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仪式教育思想与实践.儒家非常重视运用各种仪式对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为通过礼教可以让人们自别于野蛮,提高自身道德、意志的修养,接受社会价值,遵守社会规范,实现政治秩序的稳定.古代中国的教育仪式可改大致分为政治教育仪式、社会教育仪式、人生教育仪式和军旅教育仪式四大类.古代仪式教育的特点包括:仪式设计富含象征性教育信息;注重辞令的直接教育;礼教与乐教相互配合;注重仪容仪貌等.  相似文献   

2.
丧礼仪式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而特殊的文化形式,它影响着华夏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维护了古代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丧礼仪式承载着古代社会德性的基本价值取向,符合官方以儒家正统思想整合家庭、家族和乡村社会的要求,在实践的层面也扩展了"礼"的内涵和实用性。全方位的互动模式、文化心理和行为惯习,是丧礼仪式独具特色的德育环境。传统丧礼仪式对个体意志结构和行动结构影响深远,对个体品德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仪式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庙会作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仪式性活动,有其特定的寓意、独有的程式和丰富的功能。现代社会剧变不仅对中国乡村传统仪式的形式外表产生影响,更给传统民间仪式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带来深刻冲击和改造。当下,政府部门对繁荣乡村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对民间仪式的强力介入与征用,为传统民间仪式的再造增添了强大动力。但是,在此过程中,传统民间仪式的文化本真性却日渐剥离,这必然使其原本的象征体系难以复存,形式也终将难以为继。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既要着眼于促进其内生的价值转换机制和能力的发挥,更要着眼于仪式文化合理精神内核的挖掘与弘扬。  相似文献   

4.
从古到今,仪式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诉讼裁判等基本人类活动中,仪式都贯穿其中。通常仪式被定义为一种人类学现象,但笔者考察认为,仪式还具有一定的法文化价值。即:仪式具有社会控制的性质和能力;仪式能够解决一定的社会纠纷;社会等级及地位尊卑同时依靠仪式来加以规定和确认。  相似文献   

5.
仪式象征符号是耕读文化教育构建的重要资源,教育仪式作为仪式象征的集合,在耕读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桂林市泗林村奖学匾牌发放仪式为考察对象,认为耕读文化在强化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能传承农耕文化、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在增强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能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凝聚乡村文化自信,在强调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能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促进乡村社会和谐。通过个案分析教育仪式构建耕读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总结了教育仪式构建耕读文化认同象征运用的活动启示:以强化耕读文化深挖乡村优秀文化资源,突出耕读经典教育主题;丰富仪式活动展演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立足时代乡村文明实践,拓展仪式教育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6.
清代书院主要有以科举考课为主的书院,以讲习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以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为主的晚清西学书院等四种类型。清代各类型书院在办学宗旨上都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具体教学制度也充分体现道德教育功能。这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诸多的启示:要注重发挥我国传统经典文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同样重要;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者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发挥礼仪仪式和规章制度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雅拉香波神山在古代藏族社会中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但是古代相关祭祀活动的详情却缺乏记载。现代雅拉香波神山虽然地处西藏腹心地区,还有"藏区最大的神山"之名,但是其仪式活动的规模却不及藏文化"边缘地区"的一些神山的祭祀活动大。然而,该神山祭祀仪式活动却代表了西藏中部农区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该神山祭祀仪式,对理解、保护和发展藏族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隆重的文化仪式,在当前农村社会快速变迁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淡化的趋势,使得春节固有的文化符号意义不断消解。伴随中国社会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同时对农村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冲击和影响,加之农村社会组织趋于瓦解以及传统文化缺乏继承主体等缘故,不仅使春节仪式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基础,而且使春节仪式出现了创造性的转化方式。  相似文献   

9.
仪式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上具有一致性,使得仪式可以成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形式变革。仪式自身的中介性和情境创设等都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内在契合。传统仪式的消解和现代仪式的尚未确立,使得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仪式缺失的现象。象征系统、仪式感和情感互动等作用机理的存在使得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安全阀和合法性赋予者的功能。通过对传统仪式的基础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和注重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实践方式,实现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10.
国家公祭仪式作为一种集体哀悼活动,植根于中国传统祭祀文化,以具体历史事件为主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形象化表达、促进价值观认同以及提供价值观教育场域等。但是目前,国家公祭仪式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存在仪式传播效果不佳、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以及仪式保障机制供给不足等问题。为此,必须从仪式传播、仪式教育、仪式保障机制等方面寻求解决途径,从而促进国家公祭仪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新疆昌吉地区回族的"哄房子"活动不仅包含了宗教性的仪式——阿訇和满拉的诵经,也包括了世俗性的活动——亲戚朋友串门、吃席与答礼等。其不仅反映了传统村落社会中仪式活动对穆斯林社会的整合、对族群认同的强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反映了回族乡民社会中蕴含的民俗心理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注重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格方面的教育。现代社会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内涵方面都与中国古代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仍然体现着现代社会积极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取向,可以充分利用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教育。要做好这一点,首先是编写一部生动、通俗的传统人文精神教材,将其纳入基础教育课程;其次是要结合各项活动,将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教育落实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提要]苗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种类众多的仪式,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构筑起生活世界的诸多意义。白苗是西部方言苗族的一个支系,其“佐嗦”仪式是典型的家族仪式,它折射历史,反映现实,可用来深入解析苗族社会。本文从三重维度对该仪式进行剖析:从白苗历史探究该仪式的缘起;运用象征分析的方法揭示其文化逻辑;根据家族组织考察仪式与社会之间的功能关系,尝试以仪式研究入手展开对传统社会文化多个层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政治认同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互促共进,前者是后者的核心内容,后者是实现前者的重要途径。当前,政治认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仪式礼仪作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育内容的拓宽、情感认同的激发、行为规范的引导、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具有特殊价值,对于新时代条件下塑造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具有独特意义。仪式礼仪在发挥其独特价值的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甄选符合时代主题的仪式活动,规范仪式形式,挖掘创新传统仪式礼仪,不断丰富爱国主义仪式教育内涵,拓展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相似文献   

15.
?北京书院史?跳出了关于书院研究偏好宏观历史研究的思路,而代之以文化视野下的北京书院研究,在大视野、小范围的研究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作者以书院的日常生活与运作为侧重点,关注的是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给书院带来的重要影响,这为书院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该书将书院发展与历史语境紧密结合,既能透过书院窥探政治文化、军事争夺、经济发展等给书院带来的影响,又能以书院这一视角发现许多逸出宏大叙事之外的历史细节。作者对北京书院历史命运的研究,不仅在于总结书院发展之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注重分析北京书院的历史作用以及对于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新闻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史量才一生扮演了多个重要社会角色,其中尤以报人和商人最为显著。然而,在其众多社会角色的背后是传统士子的身份在发生作用,该身份的形成发源于史量才早期所受的学堂教育,同时与他人际交往活动密切相关。史量才传统士子的身份深刻影响了他的社会行为,驱使他卷入政治活动中。历史事实证明,史量才以其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传统士子的精神理想,体现了一介儒商舍身报国的情怀,显示了中国转型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之际强烈的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17.
学校仪式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但目前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形式化、程式化和神秘化等不良倾向。新时期学校仪式建设与优化,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创造性、突出发展性,立足实际,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协调性原则,协调好学校仪式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家庭仪式教育;坚持创新性原则,做到体现时代性,遵循规律性。加强制度化建设和艺术化设计是学校仪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桃花扇》第四十出《入道》描述道教的黄箓斋醮仪式,是一场具有深刻内涵与文化意义的仪式,构成了一个象征符号体系。考察仪式举行的时空、形式、结构、内容和功能,发现孔尚任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神道设教”的民族叙事传统,反映了明末清初儒学传统为政治提供价值基础、为社会提供认同凝聚和为个体安顿身心性命的作用和意义减弱时,与儒家互相渗透、影响的道教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构成了对儒家道德的支撑,揭示了中国宗教文化于明末清初社会的碰撞和交融。宗教文化以特殊而显著的形式深入到了《桃花扇》的主题、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话语表述方式中,折射着文学与宗教、历史与神话、仪式与政治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化的载体,仪式能让参与其中的个体感受到仪式传递的文化与价值观。高校校园仪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发挥着价值导向、文化育人、情感升华、身份认同、行为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展仪式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仪式的针对性和真实性。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仪式教育的重视程度、完善仪式教育体系、尊重主体需求等打造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校园仪式。  相似文献   

20.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明清徽州书院教育十分发达,位居全国前列。以徽州地区为中心考察乡村书院与地方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徽州乡村书院社会控制功能实现的途径,主要包括:书院的教学内容、书院的祭祀仪式和书院的讲会制度。此外,徽州商人、徽州宗族及徽州学者和乡绅三方面为徽州乡村书院社会控制提供了经济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