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针对新疆实施哈萨克游牧民定居工程过程中仍存在的牧民生态意识不强、垦草开矿、超载放牧、过度发展旅游业等现象,指出哈萨克游牧民族定居工程建设发挥着草原生产和生态的双重功能作用,提出应转变牧民传统的思想观念,激发定居牧民生态意识的自主性,为牧民定居和生态草原建设提供行动准则和法制约束等措施。旨在构建新疆哈萨克族牧民定居与生态草原建设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取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积极效益。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新疆北部牧区牧民在非农产业务工就业和进入城镇生活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成了“半农(牧)半工”的生计模式,进而促成牧区社会进入后定居时代。调查发现,定居后牧民面临着农牧业生产边际效益下降与草原生态环境快速退化双重暴露的困境,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从平衡走向了失衡。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新疆北部牧区牧民生计方式持续调整和优化,为重塑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关系创造了新的机遇。因此,应持续优化牧民生计方式,推动新疆北部牧区走绿色发展之路,最终实现牧民与草原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新疆呼图壁县哈萨克族牧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分析目前该地区牧民定居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就牧民定居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己见,认为当地政府制定地区发展计划时需倡导参与式发展、让当地居民受益的理念,并探讨了生态环境保护、水利资金投入和限制当地牲畜数量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哈萨克族牧民由游牧走向定居后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关键步骤和必然选择。笔者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哈萨克牧民定居生活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探讨,并且提出了加强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新疆哈萨克草原生态民生互动的科学实践过程,是新疆各族牧民对待草原的默会态度和规范其行为规则的一套意会技能。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对于统筹解决好新疆草原牧区生产生活问题、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长治久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新疆哈萨克草原生态建设绿色科学范式、生态产业绿色科学资本、生态民生绿色科学实践三个层面,对生态民生互动实践过程的规律性进行了探索和实证分析,以期达到对新疆生态草原和现代畜牧业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6.
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丰富而具有特点,然而哈萨克族牧民定居以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技艺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本文以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胡阿根村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展示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现存状况,对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尽管新疆牧民定居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受牧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资金投入等因素制约,牧民定居整体水平较低,牧民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变化,牧民自我发展能力十分不足。新疆还有16.89万户,60%的牧民仍然处于游牧或定居后有房无地或有地无水状态。本文在对新疆牧民定居水平进行评价和回顾定居进程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牧民定居的经济社会效应,并对牧民定居可能带来的一些不确定后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牧民定居是新世纪以来政府在藏族牧区推行的主要惠民政策之一,但定居的方式、规模等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甘肃省玛曲县和青海省果洛州大武镇有扶贫、定居、移民三种不同牧民定居模式,各具特点。牧民定居是个复杂问题,牵涉到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简单地用"生态移民"一言而蔽之。此外,应从多视角具体分析牧民定居,牧民定居化,未必像一些学者坚持的那样,是游牧文化的终结,相反,可能是一种新的游牧生活的肇始。  相似文献   

9.
新疆哈萨克族宗教信仰特征始终体现了游牧民族传统的观念和草原伊斯兰教的惯性及延续性。伊斯兰教对新疆哈萨克族人而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承袭的习俗型宗教;新疆哈萨克族宗教信仰中的地缘因素和地域差异;新疆哈萨克族宗教信仰中的代际差异,以及由半定居与定居等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产生宗教活动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中央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中国梦",但是每个民族的"中国梦"各有不同的特殊追求。新疆哈萨克民族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团结大家庭,是新疆哈萨克民族古近代"中国梦"的早期意识;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是新疆哈萨克民族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梦"的渴望;到2020年实现新疆哈萨克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牧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生活质量,是当代新疆哈萨克民族实现"中国梦"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11.
旱灾已经成为新疆阿勒泰草原气候变化的新常态,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又产生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在一个定居哈萨克社区中,旱灾与社会脆弱性和经济边缘化之间形成了清晰的因果关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牧民发展出了应对旱灾的多元化策略。草原地区要走出旱灾、社会脆弱性与经济边缘化困局,就必须建立一个包括政策支持、政府引导和牧民参与的有效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2.
游牧定居已成为各牧区的发展趋势。该文通过入户访谈法、层次分析法对霍城县牧民集中定居与插花定居效应进行对比评价,得出集中定居和插花定居均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集中定居的社会效应高于插花定居,插花定居生态效益高于集中定居;提出通过减轻牧民自筹资金压力,加强迁出地生态保护等措施,为霍城县牧民定居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摘要]2009年~2012年,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在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同时展开,各级政府坚持“政府引导、牧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使牧民定居新村逐步达到“五通三有一中心”,实现“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作为一项富民安康工程,四川藏区牧民定居是按照“先定居,定居基础上求发展”的建设思路来推进的,具有外生性特点,甘孜州和阿坝州成为这项外生性工程的主战场,在2010年和2011年打下攻坚战,实现“四年任务三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牧民定居"政策在藏族牧区实施以来,极大地改善了牧区基础教育的面貌和条件,为牧民子女入校就读,接受现代学校教育提供了方便,牧区基础教育呈现非常喜人的局面。然而牧民定居毕竟是一项系统工程,定居后的牧民群体面临着诸多的适应问题,由于现代知识的匮乏、城市生存技能的缺少,很多定居牧民逐渐成为新一代的城市游民,牧民家长的生存问题自然威胁和影响到在校子女的学习和教育,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和隐患。本文通过对甘肃省玛曲县寄宿制藏族小学及所属社区、家庭状况的调查分析,反映"牧民定居"这一特殊条件下藏族牧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以期更多专业研究人士和相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此课题的高度重视和有效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是实现畜牧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新疆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在取得初步进展的情况下,生态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农区、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缓慢;畜牧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规模养殖和科学养畜水平低下;牧民定居水平不高,移民回流、再度开垦。应通过体制创新,加强畜产品安全监督检查,促进畜牧业科技公司的发展;构建持续稳定的利益补偿长效机制,确立以游牧文化精髓为基础并充分吸收其他文化长处的本地区主导文化,促进新疆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施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是中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战略选择。旅游产业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带动作用,成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抓手和主要动力之一。蔡家崖村地处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近年来,蔡家崖村依托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探索旅游富民之路,形成了现代农业与红色旅游互促共赢的发展局面,目前基本实现了全村脱贫,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山西省兴县蔡家崖村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的代表地,通过分析其旅游扶贫的背景、模式与实施路径,深入研究蔡家崖村“红色旅游扶贫,农旅融合兴村,旅游电商富民”的转型发展之路,进一步总结蔡家崖村旅游扶贫的经验和启示,探讨其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助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新疆一个牧业连队的实地调查,发现导致当地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既有自然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在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下很多定居牧民因生计转型不成功而陷入贫困,牧民生计方式的转变和市场意识的增强使牧民的本土知识和护生价值观逐渐丧失。自然环境的变化,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贫困和传统生态文化的缺失这四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18.
游牧生态-环境知识是一套关于游牧民与草原、牲畜之间关系的知识、实践和信仰的延续性体系。它以游牧生计为基础,以牲畜和草原为主体,并包含一套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规范人们行为规则的知识。通过对新疆阿勒泰富蕴县的哈萨克游牧民的实地调查,把游牧生态一环境知识纳入人类学本土知识体系研究的序列之中,探讨其在保护和维持游牧民与草原生态的和谐关系中的意义。游牧生态-环境知识是哈萨克游牧知识体系里的核心部分,也是这套本土知识体系的信仰或精神层面,它根植于游牧民对草原上一切生物的认识。基于此,游牧民在长期与草原、牲畜的互动中,形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计系统与文化系统,并在游牧生态一环境知识的指引下维系着游牧民对草原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脱贫牧民的风险规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牧区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议题。韧性社区作为风险治理的新范式,可以从生态、人力、组织和基础设施等要素入手为牧业社区在面对风险中提升应对能力、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提供理论资源。在A嘎查的脱贫攻坚实践中,牧民的返贫风险体现在生态环境脆弱、人力韧性较差、组织韧性薄弱等方面。持续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加强牧民能力建设、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等政策路径将有助于牧民规避返贫风险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相似文献   

20.
哈萨克族是新疆的主要世居民族之一,在长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古老的传统和文化习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养老文化在代际间自觉传承。随着牧民大规模定居和城镇化的发展,哈萨克族的传统养老文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中的现代调适具有多重影响,对于增进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国家认同,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