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号屠场》是库尔特.冯内古特最受赞誉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冯内古特消解了传统意义上历史和虚构之间的二元对立,模糊了二者的边界,运用了一系列叙事策略证明了历史文本的写作也可能具有虚构性。小说文本虽然本质上属于虚构,但对比历史文本,却更加具有人性的真实。  相似文献   

2.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颠覆历史权威,强调"对话"品格,将话语权力作为支点,寻求主体叙述,即通过文学虚构得以完成的历史文本的新的"历史诗学"。其历史观的颠覆性即体现在主体间入中的虚构性和诗意中追求真实性的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客观叙述,历史真实观被新历史主义彻底地否决。取而代之的是"审美与真实之间功能性区别的消解"和"带有诗人看世界的想象虚构性"。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这一历史观对文化生态的多元共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但其个性的恣意展现也使它失却了历史的严肃性,在消解历史权威的同时也使自身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3.
情感是叙述文本的附加编码。因为叙述文本有纪实性与虚构性的区分,所以附着于其上的情感亦可分为现实情感和虚构情感两类,其区分要点在于情感叙述的对象有无物化的可能。情感反映的是符号化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现实情感的接收者符号自我是现实人格,虚构情感的接收者符号自我是约定的可能人格。两种情感都要求真实,现实情感不真实源于精神病态,虚构情感的真实源于文本逻辑。在不同的视角下观察,两种情感都与事实相关,但是关联的方式有差异。虚构情感是一种可能情感,只有落实在现实之中,才具有实在性的意义,这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受可能世界理论的启发,文艺理论家们把文学作品看作一种由文本建构的特殊可能世界——虚构叙述世界。虚构叙述世界不是对真实世界的摹仿或表征,而是现实的一种可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实体,是非真实的可能世界,它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取决于两者之间的远近距离。通过分析虚构叙述世界的哲学根源,比较它与真实世界的差异,可以论证可能世界理论与叙述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可行的。以此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虚构叙述世界的结构属性。可见,可能世界理论为从多角度、多侧面研究文学虚构叙述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比单一世界模型理论为文学虚构作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探讨但并未解决的问题。对虚构类影片、非虚构类影片与假定性论断的影片等概念的界定,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关于纪录片真实性的界定范围和方法。我们不能仅凭文本的外部特征诸如风格、媒介形态等来界定呈现和表现,即便我们可以区分呈现和表现,这一对概念也不能用来区分虚构和非虚构影片。只有观众意识到作者的意图从而进行假定性想象才有可能界定虚构的影片,反之也可以界定非虚构影片。因此,纪录片是一种假定性论断的电影,制作人意图和消息来源索引成为假定性论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现实世界在本体论上和内容上是完整的,而叙事虚构世界是不完整的.在叙事中,故事可以无限地延展,但因为文本的限制,叙述者只能选择一定的叙述视角进行叙述,这必定会造成叙事中虚构世界的不完整.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他选择叙述什么,选择不叙述什么,都与叙述者的伦理取位紧密相关.影响虚构世界的不完整性的因素除了文本本身的边界之外,还有文本残缺、文类规则、作者风格、美学追求、文化特点等因素.以上这些因素,除了文本残缺之外,都与叙述视角有关,并且能够折射出不同叙述视角所蕴含的伦理价值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人》的魅力不仅源于小说思想的多维,更在于作者叙述技巧的独特。小说在形式上规范有序,内容上却杂乱无章;多重叙述声音的运用让虚构的谎言成为了现实,又让真实演化出不同的版本;停留于"现在"的叙述形式及多种时间技巧的有机结合打破了时间的线性流动,丰富了时间的呈现形式;第三人称外视角的书写角度让叙述浮在表面,读者无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也就难以释放自己的同情;而作者又通过叙述氛围与艺术形象对读者进行着隐形控制。巧妙娴熟的叙述技巧拉开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让客观的真实在虚构的外衣下显得遥不可及,而这种真实与虚构的交融正是小说带给读者的全新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8.
西域历史剧《解忧》很注意历史的真实性,但该剧对一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也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体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该文从历史史料的多方面比照中,分析了这种艺术虚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葛西善藏是日本传统私小说的代表作家,“真实性”是其作品的典型特征之一。他所追求的真实,根本上在于自我心境的真实表现。葛西善藏通过对故事情节、环境和人物的虚构与夸张,穿插运用暗示、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表达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研究葛西善藏小说创作中虚构的表现、作用及其虚实相间的艺术风格的成因,对于阐释日本私小说与虚构性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侧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阐述当代家族小说在叙事与想象中存在的困境。作家试图运用文学作品对"正史"进行重新解构、建构,但由于文学本身的虚构性使其不能全面地反映历史的本相。于是,作家们开始对历史展开大胆的虚构,而这种虚构不同程度地与真实存在着错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元小说理论这一角度出发来解读艾丽丝·默多克的《黑王子》。《黑王子》的文学价值在于它的形式和结构。作品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真实的层面,它让读者相信情节和人物的真实,另一个是虚构的层面,作品中多处表现了默多克作为作家的自我意识,以及艺术虚构性与现实性的关系。真实与虚构共存的结构使《黑王子》成为“关于小说的小说”——元小说。  相似文献   

12.
《塞维其传》是英国著名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早期的重要作品,一直为众多评论家和读者所喜爱和关注。论文运用文本细读,考察了《塞维其传》的传主理查德·塞维其的真实原型,具体解读了真实文本背后的虚构元素,比较了 传主与虚构小说和浪漫传奇中主人公的相似之处,论证了叙述者的声音对于表现传记主题的影响,分析了约翰逊如 何利用虚构和现实的融合来表现普遍的人性,更好地实现道德说教。全面地看,《塞维其传》中的虚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真实人性。  相似文献   

13.
非虚构是当下文坛的一个热词。非虚构作为文学观念的倡导,是对20世纪虚构文学的反拨,也是传统文学的一种精神回归。非虚构创作重新强调文学对社会现实的介入,目的是治疗文学的形式虚浮症,提升文学的思想质地。而从人类书写历史的发展而言,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类经过长期的分野后重新走向合一,这是新世纪书写文化的一道标志性景观。由文学到历史再到新闻,非虚构写作的盛行,可视为对当下虚构社会的一种反动。在现实远远超出艺术家的虚构能力时,文学只能返朴归真,寻找一种非虚构的表达方式,这是非虚构重新获得文学意义的社会学解释。不过,需要警惕的是,非虚构如果过分张扬,文学有可能滑入死亡一端。毕竟,文学仅有真实性是远远不够的,与生活保持某种间离是文学审美的内在要求。写得好看(而不是多真),是文学之为文学的生命底线,也是衡量平庸之作与优秀之作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14.
遵循真实性原则的传记文学作为传主一生或某一阶段的再现,其真实性问题及虚构部分的成因问题,既是传记研究过程中的首要问题,也是最为敏感的问题。本文从传记的创作和传记的叙事方式入手进行分析,对传记文学的真实性问题及虚构部分的成因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作为虚构的意识形态的文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中国近、现代文学生成和发展的特殊境况,致使我们的文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文学虚构性的追问。虚构“不是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而是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的特点,说明文学活动是在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和批判。文学虚构活动的复杂机制要求文学研究走出审美关系,进入更为宽广的人生领域。强调这些不是否认文学的价值和文学活动的意义,而是对文学价值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武侠文本通过虚构化行为,征用现实世界知识并由其引发无法通达向现实世界的想象,构成“真实的谎言”.它征用现实世界细节,目的不在于对其真实性负责,而是要形成关于现实世界“整体”的假象,使“不可能发生的”和非真实的事件获得供想象驰骋的外形.对于武侠文本“真实性”的解读,精英式文学批评各自为政的认知,则导源于迥异的“求真”动机,并与特定的时代语境有关.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文学理论界对文学虚构很不重视,有关研究停留在皮层的理解和阐释上,或者认为虚构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或者只是文学的审美特征。实际上虚构乃是文学的本体之存在,是文学区别于历史、传记、心理学、语言学等其他意识形态的"核心性质"。虚构表现在文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文本言语方面。文学的虚构是通过文学文本言语体现出来的,文学文本言语也是虚构的,文学不是生活事实,而是话语事实,话语事实并不是生活事实本身。  相似文献   

18.
虚构叙述虽不具有现实指称性,但可以经历从经验到纪实再到虚构的转化,对虚构叙述的接收最终必然还原为感知经验。虚构叙述是"再现中的进一步再现",并非再现两次必然为虚构,而是虚构必然被再现两次,必然与经验世界隔两层。文化程式不但是判断虚构叙述的主要依据,而且是叙述对象的指称性的判断依据。区隔框架与叙述者框架是重合的,区隔问题与叙述分层问题也是重合的,它们是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角度。区隔可以有多度区隔。双层区隔是纯抽象思考,并非每个区隔都在文本中有具体显现。虚构叙述的"双层区隔"原理的发现是对广义叙述学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论历史剧的艺术虚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剧的艺术虚构是必然的。历史剧作家虽有虚构的自由 ,但还要受到历史真实、历史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影响。艺术虚构在历史剧创作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它推动情节发展 ,深化历史内涵 ,增强戏剧效果 ,因而历史剧的艺术虚构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历史小说不同于历史著作,不应当拘泥于历史事实,而应当允许作者合理的想象与虚构。作为严肃的历史小说,应该本着虚实参半的原则去创作,做到虚实相生,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主要的历史事件与主要人物的性格应该符合历史的真实,虚构应有一定的限度,否则就失去了历史小说的特点,跟一般小说没有什么区别了。作为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在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上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也时有败笔,远未达到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