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李绍明教授长期致力于西南区域人类学和民族学界的交流、合作与发展。为了推动西南各省区民族研究的合作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初,马曜、李绍明、何耀华、余宏模、平措次仁和童恩正等联合西南地区民族学界的同仁,发起并成立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该学会的成立推动了西南地区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学会的有关研究成果现已构成了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自成立以来开展的重大学术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西南区域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在西南民族研究方面建树卓著,是中国民族学界具有跨时代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围绕李绍明先生如何定位与表述"西南"以及怎样推动"西南研究"等问题,对中国西南民族研究进行了学术回顾,思考当代中国民族学的西南研究如何在前人开创的区域研究传统上,获得研究视野和范式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跣足与缠足着履可以说是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迥然不同的文化习俗 ,但光脚反映了另外一种民族区域特征 ,而非野蛮与落后。西南少数民族悠久的“跣足”民俗传统折射了地理历史文化以及经济等诸多内涵。  相似文献   

4.
西南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呈现出民族种类众多、自然环境复杂、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展不平衡、民族文化多样等特点。西南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发展与国家的安全、稳定及人民共同富裕紧密相关。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重视、学界关注。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央对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政策支持研究、发展历史和民族关系研究、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梁庭望先生是著名的壮学家、民族文学研究专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壮学、壮侗语族民族历史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等。他的壮学研究成果推动了壮族文化发展,他用自己所学为壮乡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提出的"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理论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促进了民族文学理论研究。五十多年来,他在这些领域辛勤耕耘,不断开拓,为我国民族文化与文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西南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民族学研究"主要指我国大西南地区的民族学即文化人类学研究,它是广义的"民族研究"中的一个部分。以地理范围论,是指对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重庆,以及湘西、鄂西等地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有关这类学科的研究。反思西南民族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以前是西南民族学研究的初创时期;20世纪50、60年代,是西南民族学研究的第二阶段,即对西南民族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的重要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西南民族学研究承上启下的发展时期。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今后还有许多亟待加强的工作:注重我国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和学科体系的建设;编好西南各民族完整的民族志;继续整合力量,深入开展西南民族的综合与专题基础研究;将各民族特色文化的研究引向深入;鼓励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加强民族学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是一所现代人文学术科研机构。该所同人以西南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为职志,对中国西南区域社会展开调查和研究,通过倡导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交叉借鉴的学术实践,先后出版(或发表)数十种论著,在中国现代西南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海内外人类学界对中国族群问题的讨论,时间上大多以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识别的系统工程为起点,但这些讨论既表现出对清末和民国初年中西方的中国民族分类观缺乏相应的探讨,又表现出缺乏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中国民族分类话语的流变及其相关的政治语境等问题。本文以西南族群空间为例,探讨20世纪上半叶中西方在西南民族分类中的两种视野,即"中国化的西南视野"与"帝国殖民化的东南亚视野"之间的抗争。同时兼论中国人类学界在建构西南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遭遇的"西学"中国化的困境以及相关的地方能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和发挥农民的内生动力,作出了"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重要论述。"扶志"与"扶智"发展路径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团队在云南和广西边境调研的结果表明,西南边疆文化建设的"内驱力"来源于当地文化传统、现代文化、戍边文化和党建文化。在实践中,各地发挥自己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主要以"民族文化+旅游"模式、"边"文化模式、"党建+"模式推进扶贫工作中的基层文化实践与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内驱力"建设。以"民族文化+旅游"模式、"边"文化模式、"党建+"模式为主的文化"内驱力"建设路径,将为中国边疆治理提供文化兴边、强边、固边的智识服务。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进程中的人口、物资、观念及信息技术的流动对于边界、族群、文化、社区等基本概念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全球化对传统社区的影响也在国际人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促进了西方人类学中国研究范式的转型.在海外的中国西南研究中,全球化下的跨境视野正逐渐成为西南族群与文化研究的热点.澳大利亚著名人类学家王富文教授以全球化移民过程中"蒙"(苗族)的个案和田野考察为例,对学界盛行的流动与跨境模式进行了反思.他强调,理性的思考,扎实的田野与传统的民族志关怀是我们研究族群封闭性和流动性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我国2005年以来的西南民族研究情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文章着重对西南民族史研究、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领域内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西南民族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西南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会学者们围绕西南区域人类学发展史,边疆、民族与"他者"的文化历史构建,西南少数民族的社区、族群认同、文化传习和表达的政治,藏彝走廊研究和西南地区民主改革口述史等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研讨会具有跨国、跨地区、跨族群、跨学科、跨学术史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以澄清"基础教育"、"草根文化"等基本概念为出发点,从维系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成员的生存、培养其道德习惯与审美情感、促进其民族认同等三个层面,提出西南民族地区各民族"草根文化"所具有的基础教育意蕴.最后对落实"草根文化"的基础教育功能提出了三点建议:确立新的民族基础教育观、整理加工"草根文化"、加强校内外教育的融通.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全球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西南民族价值传承是价值观研究的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新课题。需要通过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全面把握西南各民族具有核心意义的价值观的心理结构和外在表现,弄清西南各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载体及其传承方式,对西南各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进而提出努力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西南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对策。  相似文献   

15.
"特色"是地方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方高校学报要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百色学院学报》立足于"革命性"、"民族性"和"边疆性"资源,积极服务于百色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支柱产业、地方教育事业、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事业这三个龙头。文章对《百色学院学报》开设的特色栏目"西南边疆语言与文化研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1999年4月,李绍明先生在访美期间,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作了有关中国民族识别、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系列讲座.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过程的回顾中,李先生对20世纪50年代由国家推动的这项民族工作的缘由--与社会性质和改革的关系和社会历史观的认知问题作了经验性的阐释,并对相关的理论和个案作了梳理,对特定政治场景中的知识分子角色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文集《文化复合性:西南的仪式、人物与交换》(待版)的导论,梳理了文集收录论文的主要内容,基于这些内容,提出"文化复合性"概念,以此概括中国西南人文世界的面貌,即不同社会共同体内部结构生成与外在社会实体的关系结构。指出尽管"文化复合性"是基于21世纪最初10余年一批新一代人类学研究者的历史民族志研究提炼出来的概念,但它对20世纪中国民族学(尤其是西南研究)的经验和理论研究遗产的总结,是对既有学术论述的反思性继承。在形成这种反思性继承的过程中,汲取西方人类学有关交换、结构、历史性、世界体系、族群性、神圣性等方面论述的理论养分,将之与新时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区域研究相联系,进而提出了有自身特色的理论见解。  相似文献   

18.
"西南蕃"在唐宋"四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南蕃"是伴随着"蕃"作为各少数民族总称谓的出现而出现;史家将"西南蕃"定在巴蜀之南,主要以汉牂牁故地少数民族为主,尤以"西南五(七)姓蕃"为著,这与常璩、司马贞的思想一脉相承;"西南蕃传"的出现继承了史家单独为西南少数民族立传的史书编撰体例,其内容是对汉代史家西南民族地理观的部分继承。唐宋史家对"西南蕃"的认识是对整齐划一的华夷"五方之民"格局的反映,是西南民族地理格局现实及人们方位观的反映,是秦汉以来西南民族地理观嬗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由中南民族大学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联合召开的"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14次年会"2008年10月在武汉召开.年会的主题是改革、和谐、发展,关注的热点是西南民族发展的重大问题、认知中国民族学的"华西学派"、构建和发展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青年论坛、推进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改革和科学发展.这里对这次会议从三个方面做一个简短的总结.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着“指路”现象。“指路”是指明远祖发祥地的意思,大致包括指路经、送魂、迁徙史诗、历史符号、谱牒、民族称谓等内容。在指路现象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反映出各族群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信息以及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思想中牢记族源、以史为根、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