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以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为例,重点分析北川地震遗址和博物馆建设运动中所展示的对羌族文化的广泛关注及表述,借此探讨了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如何通过物象的收集与陈列.重新凝聚族群认同并再造不同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2.
北川县城及农村地区在地震时受到严重破坏,损失惨重。在灾后重建时,不管是异地重建的新县城,还是农村民居建设都充分保持了浓郁的羌民族特色,并结合了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积极利用老县城——地震遗址博物馆,新县城——农村羌寨发展旅游事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北川县灾前是一个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其总人口的86.9%,人均耕地只有1.86亩.5·12大地震造成北川县耕地面积损毁1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60%以上,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是北川目前的突出问题.因此北川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开展北川"地震遗址旅游"是解决灾后脱贫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对策,也是当地灾民们的愿望和诉求.开展北川"地震遗址旅游"能使整个产业链上产生(直接和间接)上万个就业岗位,这对灾后失去耕地的灾民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曲山镇目前已知的安置现状和补偿现状着手,分析在重建安置过程中与地震遗址博物馆拟修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衡平灾民基本利益诉求和政府基本政策考量基础上,提出相应安置补偿基本原则并设计出形式丰富、内容立体的安置方案.  相似文献   

5.
淮河流域自古就是旱涝、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区,且因其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故淮河流域多灾多难。近年淮河流域相关县市虽未明确提出"灾难遗址旅游",但也进行了一些相关产品的开发尝试,但总体上淮河流域"灾难遗址旅游"还未成气候。对此,相关县市在进行旅游开发时须坚持以政府为投资主体、杜绝过度商业化、加强群众参与、适时适度开发等原则,采取多种旅游资源组合开发、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通过灾难文学作品展现抗争精神、大力挖掘民间文化的开发方式,进行适宜灾难文化开发的市场营销,进一步打造灾难遗址旅游系统化品牌,以此谋求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6.
北川中学,几乎成了汶川大地震中受灾剧烈、伤亡惨重和顽强自救的一个象征。我们把关注点集中在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和以警察为代表的党员、基层干部群体上,是因为,在山崩地裂大灾面前,他们无私无畏、不屈不挠,舍小家为大家,体现出四川灾区人民自强不息、英勇崇高的形象。这些普通人乃至娃娃在突发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大义、大勇、大爱,惊天地,泣鬼神,撼人心!北川中学临时校舍的墙上,现在挂着一幅标语:天将降大任于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7.
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国家"再造一个新北川"的决策下,北川县城整体异地重建。北川新县城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的统一规划和山东援建方的统一建设下,成为了具有羌族风格的"新型现代城镇"。本文主要通过灾后重建的新北川所呈现的地景风貌,以探寻国家意志如何从结构上建构了一种新型文化身份,同时分析新北川居民在"羌族"和"地震幸存者"的双重表述之下,在对新北川的不同程度的"排异反应"中,如何通过日常行为对这一被赠予的空间进行修改或重新分配,并为之注入特殊的情感与意义,逐渐形塑起自己的"时空惯例"。由此,新北川这一陌生空间,成为了富有地方感的"新家园"。  相似文献   

8.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遗产地保护与传承领域日趋成熟的模式,是公众感知享用的重要场所,阐释与展示则是合理引导公众感知、欣赏并保护遗产地的重要技术手段,两个概念并举强调从过去单纯注重遗址形态和价值的拓展到遗产地精神的挖掘,并进而重视公众的感知及参与。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方法,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实证研究对象,探索公众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感知特点及规律。研究发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科研、游憩和教育功能虽得到有效发挥,但因阐释与展示的不足而导致公众感知遗产地核心价值的效果不佳; 基于此,从“点-线-面-场”的逻辑关系提出构建阐释与展示主题框架、设置多维游憩线路丰富阐释与展示形式、架构复合型阐释与展示系统、创新阐释与展示传播方式等策略,提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公众感知度。  相似文献   

9.
20 0 2年 4月 5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高广仁、邵望平三位考古学者在四川大学博物馆举行考古学系列学术讲座 ,讲座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 ,在蓉文博机构专家学者和川大考古学系师生聆听了三位先生的学术报告。王仁湘研究员的演讲题为“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喇家遗址 2 0 0 1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遗址位于青海东南隅的官亭盆地 ,年代范围大体在公元前4 0 0 0— 30 0 0年之间。王先生认为 ,这个遗址反映了喇家先民受到洪水和地震双重袭击的状态。遗址内的遗迹单位均保持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10.
黑色旅游是近年来国外, 特别是北美地区旅游学界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汶川大地震对四川省的旅游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形成了较多的灾难遗址地.论题在结合黑色旅游相关理论及旅游动机的基础上,分析了开发灾难遗址地的必要性,提出了汶川大地震旅游环线的概念和环线灾难旅游资源配置方案,希望对灾难遗址地的旅游开发有所启迪,同时对四川省旅游业的恢复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灾难遗址地旅游开发研究——基于汶川大地震的案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难遗址地是否适合旅游开发、如何开发是"5.12"汶川大地震过后一直争论的话题.虽然国外早有"灾难旅游""黑色旅游"等概念的提出,但在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更无从谈起.本文结合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特殊旅游资源,从理论上分析了灾难遗址地旅游开发的可行性、探讨了遗址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注意事项及开发模式,在实践上,不仅希望对四川省灾后旅游业的发展有所启示,同时可以对其他灾难遗址地的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摘要]5·12大地震使北川遭受世人无法想象的重创,但也给北川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北川曾不知名的小县因地震迅速成为世界知名的城市,依据北川县的知名效应借助品牌优势,开发和利用地震旅游资源,恢复和整合原有旅游资源,通过各项优惠扶持政策,选择适合而有效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应。“旅游扶贫”已初步为北川县脱贫致富提供了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13.
2014年3月9日-3月30日,“融合跨越-安滨水彩、林琼陶艺精品展”将在杭州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举办。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台州籍在外知名文艺家联谊会杭州分会协办,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承办。共展出水彩、陶艺作品70余幅。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沿革、保存现状和保护方式等方面对西安地区各时期不同类型的城垣遗址进行综述和分析,总结出古城垣保护与展示的四种模式:遗址公园模式、博物馆模式、回填复原模式、重建仿建模式.四种模式所适应的情况不同,各有优劣.古城垣保护要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坚持真实性、系统性、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以及整体保护、整体展示、分期实施的“动态观”.西安地区古城垣保护与展示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其他地区古城垣遗址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声音     
《源流》2009,(6)
2008年5月17日,一名家长在北川地震幸存学生名单中寻找自己的孩子。地震后的重组夫妻尹华军(丈夫)与朱云翠(妻子)在绵阳的临时住所前合影。  相似文献   

16.
1976年底至次年初,云南省博物馆、保山地区文物管理所和保山市博物馆组成联合发掘队,正式发掘保山市蒲缥乡塘子沟旧石器时代遗址,从而揭示出一种颇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引入注目的云南继元谋人遗址文化之后建立的第二个旧石器时代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灾害现场亲历者如何在媒介场域通过“影像文本”将“远处的灾难”的“感知物质空间”转化为大众切身体验的“共通意义空间”,探寻中介化过程中媒介叙事手法的基本机制及其价值转向,本文聚焦于重庆山火现场及土耳其地震亲历者发布的短视频在网络社交媒体“出圈”现象。灾害亲历者以第一人称视角拍摄的短视频通过内聚焦叙事与围观者跨越时空距离进行多维度的信息、情感、价值沟通,在中介化连接与扩散过程中增强“远处的灾难”的可感知度,并寻求社会性协助与支持,在媒介的纪念仪式中实现集体记忆认同的动态协商和反思性重构,由此有助于理解普罗大众“自传记忆”零碎的经验性文本自主传播进入社会公众视野,与专业媒体的职业创作共同构建“拟像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灾难使人成熟,困难使人坚强,勇敢使人感动,互助使人高尚。唐山农民老宋,当年地震时受到援助,这次一听到汶川地震,便"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路坎坷,志愿赶来救灾;废墟下被救的蒋雨航,在感谢上海消防队救命之恩时表示,要赶回汶川当一名志愿者;连还在抗震帐篷里上课的北川中学学生也以感恩的心情说出:我们最幸福。我们读懂这些故事,我们读懂这份大爱,我们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一份小小的爱心。乘以十三亿,便能汇成爱的海洋!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当代博物馆建筑外部设计与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环境、遗址环境的融合,极少主义、解构主义、地域主义、高技术主义对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影响。指出我国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强调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应当遵循新的美学原则、密切与公众的关系、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使用功能更加综合化。  相似文献   

20.
蒙古境内有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存,现发现最早的有三千年前的村落遗址,有匈奴遗址,还有公元6—8世纪突厥时代的大量文化遗存。文物考察发现了18世纪前数百座居址、各种语言的碑铭、岩画和绘画。蒙古博物馆珍藏着八世纪蒙古汗扎布赞丹巴的遗物。第一座国家博物馆建于1924年,现在全国共有三十多座博物馆,每年接待近八十万人。首都乌兰巴托有国家中央博物馆,造型艺术博物馆、列宁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博格达汗宫博物馆、却金喇嘛寺博物馆、以现代蒙古文学奠基人·纳楚克道尔基命名的纳楚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