概念,富含和平精神,提倡人文价值观,强调科学方法对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可纳入大学教育。中国经济崛起后,促使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反观中国在多元文化教育的悠久历史文明底蕴和文化包容性格,以及中国在多元文化教育的独有积累,中国也应自觉担负起引领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责任,从根本上解决非遗工作遇到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校研究生对研究生教育现状满意度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就高校研究生对研究生教育现状的满意度,调查了重庆市六所高校和四川省两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调查结果表明:高校研究生对教育现状满意度不高;并且,高校研究生对教育现状总的满意度与课程设置、任课老师、文献获得、研究生管理有极其显著的相关,与导师有显著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导师的科研能力和人品与导师满意度密切相关。最后,为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尤其是课程的设置、教师执教素质和后勤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可以分为专业型教育、普及型教育和在职培训教育等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教育形式与教育体系.在知识产权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高校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知识产权课程设置等三个方面.因此,加快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制度和完备教育体系;将知识产权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师资队伍和教材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了解上海高校创业教育现状,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上海高校不同专业、年级和生源地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同、课程设置和创业准备情况等进行了探索性调查和分析。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对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就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理念、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和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专业设置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模式和质量 ,关系到高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高校自主权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权、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率、专业人才培养口径的宽和窄以及基础学科长线专业与应用学科短线专业等几个问题是人们争议较大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档案式保护是国际法规定的“非遗”保护模式,以提高“非遗”生命力为宗旨。“非遗”档案化是保护的前提和基础,有关科研、教育、宣传是保护主要内容,鼓励社会广泛参与是保护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历史演变表明,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学专业设置和调整具有不同的特点。目前地方高校专业设置滞后的原因是在专业设置上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对人文主义教育的误解、专业设置权的不足和存在巨大的专业调整成本。因此,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市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导向功能,正确认识人文主义教育和专业设置市场化的关系,同时积极稳妥地扩大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权和理性对待专业调整成本。  相似文献   

16.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 ,不仅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同时也影响着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 ,合理调整、优化高校的专业结构 ,是高教研究与改革的核心课题。为了摸清河南高等工科专业设置、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研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的具体对策 ,在省教委高教处的具体指导下 ,我们对全省高等工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各工科高校分别提交了对自身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优化对策的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 ,课题组通过查阅国家和省的教育统计、年鉴及各校的总结等相关资料 ,比较借鉴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建设的经验 ,对我省高等工科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 ,并提出了“优化专业结构 ,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调查国内20所教育部属高校内部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现状及问题。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校管理机构数量远远高于院系数量,院系数量越多,相应管理机构也更多,表现出教学科研机构依赖于管理机构,这体现了目前高校重"非生产"轻"生产",重行政轻学术。管理机构数量与校领导数、专任教师数与教职工数并不存在相关性,表明目前校领导的配置欠缺统一的标准,且当前高校管理机构的设置取向并不是以服务学校职工、教师为主,管理机构的设置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局限于单一的培养目标,口径较窄;课程设置的观念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的结构重基础专业理论轻教育理论;课程设置的内容重学科专业知识轻文化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实践课程的设置,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教育理论课的比重,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加大公共基础教育选修课的比例,增强通识教育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历史演变表明,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学专业设置和调整具有不同的特点.目前地方高校专业设置滞后的原因是在专业设置上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对人文主义教育的误解、专业设置权的不足和存在巨大的专业调整成本.因此,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市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导向功能,正确认识人文主义教育和专业设置市场化的关系,同时积极稳妥地扩大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权和理性对待专业调整成本.  相似文献   

20.
当代乡村,非遗的融进推进了乡村文化运行机制的完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苏与崛起,已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支柱;乡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的建构,离不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非遗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的融合与互补,为完善乡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注入强劲活力.非遗的氤氲与乡村文化形态的多元呈现,促使非遗元素与乡村观念文化、公共文化、产业文化、审美文化形成深度的融合.通过非遗的深耕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展拓,即通过非遗品牌打造与文化生态环境的营建、非遗平台建构与文化精英人才的培育、非遗经营运作与文化市场机制的完善、非遗活力传承与文化振兴策略的坚守等方面的努力,非遗的价值方能得到更充分的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