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下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可概括为"14484",即一个目标、四个广域政策覆盖区、四类功能区、八个问题区、四个机制.在此格局下西部民族地区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宏观层面,构建西部发展的制度支持体系.在区域合作层面构建发展成果的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2.
西部民族地区地处边陲,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再加上观念滞后、生态脆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其现代化进程步履迟缓,但同时也显得格外迫切。面对西部民族地区还属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这一现实,加快工业发展、进行技术创新就成为该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与物权的激励功能相结合予以初步探讨,我们认为,要进行技术创新,就需要完善的物权制度;充分发挥物权的激励功能,是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
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正处于由前现代化阶段向现代化阶段转变时期 ,这是介于“传统社会”和“起飞”阶段之中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制度创新是西部民族地区克服后发展负面效应的关键途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依靠国家政权体系的力量 ,实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第三次分配是政府依靠企业和社会力量开展慈善、志愿等活动来调节财富分配秩序的公共服务。基于可及性视域,第三次分配助力欠发达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愿景可勾勒为实现第三次分配与欠发达民族地区群众在迈向共同富裕进程中需求“适配度”的最优化。当前第三次分配助力欠发达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面临可获得性不均衡、可达性不畅通、可接受性不理想、可适应性不到位、可负担性不周全等诸多挑战,尚未实现“适配度”最优化目标,降低了欠发达民族地区群众在迈向共同富裕进程中的第三次分配获得感。未来需要将理念、制度、组织和技术作为着力点,实现第三次分配助力欠发达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理念创新,构建第三次分配助力欠发达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优化第三次分配助力欠发达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机构设置,加强第三次分配助力欠发达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技术支持,才能推动第三次分配助力欠发达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治理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推进和完善民族地区生态治理体制机制是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面对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下民族地区生态治理转型、生态治理内部行政压力和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等治理的挑战,西部民族地区应当从三个方面提高治理能力:一是在治理理念上加强党的领导,统一目标责任意识,积极融合民族生态文化有益成分和治理智慧;二是在治理结构上增加制度供给、吸纳多元主体,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治理注入内生动能;三是在治理过程上优化整体和区域联动,完善和创新生态治理机制,促进效能转化,从而完善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治理体制建设,打通机制梗阻,统筹经济与生态互促进程,探索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治理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周边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涉藏州县、大小凉山等欠发达地区,大多也属民族地区,这片区域在“两翼协同”战略推动下实现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嵌合发展,但也面临跨区域、跨文化的矛盾与冲突。如何克服跨区域、跨文化的矛盾与冲突,走出“双跨”困境?文章从空间社会理论角度,基于实证数据和理论分析,提出在“嵌合-空间再造”逻辑主线上营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周边欠发达地区融合发展的新空间,以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与周边欠发达民族地区嵌合发展的基本主张。为此,在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进程中,一要在发展策略上,坚持成渝双城经济圈北翼“一体化发展”、南翼“融合发展”、外环“嵌合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二要在合作方式上,成渝双城经济圈与周边欠发达民族地区在“生产-生活-生态”实践逻辑上再造“三生合作”新空间,实现嵌合发展;三要在协同创新上,川滇黔渝四省市一盘棋共建“民族环线”试验区,把周边欠发达民族地区建设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原生态经济圈、康养乐居旅游圈、多民族文化圈,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可以有力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缩小地区差距,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为此,作者提出了需要着力解决好的几个问题,即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和完善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等。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高民族地区供给质量,融入新发展格局,并推动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在发展中保护生态资源,以保护促发展。习近平关于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为民族地区现代化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其他多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文化效应是影响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不可忽视的因素。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与之相类似的特征。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尊重传统民族文化,又不能为其所束缚,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为各民族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与广阔的发展空间,确保各民族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真实性,这是加速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改善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需要。为此,加快和完善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解决民生之安,加强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分析了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民生困难问题,指出增加农民收入,确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改善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民生问题的切入点。提出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基本模式、多元化的农村社会保障投入体制、多层次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一体化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以及社会保障机构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民生改善不仅是个体的幸福追求,更是大多数人的共同期待。然而,"逃离"式的民生改善,突显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民生改善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民族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民族地区的民生改善除了有着与一般贫困地区的共性之外,文化差异是其面临的特殊问题。他者视角、外来角色的民生改善只能是低效的。在县域经济与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县域高职院校服务民族地区民生改善成为可能。通过个案分析发现,县域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体的生存发展与社会民生改善的统一,但距应然的理想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民族地区县域高职院校数量少、服务定位不够精准以及毕业生的外向输出三个方面。因此,参与民生改善的相关主体需共同为之努力:政府以差异补偿助推美好生活;高职院校坚持服务县域民生改善的办学定位;企业积极参与高职办学,以实现利益共享;个体努力实现自身与社会民生改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全国最大的直辖市——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分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强调只有深化合作医疗制度,才能真正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社会冲突的协调与社会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依托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被认为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区脱贫和资源保护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旅游开发的光环下,旅游开发引发的,较为普遍的社会冲突却并未引起各界足够重视.本文尝试性地以旅游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原理,在正确认识旅游开发引起社会冲突的基础上,探索民族地区旅游社会冲突的协调对策,以期维护与推动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文章认为,共同富裕的难点在低收入的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民族地区,在协调发展方面还面临着较大的缺口,这既表现在东西部、内地与边疆经济社会的“不平衡”,包含着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以人为本的发展“不充分”这些基本的矛盾要素。文章分析了民族地区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指出民族地区处于多个国家战略的叠加,为推动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会。文章基于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提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推动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要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支持政策,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在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该地区直接或间接的带来了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对民族地区来说,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或引发了该地区就业问题、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及宗教问题的产生。当前,探析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社会问题,对维护该地区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对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国家制度建设所追求的是治理现代化理想图景与现实进路的统一,这必然要求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制度逻辑及其治理实践的有效性。基于历史考察,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有着特殊的形成逻辑,自发秩序与控制秩序的交织主导着乡土社会,"双轨政治"、"国家介入"、"国家进入"、"乡政村治"、"命运共同体"是其重要的阶段特征。基于现实梳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民族地区基层治理进一步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呼吁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制度逻辑发挥更大效能。为此,需要发挥"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治理主体上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方式上做好制度之间的有机协调,治理过程上实现多维度的整合,治理技术上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共同绘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态图谱。  相似文献   

17.
在多元化社会转型及现代化法治建设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法律秩序构建正经历着法治目标与固本理念的现实冲突。西部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契合了社会纠纷机制的多样化,诉讼机制和非诉讼机制应由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共同组成,以维护纠纷解决的生态平衡,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中存在三层面的突出问题:国家层面上,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整体滞后于东部地区;民族地区层面,文化发展也落后于经济发展;而民族文化发展本身又出现了民族特性弱化的倾向。这三个层面背后的共同诱因是文化发展的理念出现问题。为之,民族地区不仅要从国家民族整合、维护国家稳定等观念结构方面,而且也要从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注重民族性、培养主体性等实践操作方面跨越理念之坎。以此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及其文化自觉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实质上就是民族地区的大开发。民族地区开发促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相衔接,必须因地制宜发挥当地优势。民族地区开发促进必须坚持资金支持法律制度、人才保障法律制度、体制改革促进法律制度、社会进步促进法律制度,以及责任追究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小康进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必须加快小康进程,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民族地区的小康进程就是市场化的过程、城镇化的过程、工业化的过程、知识化和信息化的过程。民族地区加快小康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需要,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建设强大的"经济国防"的需要。民族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加快小康进程,应实行大通道战略、城镇化战略、特色经济战略、中小企业战略、科教战略、大旅游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