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族群政策是国家建构主体民族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两个国家建构主体民族的过程,比较两国的族群政策、制定政策的政治框架和族群政策的运行流程。研究发现乌克兰的族群政策在建构主体民族时加深了族群间的对立,使得民族性取代了国民性,引发了国内的分裂;而哈萨克斯坦的族群政策则是在预防族群对立的基础上建构主体民族,运用国民性主动调和族群间矛盾,成功完成了主体民族的构造。对比证明,两国族群政策最大的差别在于政治权力处理民族主义的方式:乌克兰的权力斗争激发了主体民族的意识,削弱了国家整体意识和国家能力;而哈萨克斯坦将政治问题和族群问题分离开,使两者之间不能彼此利用,最终强化了国家意识和能力。未来乌克兰将承受族群对立之殇,族群问题将成为国家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而哈萨克斯坦政权的合法性虽会经受一定程度的考验,但是民族和谐的全民共识为国家的稳定提供了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2.
构建濒危语言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濒危语言现象是当今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中的热点。如何从定量分析的角度 ,建立一个综合指标体系来识别某种语言是否处于濒危状态 ,是濒危语言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构建衡量濒危语言指标体系应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开放性以及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本文认为衡量濒危语言的主要指标有民族语言使用人口的绝对数及其占民族总人口的比例、青少年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社团中所占的比例、语言使用能力、语言使用范围、族群的语言观念、语言结构系统的衰退等几个方面。衡量濒危语言的参考指标有族群人口流动、地理分布、是否跨境、是否用于宗教、有无本民族文字、语言关系、国家语言政策等因素。以上各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衡量濒危语言的综合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围绕语言作用这个话题,根据语言基因材料追溯中国北部、南部人口及中越边境地区人口的生物起源历史,并通过分析百越的族群、语言和风俗习惯,揭示台语民族的种族、语言起源历史。文章还介绍了百越后裔的语言生态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前和独立后的民族人口发展实践中,民族人口政策的作用得到彰显。独立前,鼓励生育和移民政策对人口的增加、结构的改变起了重要的作用;独立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特别是主体民族人口的发展政策,使其民族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这主要是区别民族成分的移民进程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种族与少数民族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始终存在着深刻和复杂的种族和民族问题,分析美国种族、民族问题的发展过程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对于我们分析国内和世界性的民族问题,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回顾了美国民族问题的由来、当前美国人口的民族构成、各族群间的结构性差异,介绍了美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历史阶段,并对美国少数族群的现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中老边境地区的排角人是一个跨境而居的人口较少族群,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识别为哈尼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的加大,使得一个族群身份和族群意识本来较为模糊的群体开始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来拒斥国家已经划定的民族成分。他们通过制作大鼓、更改族称以及递交申请等社会动员与村寨实践,力图通过与国家的对话和协商来获得人口较少民族基诺族这个"想象的"族群身份。我们的研究将说明,地方族群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族群利益,充分利用其社会、文化和象征资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族群身份建构的运动中,从而形塑族群的文化传统与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墨西哥具有多语言、多民族的特点,除了西班牙语是国家通用语,还有62种土著语言。殖民统治时期和独立初期推行的西班牙语化政策导致大量印第安语言消亡。20世纪70年代印第安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他们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经济文化生活中来,促使墨西哥政府接受国内多语言、多文化的现实,并调整了印第安族群的双语教育政策。民族整合进程中,杂交型文化的形成、双语教育政策的演变以及天主教的传播均构成印第安族群国族认同形成的促进因素。墨西哥由于成功处理了统一性和多元化的关系,使印第安族群在民族整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国族认同的维系与巩固。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藏藏族人口的发展变化,通过普查数据重点分析了拉萨等城镇的人口变化、文化素质构成;同时也回顾和分析了西藏的汉族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特点、职业状况;最后从西藏城乡的民族构成、城市和乡村居民与汉族的接触、城市居住区的格局和民族成分等不同的角度,对西藏人口(包括汉族)的语言使用进行初步的分析,从而可以较系统和客观地了解西藏的人口变化和发展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文化是各个人类群体和族群的重要特征,因此,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就成为实现中国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与建设的需要。本文在对语言和文化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民族与语言、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强调民族语言与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大意义,最后探讨我国目前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状况,并提出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墨西哥民族构成复杂,且拥有拉美诸国中种类最为繁多的土著语言。作为国家通用语的西班牙语在促进民族整合和国家统一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墨西哥政府强制推行西班牙语导致大量土著语言消亡,墨西哥的语言发展史就是西班牙语和各土著语言交织作用,寻求平衡发展的历史。随着印第安人民族意识觉醒,墨西哥土著语言和文化的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在积极倡导保护少数族群语言和文化的全球背景下,墨西哥政府调整了其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然而,建国初期开展的过渡性双语教育带来的影响使得后期双语双文化教育政策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1.
民汉合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疆基础教育办学的的主要形式之一,其目的在于促进双语教育、加强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交往与交流。研究发现,民汉合校的学生有很强的族群交往意愿。族群交往的意愿与班级类型、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父母亲早年接受教育的形式及居住环境有很大关系。同时,文化差异是影响族群交往意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民族要素的相对性与当代族群关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杜会整体入手,从一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度剖析和研究族群关系;同时,从构成民族的各种要素入手,对其属性及其变量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这些要素所呈现出的相对性,对族群关系进行全面动态的分析。文章指出,当代世界的“全球化”是与地区之间,族群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差异化、个性化并行的,这给当代族群关系注入了新的意义。民族属性呈现出日益显著的相对性特征,从而冲击着传统的族群关系模式,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矛盾性和相对性成为当代族群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特点,当代族群关系也大体可划分为民族联合、民族分化两大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3.
早期香港的华人社会并存着四个华人族群的三种相互激烈竞争的族群语言,即粤方言、客家话和福佬话.由族群语言活力理论来观察,在社会地位、人口、制度支持与控制等三组因素的各个项目的具体分值评定上,本地族群及其语言都得到了最高的分值,这解释了为什么粤方言能够战胜其他族群语言而最终成为香港华人社会的通用语言.  相似文献   

14.
“散居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学和人类学上的一个概念,既可以从民族的概念范畴去定义,也可以从族群的概念范畴去定义。然而,由于我国民族问题与政治法律的一体性,基于现有的政治设计和制度安排去解析散居少数民族更具有合理性。因此,散居少数民族具有民族、族群和政策制度3个方面的特征,据此可以将散居少数民族定义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中选择以散居方式生产生活、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族群,它既包括那些居住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以外的族群,也包括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内但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族群。  相似文献   

15.
台语支民族有共同的历史来源,是中国、东南亚有影响的一个族群,但是由于缺少文献记载,其早期历史十分不明晰,语言比较分析成了重构这个族群早期历史的重要手段。壮族、傣族是台语支族群两个重要的民族,通过词汇比较发现,壮、傣民族分化前就创造了发达的稻作文明,在稻田和水利建设技术、水稻育秧栽培技术、稻米加工利用技术以及由此衍生发展的畜牧、建筑村落以及节庆信仰等领域已与现代传统农村相差无几,可以说壮、傣民族分化前已经具有比较发达的以稻作文化为特征的农业社会文明。比较分析壮、傣民族早期共同稻作文化形态对进一步认识台语支诸民族历史文化源流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跨国境线而居的族群,既受他国同族人在族源、语言、文化等方面对他们的吸引,也有对母国的政治认同。一旦跨境族群对本族群的认同强于国家认同,加上母国民族政策的失误及国际势力的蛊惑,跨境族群的不满情绪就可能酿成分离主义,并谋求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跨境族群分离主义出现的主要原因有:跨境族群分离主义对"民族自决权"的蓄意歪曲;国际势力对跨境族群分离主义的推波助澜;泛民族主义的泛滥和蛊惑等。面对跨境族群分离主义对当代主权国家的疯狂解构,既需要继续推动和发挥联合国在反对与遏制跨境族群分离主义中的作用,也需要跨境族群母国加大民族国家构建力度以提升跨境族群的国家认同,还需要相关国家在治理跨境族群分离主义问题上积极合作。  相似文献   

17.
作为南岭民族走廊上的一支特殊族群,明清时期湖南江永的四大民瑶承担着扼守湘桂边界的军事重任,与周边的汉族土人、广西境内的"远瑶"等族群形成持续的互动,在族群互动中不断吸纳和采借周边族群的文化元素并生成了自身的民瑶文化,各族群在互动中形成文化上的共生.  相似文献   

18.
前苏联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四个以突厥语民族为主体的中亚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初脱离前苏联宣布独立以来,各国在语言及文化政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探索,折射出中亚各国在迈向现代国家进程中面临的复杂政治、历史和文化生态。其中,加强主体民族政治地位建构是其语言政策的主导方向,去苏联化和泛突厥化是其显著特点。同时,针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民族分歧冲突日益严重的形势,各国在具体政策上做了许多促进民族和睦和制止排斥、歧视非主体民族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考察,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在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和城镇化水平上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周边少数民族在三个维度上整体滞后于屯堡人。但当前这些差异已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而逐步缩小。这种结构性差异历史上是由于族群隔离、歧视政策造成的,当前则主要在于族群自身因素。为进一步缩小甚至消除这些差异,应在正视各民族合理差异的基础上制定民族融合政策,通过经济发展、文化认同、政治参与、社会包容等策略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清代和民国时期是新疆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为新疆民汉双语教育进入近代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条件和发展机遇。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多宗教的边疆地区,民汉双语教育的成效既是衡量民族教育事业的一项显著标志,也是影响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安全的重要变量。文章从新疆民汉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政策评价、语言建构及文化含义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对清代至民国时期新疆民汉双语教育事业作多维度解读,其经验和教训对调适和完善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