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巫术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同时也持久地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历程中。即使在现代社会,巫术也并没有消亡,一方面它仍然以活的形态存在,另一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巫术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依然存在。巫术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民众把宗教理解成巫术,理解成获取实利的手段,而维护的是儒家的强势伦理。  相似文献   

2.
从龟蓍占卜起源、龟蓍占卜主要适用的族群、卜筮的思维方式、卜筮的历史发展阶段等角度,考察与梳理龟蓍占卜之异同。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龟蓍”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占卜方式、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一者为主要反映具象思维的“图象”巫术,一者为主要反映抽象思维的“数字”巫术;一者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为渔猎,一者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为农业;一者为偏于激情的感性群体,一者为偏于思考的理性群体;一者代表张扬的外向型文化,一者代表内敛的内向型文化。这两种不同的巫术思维方式及其相对应的文化模式曾经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存在过,并以后者为优势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相似文献   

3.
游戏之卜是占卜在当代文化中一种突出的表现形态,是人类卜精神与游戏精神在现代文明中的一种结合,在精神层面上更偏重于体现一种游戏精神,带有明显的游戏性质和特征。游戏之卜不同于传统认知中的宗教之卜和迷信之卜,它以文化的延续、游戏性生活方式以及以人的某种日常生活感性行为气质的养成而存在。  相似文献   

4.
童谣巫术论     
童谣具有巫术色彩,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现象的禳解;对动植物的褒贬;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关注;对儿童的呵护.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以语言作为巫术手段;寓巫术于游戏之中,与仪式歌关系密切.童谣巫术色彩的成因与集体无意识、儿童思维特征、被人有意添加有关.巫术色彩影响童谣的内容与形式,影响儿童的成长,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也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5.
《周易》作为一部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经典巨制,成书古老,内容丰富而庞杂。它是一部卜筮之书,具有浓厚的原始巫术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尊重历史,以史治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本文作者的立论前提和基本出发点。本文认为,《周易》以儒家思想为基干,全方位地荟萃先秦诸子杂家社会文化思想精华,集史前文化、图腾文化、原始巫术宗教文化,以及世俗经验哲学、人文社会思想乃至行为生活方式之大成,最终成就为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史上的经典名著。从《易经》到《易传》,中华民族完成了从原始巫术宗教神性思维到世俗经验哲学人性思维的嬗变。《周易》有力地证明,中华民族远早于古希腊罗马,是人类最早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进行全方位审视和探索的伟大民族。  相似文献   

6.
论长阳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精神旨归和表演形式两个层面分析了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构成。指出跳表舞的本质是一种巫术,其文化构成是一种流动的构成,是随着土家人的生命理想和文化价值观的演变而动态展开的。  相似文献   

7.
文化人类学家认为的"原始宗教"、"宗教的初级阶段"其实所指是巫术;巫术与宗教的本质区别是巫术是人凭借魔法的力量使役神,而宗教则是人对神的迎合和膜拜.鄂伦春人萨满跳神的"助日仪式"是一种典型的巫术以篝火和跳圈舞促进太阳高高升起和放射强大的光明.近现代萨满跳神形式与远古巫术原型的一脉相承性说明了萨满跳神的本质是巫术而不是宗教.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西方哲学中的Be动词的一个重新考察。本文指出,对Be动词的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而在根本上是一个对于无论汉语思维还是西方思维来说都成立的哲学的问题。本文首先针对西方哲学史中作为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提出者的巴门尼德的相关思想,结合它的重要的研究者基尔克、拉文、肖费尔德的研究,做了具体的文本分析,表明"是"和"存在"的用法对于巴门尼德是同时成立的。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指出,这个问题在根本上不是基于哲学家的个人理解和个人认识,而是基于我们的语言和实在、思维和对象的特殊关系,Be动词除了表达一种属于语言和思维的逻辑判断关系之外,还由此表达一种确定的对象存在的所指,从而,对于Be动词来说,"是"和"存在"都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因此对主张单一地从系词"是"的角度来理解Be动词的哲学内涵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9.
在线性思维与进化史观的影响下,宗周文化中的巫术成分往往被遮蔽,从而导致对相关问题之探讨变成无的放矢。《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研究几成聚讼,原因亦在于此;重构宗周哲学语境成为解决问题之关键。宗周文化史当划分为两个阶段:周公制礼作乐,道德与巫术并存,人神关系与人人关系并重,此为第一阶段。孔子反思巫术,以"仁"求"礼"探究人情,专注人人关系,此为第二阶段。《诗小序》建构了"妇德无厌,志不可满,凡有情欲,莫不妬忌"的必然世界,此与上博简《孔子诗论》"民性固然"可构成互文关系。女子与小人难养,当指嫉妒而言。周公时代"巫医"不分,孔子则将疗妬之方法,从巫术思维转移到道德自修与制度约束之上;"礼缘人情",化宗教情感于日常伦理;借此孔子完成了对周公制作的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10.
隐喻艺术思维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思维形式,它具有情感性、整体性、象征性和启发性的特征。艺术通过隐喻使情感得以外化或物化,隐喻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的全过程,象征性构成了艺术元素之间的联系,填补了意象之间的空缺,启发性是隐喻艺术思维的根本所指,它增强了隐喻艺术思维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巫术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同时也持久地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即使在现代社会,巫术也仍然以 活的形态存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巫术影响着中国民众民间信仰。巫术的 思维方式使得中国民众把宗教理解成巫术,理解成获取实利的手段,维护着儒家的强势伦理。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发达,巫术往往被贴上野蛮落后的标签,同时巫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存在必然有着自身的一套逻辑和内在结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特征,在巫术研究中能够发现某种程度上巫术文化也存在着此类特征,从巫术灵物与刑罚用具、巫术咒语与家族伦理和巫术犯罪与善恶观念三个方面尤其能够看到两种文化之间、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科学体系,而“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则构成这一科学体系的“主构架”。目前学术界有不少人之所以对“三形态论”、特别是“五形态论”以及科学地划分历史发展阶段与全面、正确地把握社会形态演变规律之间的关系产生种种误解,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忽略了对“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的研究所致。本文试图从历史、理论、现实相统一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旨在求教。  相似文献   

14.
可译性限度一直是翻译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索绪尔的语言理论指出,语言符号的能指是任意的,所指也是任意的,所指的任意性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用以建构概念系统的手段,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对外部世界任意划分的结果.这一语言的基本属性就决定了不同语言之间语言符号的所指的差异,并导致不同语言符号转换的困难,进而成为对翻译的可译性的限制因素.为克服所指差异造成的可译性限度,人们在翻译实践中运用音译、解释等手段来解决这个难题,而全球化导致的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的加深,促进了不同语言之间所指系统的趋同,从而在客观上将逐渐消解可译性的限度.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作为构成终身体育思想和全民健身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大学生达到身体、思维、意识、创新等成熟的阶段.本文就高校体育教育职业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如何达到全民健身的战略思想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歌卜与卜辞     
歌卜是藏族男女青年用唱歌的形式来猜测爱情的一种娱乐活动,有专门歌词,与敦煌出土的吐蕃《卜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就此问题,略谈个人的浅见。 古代卜辞和歌卜的正文注释 现存古代吐蕃时期的卜辞,正文都是诗歌,而且都有一段注释。如果不看注释,就卜辞而言,看不出有打卦的痕迹,只有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同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社会是一个纷纭复杂而又千变万化的有机体,社会成员同这个有机体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复杂而又多变的关系,就构成了一种反映和被反映的关  相似文献   

18.
语言、文化与思维定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阐述语言、文化与思维的辩证关系,指出: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又受到语言的影响,形成某种思维定势。文章还探讨了母语思维定势在外语学习中产生的负效应,并提出了若干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宋本《玉篇》中形声结构异体字换用义符是有理据的,缘于造字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机结合。换用方式有三种:一是不同造字角度下的换用;二是同一造字角度下的相似换用,包括义符义近换用、义符所指事物的部分属性相同而换用两类;三是同一造字角度下的相关换用,包括义符所指事物客观上有联系而换用、人们主观上认为某些义符所指事物有联系而换用、以个别代一般三类。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近年一些中国当代小说文本,从符号的构成特性和组织形式的角度,探讨了小说文本意义构成的整体统一性、时空效果、方向层次区分、意义的现存与未定、意义的符号区别与暗隐、意义的语境规定等问题。同时,指出由于能指的变化形式与意义的可能之间的复杂关系,符号可能分解而意义不定以至消解,小说便不能仅仅作为本文看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