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以德怀之"来处理民族关系是朱元璋民族关系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他的这一思想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对民族关系的重视态度."以德怀之"的思想,是对以往民族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朱元璋把历史经验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德怀之"思想在明代民族政策中的实践,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校、以德治教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思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和具体体现。在民族教育工作中贯彻实践依法治校、以德治教的思想 ,必须从“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国观出发 ,从民族教育的实际出发 ,注意四个问题 :一 ,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学规律办事 ;二 ,加强育“德”工作 ;三 ,建构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 ;四 ,加强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教育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习近平反复倡导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是对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本质的准确把握,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基本属性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立德树人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也概括出了其本质特质所具有的培养目的、本质属性、基本规律。立德树人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彰显了其本质属性、揭示了其基本规律。立德树人既是对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本质的高度抽象,又是丰富的具体,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马君武直接参与了20世纪初出现的改造国民性思潮,与其他重德轻智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家不同,他提出了德、智、体并重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并将自己的民主思想、科技知识、行政管理经验融汇到其改造国民性的教育实践中,主张"集世界之知识造极新之国家"。在教育实践中,他结合中国改造国民性的需要,创造性地学习和借鉴欧洲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改造国民性的教育思想: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审视中西关系,把握历史发展进程,主张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国民性,重塑民族精神;倡导"公德"教  相似文献   

5.
历代王朝在2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对西南民族聚居地区一直实施"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羁縻政策,不干预这一地区内部的社会制度和统治秩序,致使这一地区社会制度的野蛮性和不公正性较之汉区更为严重.历代王朝之所以采取这一政策的客观原因是对这一地区无力实施有效的实际统治.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的长期实践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又重视从中国国情的具体特点出发,将民族工作纳入统一战线范畴,在西南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社会制度变革时,没有照搬汉区的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形式,而是采取了和平、和缓、"慎重稳进"的民主改革方式,在不长的时间内,以不大的社会震荡为代价,完成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制度变革,消灭了民族剥削压迫和阶级剥削压迫,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明初洪武时期,为了解决复杂多变的民族问题,一些朝廷官员或提出了积极可行的见解,或在实践中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从这些官员的具体言行来看,"威德并行"是他们对民族问题见解与实践的核心内容,其中"德怀"是主要的,"威服"是次要的。这些官员主张"德怀"为主,"威服"为辅,主要是受儒家文化、传统民族观、历史与现实经验教训和朱元璋民族关系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朝廷官员对民族问题的见解与实践,促进了明初民族政策的完善与推行、民族关系的稳定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四十年来"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发展脉络与特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历经了重建与探索、改革与完善、系统与整合以及创新与深化四个时期。根据对关键词频次的定量研究,"立德树人"教育政策中对"德"类关键词的提及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不同历史时期"立德树人"教育政策中关键词词频差异显著,且针对不同教育类型的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点也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可以看到,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政策不断精细化、具体化、实践化。这启示我们,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政策设计与践行必须坚持价值导向、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以及全社会的协作共育,才能使"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真正根植于心。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也指明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点和方向。党的民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民族实际情况制定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反映。  相似文献   

9.
进化史论是韩非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观点是:社会历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执政者应当根据所处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执政政策。从学术史角度将韩非进化史论与诸子相关论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韩非这一思想的形成,在肯定历史发展变化以及分期总结历史的思维方式上,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共识。此外,在韩非的"上古之世"论、三世风尚相异论以及"不期修古"等具体观点上,则体现了他对诸子学术的取舍。  相似文献   

10.
论日本德教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7世纪到 19世纪 ,日本德教史上有三次明显的选择。一是从 7世纪后期到“学制”的实行 ,儒家伦理成为主干内容 ,这是日本民族的自然选择 ;二是“教育令”的颁布 ,西方的市民伦理替代了儒家道德 ,德教明确地作为国民教育的方式 ,这是日本民族真正理性的抉择 ,显示了“大和”的底蕴 ;三是从西方伦理到国家主义的选择 ,这并不是放弃西方文明 ,而是重心的转移。在具体内容上 ,他们始终是在智育氛围里重视德教的演绎。他们重视智育的价值取向以及对德教的正确定位 ,当是直接推进日本文明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民族院校要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心,认清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抓好学科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抓好队伍建设,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抓好制度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民族院校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教育,坚持不懈地把解决思想问题和"三贴近"原则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维护民族院校和谐稳定,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2.
涂又光先生是个具有中国气派的知识分子、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他知行合一,学术与人生合二为一。涂先生以人为本,以"教育自身"为原点,不乏原创性地建构了一个个性鲜明的教育思想体系,脉络清晰地涵盖:学校不等于教育;社会生活存在"三li说",教育定位于文化领域,社会要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使命;教育的人性基础是性灵论,要继天而教,行之终身,不谈毕业;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律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中国高等教育基本矛盾是"道"与"艺"的矛盾;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三个阶段:人文阶段—科学阶段—人文·科学阶段;办"中国的大学";校园文化上的"泡菜理论";教学上"修辞立其诚";读经典与教育"反刍律";教育的产品的"料子与成衣说"等。归结起来,涂先生的教育思想体现出丰富的哲理性、浓郁的人文性、深厚的民族性与爱国情怀及贯通的历史与现实统一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高度概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纲领.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财务规章制度的具体体现.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舜帝廉政论     
舜帝构建廉洁政治的努力体现在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民主建设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的工作各有其功能,均不可或缺。舜之后的历代帝王没有全面继承舜文化传统,他们在推进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以专制统治替代了民主政治,因而导致廉政建设举步维艰。深入分析舜帝推进廉政建设的思想与努力,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这一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其根本着眼点在于通过教劳结合来促进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强调的教劳结合,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实质上就是指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我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上好这门课,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功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通过从构建课堂教学体系、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坚持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有着重要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教育家。作为教育家的屈原,在人才的培养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主张全面培养和发现人才;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注重师长的表率作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屈原的教育思想则又体现出显著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8.
《诗经原始》是近代诗经学的一部名作,也是云南历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它的价值在于:突破了《诗大序》和朱熹等前人的旧说,把《诗经》从牵于具体历史事件和"诗教"的旧说拉回到诗美学的道路上来。但它也有一些倒退,这与作者的封建卫道思想和生活见闻的局限有关。  相似文献   

19.
隋炀帝为巩固大隋王朝的统一,相继三次派船队去台湾"抚慰"、"慰谕"。其原因有三:一是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二是隋朝大统一和拓疆固土的需要,三是隋炀帝把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杨隋船队三到台湾的意义:第一,是中原统一王朝第一次把台湾纳入中国领土的具体体现,拓宽了隋朝海疆,使台湾在大统一的杨隋王朝的改革开放中得到发展;第二,炀帝"抚慰"、"慰谕"的思想政策,不仅是炎黄脊梁、国姓杨氏"混一戎夏"民族政策的体现,而且对今天中国和平统一台湾也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第三,为后来历朝皇帝能有效管辖台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逐步缩小民族间在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差距,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思想。我国民族教育加快发展的思想,是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思想内涵客观上存在着不断深化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前后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他们在阐述这一理论时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加快发展”是中央三代领导集体民族教育理论的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