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理古戏台的文化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大理作为白族自治州,由于特殊的礼俗传统与人文环境,在洱海周边丰沃的大地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古戏台.作为白族民众情感记忆的符号象征,古戏台就像撒落在苍洱大地的珍珠,不单在过去的岁月"以乐通神",为白族民众提供了敬神娱人的安慰,直到今天,大理古戏台仍以草根的力量,成为白族民众增强族群认同、提高文化凝聚力的重要场域.古戏台的存在,既是白族先民为今天留下的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可以充分利用的文化资源,更是白族传统艺术形态活态传承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尤其对于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来说,和谐社会建设对保障边防安全、国家稳定至关重要。大理是云南省西部白族集聚地区。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白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和民俗文化旅游,堪称典范。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对白族地区脱贫致富、社会稳定、民族和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应对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导向,充分挖掘具有利用价值的民族文化产品,并与旅游业挂钩,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旅游产品,让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在互动中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传统民族社区旅游业发展中,由政府和开发商构成的"他群"在旅游开发与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决策及经济收益的主体。东道主居民或者无参与或者被动参与,缺乏决策权、话语权和必要的经济收益,成为被操纵、被利用的对象。本研究以大理双廊白族村为个案,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着力从社区主导旅游发展、政府宏观调控与扶持、以社区为利益主体的旅游经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民族文化自我保护与传承、主-客合作六个方面构建民族旅游社区自我发展机制,力图赋权东道主居民,尝试在有限外来力量介入情况下,鼓励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旅游开发、发展和管理,充分发挥决策权和话语权,探索一条让绝大多数原住民真正获益的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区作为一种具有较强认同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承担着联系国家和农村社会的作用.通过对农村社区进行有效治理,中国基层政府在向农村社区居民传输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也可以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农村社区自身发展的有效衔接和互构.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国家公权体系下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进行回顾梳理,对农村社区运行过程中的"治理失灵"、"信任式微""财权弱化"等现实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顺基层政府权责、培育公民文化环境、拓展利益诉求渠道等几种衔接思路,这样有助于中国基层政府与农村社区协同发展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区治理,本质上兼有政府治理与团体自治二元属性,应在政治上施以社区、村民小组为单位的自治架构,经济上培育农村经济性社会组织,并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农村社区自筹为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据农村营利事务和农村公益事务的差异而实施分类管理,在具体组织形式上形成社区自治、政府治理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三级治理单元,在规制方法上实行乡规民约与法律并举的规则治理,同时倡导礼治社区的文化治理、网格化的信息治理、契约化的社区自治和美好农村的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良好社区心态秩序,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当前社区心态秩序建设的成效与困境主要表现在政府层面的理念共识与服务错位、市场层面的利益共商与利益矛盾、社会层面的协同共建与服务碎片、群众层面的居民共参与认同不足、情感层面的文化共情和情感淡化、理性层面的道义共调与道义失调。该文认为,建设健康有序的社区心态秩序应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科技理性和情感调解为原则,以政府、市场、社会、群众为主体,走出一条"一核心两原则多主体"的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提出,为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严重滞后问题和农村治理方式的转变找到了切入点,农村社区建设之路在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为民"与"民为"思想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管理与农民自己管理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8.
农民治理参与缺位是影响乡村振兴进程的重要障碍,解析农村治理中的农民参与不足对改善乡村治理和推动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以C市Y村公共池塘资源治理为例,基于"基层(乡镇)政府-农村-农民"整合分析框架解释农民公共事务治理中的"漠视"现象.结果表明:农民"漠视"本质是农民治理参与不足、意愿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政府层面,基层政府治理悬浮、功能缺位,导致行政动员能力不足;农村层面,农村转型期空心化,治理机制(利益、情感和规则)不健全,导致治理能力不足;农民层面,农民进城、精英缺失,缺乏收益分配和利益关联机制,导致村民参与不足.破解该问题关键在于夯实基层政权建设、提升政府权威及其行政动员能力,健全乡村自治体系、提升自治能力,培育治村能人弥合治理结构洞、构建村民利益联结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大理白族民居彩绘是我国于2008年认定的第二批美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大理白族民居彩绘图案中我国传统哲思文化内容的分析与梳理,以白族民居彩绘的不同题材类型为基础,分析了图案彩绘与文字彩绘的文化特征,得出了白族民居彩绘具有使用“观物取象”与“象其物宜”图案提取方式的图案彩绘,以及具有“尚志有为”与“自强不息”哲思文化内容的文字彩绘。大理白族民居彩绘是大理白族地区具有典型性、标志性与特殊性的文化符号。从文化哲思观的视角展开对白族民居彩绘文化的研究,可以更为深入地解析白族民居彩绘在图案元素选取、组合、应用方面的哲思寓意,从而为白族民居彩绘文化的深入理解、接续研究与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理白族家族文化的职能主要包括祭祀职能、教化和传承职能、经济职能、族内纠纷的调解职能和娱乐职能。这些职能既承袭着古老的传统,又随着社会的变迁表现出演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农村文化礼堂的再仪式化,是将传统农村民俗礼仪和儒家传统礼仪结合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文化再生产。浙江台州市L区"乡村十礼"的建构和礼仪实践,反映了以象征性的符号表达仪式的特定关系、礼仪文化再生产的建构方式和乡村社会转型的价值再塑方式再仪式化的逻辑机制。"乡村十礼"的实践表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农民道德共同体和精神家园的仪式过程构成了再仪式化实践逻辑。"乡村十礼"为行为规范的礼仪活动,反映了政府建构乡村社会文化礼仪的价值取向、农村社区治理的文化选择和农民个体的文化意愿,也成为农村社区治理中文化治理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初期大理洱海地区"民家人"白族身份的制度性确立极大地影响、改变并重塑着他们对其地域社会历史文化的感知与诠释方式。以白族知识精英有关"本主"崇拜这一所谓"典型的"民族文化特征的学术书写为例,审视与检讨"民族"这一制度设计在地方的具体实践过程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后果。  相似文献   

13.
齐鲁文化视角下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传承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齐鲁文化传承工作在文物保护法规、古籍整理和普及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从现代视角解读和传承齐鲁文化资源,其意义主要体现在治国理念、制度文化结构、价值追求和民众期望值四个层面上。齐鲁文化现代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应各有侧重,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具体讲,学校教育侧重知识体系,家庭教育侧重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社会大众传媒侧重价值引导,并充分发挥政府宏观决策的导向作用,唯此才能更有效地推进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传承。齐鲁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传承与教育三者并举才是最佳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建设成为社会治理的共识。村集体组织和经济能人作为博弈参与人是农村社区治理出现冲突的关键点,促进农村社区治理建设需要村集体组织和经济能人达成纳什均衡状态。分析村集体组织和经济能人的经济利益效用与政治权威利益效用博弈,通过帕累托改进,厘清村集体组织和经济能人的博弈行为动向,促成村集体组织和经济能人达成最优组合,推动具有纳什均衡文化的农村社区共同体治理建设。研究发现,"能人治村"现象是由能人与村集体组织博弈达到均衡状态的结果,这也是博弈参与人合作实现效用合理分割的表征,故而在农村社区治理建设中需要注重发挥"能人治村"模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白族文化的良好传承,得益于白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和白族文化教育传承机制的有效性。白族文化利用自身的地缘特性,催生白族的文化自觉,打造自身文化传承的民族文化心理动力基础;以亲缘为手段,发挥教育的亲和优势,提升文化传承的实效性;通过世俗生活家园的文化场域构建,教育和感染人;凭借白族文化自身的价值,打造了其文化传承价值的根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16.
婚礼作为人类特定的喜庆活动,在世界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白族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理坝区白族婚礼也有了一系列变化:婚宴规模不断扩大、新房布置突显现代需求、迎娶方式方便快捷、嫁妆种类增多层次分明、新婚服饰时尚化.这种变化给大理白族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白族婚礼在刺激和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白族扩大再生产的投入;时尚文化逐渐通过白族青年吸纳到白族传统婚礼中,致使民族特征弱化.白族传统婚礼文化符号传承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7.
民族杂居地区社会治理兼具乡村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的双重属性。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治理需要将村民组织起来再造乡村集体,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以青海民和杏儿藏族乡为例,从文化资本视域展示一个藏土汉三种语言交汇、藏汉信仰交融、半游牧与农业等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共居的民族杂居社区是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融合建构出一个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耦合文化单元的内在逻辑。针对当地村民社会治理参与度低、地方政府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深刻认识等问题,提出将文化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秭归县"幸福村落"建设在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它通过构建"村级‘幸福村落’创建指导委员会—社区理事会—村落理事会"三级村庄自治组织架构以及与之配套的运行机制,探索出了适合新时期农村社会治理实际的层级化网络治理模式。"幸福村落"创建工作通过政府的全方位决策与部署,村指导委员会、社区理事会、村落理事会等多层级的行动与落实,村民的联动式参与形成了多层级、网络化、社区化相互结合的治理模式,既能自上而下地对接县乡政府和行政村的公共资源,又能自下而上地聚合、表达并且实现村民的利益需求,推进了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与城市相比,在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两者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在农村社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文化设施落后;而城市虽设施完善,但缺乏特色。若将农村和城市作为一整体,统筹兼顾,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无疑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应该确立几项根本性原则作为方向指引,即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在扎实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下,处理好文化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加强政府的引导与社会参与,努力提升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从而实现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20.
农村民俗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行为文化层面的农村民俗文化呈现形态统一化、价值边缘化和传承断裂化的新态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保护与发展农村民俗文化,建立政府主导机制,以群众参与为基础、文化组织为依托,形成农村民俗文化与农村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格局,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