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信息碎片化是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场域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的碎片化容易在公众中激发出刻板印象效应,造成信息的误读。通过对"罗尔事件"的网络民族志考察,还原事件主角罗尔"重男轻女"公众形象的建构过程,指出信息误读背后既有信息不足的原因,也有情绪化的非理性因素,同时也有某种基于微博、微信运营的市场理性,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微传播场域复杂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政府该如何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有效的危机沟通,遏制二次危机传播带来的损害,最大限度地帮助组织控制危机局面成为当下研究热点。本文选取H7N9事件、非洲猪瘟事件作为对比案例,以议题构建和公众参与作为理论支撑,结合政务微博双重属性,展开内容分析和编码,调查线上公众态度和行为,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务社交媒体的沟通效果进行刻画。结果表明: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注重政务微博信息框架的构建,忽略了行动、观点框架的构建;政务微博沟通的公众参与度很高,而政府回复率较低;可以通过政务微博进行议题构建、正确引导,实现政民良性互动,形成政务信息有效沟通机制,提高危机沟通效果。  相似文献   

3.
信息传播是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是其他一切功能的基础。充分发挥信息传播的基本功能能够产生强大的传播力,使大众传媒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救援力量。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直播报道为例,将人们熟知的信息传播的基本信条对象化,具体分析了电视灾难报道的成功经验,即及时准确的信息响应、全面客观的传播立场、全局视野中的立体报道模式以及导向明确的注意力管理,以期为今后的灾难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官方场域与公众场域的分化是中国网络政治传播生态显著的特点。通过选取4个时政型网络事件,使用内容分析方法并结合框架理论,对官方场域与公众场域在议题建构中所使用的6项通用框架(事实认定、冲突、责任归因、对策建议、道德判断与人情味)与3项主题框架(政治行为、政治评价、政治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结论显示,官方场域与公众场域在框架使用中存在多层次的差异性,公众场域往往能够在事实层面影响官方场域,具有向官方场域输入议程的能力,而在行动层面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5.
食品安全问题是风险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表征。网络时代风险传播突破了由政府通过传统大众媒介向公众传播的单项传播形式,变为了公众都可进行的双向传播,因而加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传播风险。对"康师傅馊水油"事件的网络传播特点分析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网络传播存在着传播源广泛、意见领袖作用强、政府反应速度偏慢,且舆情回落周期长短受舆情传播中其他声音影响等特征,因此在风险社会中,政府要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提高反应速度,建立与公众的有效沟通机制,加强权威发声权重,允许出现多方声音,以"引"代"堵",增强信息的对称性,从而增加公众对政府和大众媒体的信任度,使公众能理性的对待风险社会下的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6.
采用200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N=2 681),利用公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和评估突发灾难事件对受灾老人生存质量的影响,以检验我国"老龄化社会"与"风险社会"两种社会特征的叠加对老人生存质量的伤害是否存在,并提出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双重社会特征风险确实存在;突发灾难事件对受灾老人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有遭灾经历的老人生存质量显著低于无遭灾经历的老人。建议从制度创新、家庭照料与服务供给等多路径提供保障性措施,降低受灾老人的生存风险。  相似文献   

7.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易于产生新闻并引人关注,尤其是高校突发性事件。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使校园突发性事件更易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从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微观层面入手,探讨了高校新闻发言人在应对高校突发性事件时的掌控策略。  相似文献   

8.
当今中国进入了不确定性增加、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高风险社会。风险社会改变了传播的理念和定位,对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社会促进了传播主体与内容的多元化,加剧了传播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微博传播的兴盛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增长形成了叠加效应,从而也使微博传播成为突发公共事件治理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微博为突发公共事件注入新鲜元素的同时,也为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提供了新工具和新场域。至于政府、传统媒体和公众的三重博弈关系,也因微博的深度介入而被注入了新内容。要有效地治理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在这三重关系博弈的实践中充分考虑微博带来的新变化,努力把握微博带来的新契机,化被动为主动,以微博治微博。  相似文献   

9.
公共媒体与自媒体两种媒体形态存在于同一社会场域中,对于重大突发性灾难报道的视觉传播处理,或理性冷静,专业意识强烈,或人情味儿十足。以NHK(日本广播协会)为代表的日本公共传媒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成为维系国民精神和秩序的公共平台;以Twitter和Facebook为代表的新型自媒体力量从安慰文化的维度出发,以"治愈系"的口吻温暖发声,进行民间自救。  相似文献   

10.
网络作为传播速度最快、幅度最广的现代媒体,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演化过程产生着重要作用。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演化可分为诱因产生阶段、矛盾升级阶段、群体事件产生阶段、冲突爆发阶段和事态平息阶段等五个阶段。网络舆情在放大镜、加速器和助燃器的作用下,缩短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生命周期,提高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概率,延长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路径。为此,建议加快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监控平台和应急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1.
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严重性等特点,使做好危机传播成为高校的常规任务之一。本文分析了媒介在高校危机事件中的角色与功能,以及高校危机事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具体的媒体应对策略,希望能对高校做好危机传播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比较传媒对禽流感疫情与非典型肺炎的报道,指出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传媒的报道有明显进步,在报道时效、传播渠道、报道内容、传媒与政府的协同性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并进一步提出信息公开、提高政府部门应对能力、建立传媒与政府良好的协同关系等,将有助于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相似文献   

13.
风险沟通是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防控的核心能力之一,有效的风险沟通对于风险决策、认知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个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就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防控的风险沟通进行了讨论,但只有对风险沟通的复杂过程进行综合性的认识与分析,才有可能将不同学科的贡献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切实改进重大安全事件防控风险沟通实践。因此,本文提出一个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防控风险沟通的整合性认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制定基于证据审查的风险沟通操作计划、增加政府机构的社交媒体网络可见度、更好地沟通不确定性等可能路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公共卫生事件下健康风险沟通领域研究现状以及热点研究方向,利用CiteSpace对经过筛选后的290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发现,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健康风险沟通是近年来备受关注且持续上升的研究热点。通过对文献进一步梳理阅读,绘制公共卫生事件下健康风险沟通主体关系图。研究发现,现阶段健康风险沟通已从单方向的公众健康教育模式向注重多主体间的互动沟通模式转变,信任与互动是影响沟通过程的关键因素。研究热点方向为公众、媒体等主体如何参与健康风险沟通,以及如何在沟通过程中发挥作用,各主体间关系的衡量以及在沟通过程中所占的权重仍是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媒体是民意再现的场域,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或重要政策改变之际,媒体不仅扮演报道事件的角色,同时亦提供意见表达与近用的平台,反映大众情绪,呈现大众意志的集体声音。文章针对日本东北3·11地震海啸灾难及其引发的核灾危机,探讨台湾媒体如何再现民意公众对日本海啸与核灾风险的评论与反思。本研究主要选取台湾四家主流平面媒体的读者投书内容,藉由风险社会理论的观点,探讨民意公众对核灾风险冲击的响应,藉此了解媒体再现在地民意的可能面貌,并进一步探讨台湾媒体身处风险社会,面对灾难与风险议题的报道角色与再现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两个舆论场"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本文将用户生成内容作为透视突发公共事件在舆论场域生成中的一个切入点,以场域理论和舆论学相关理论为支撑,运用内容分析法选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为研究样本。着重阐释了官方场域和非官方场域中用户生成内容差异化的具体框架,差异化信息判断下回归理性的责任归因;不同叙事方式中"橄榄型"情绪共振结构凸显;原创内容涌现和"官方+非官方"多媒介互动的膨胀扩散模式。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突发性事件报道屡见不鲜。新技术——Web2.0自媒体产生带来了媒介的新发展,使传统媒介不再是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唯一主角。微博正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微博的研究对转型期的中国具有意义。文章以微博信息传播方式的角度出发,探讨突发性事件中微博的传播模式、微博传播效果、微博舆论引导、微博谣言的控制和引导等切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建构和评估过程可以被视为一场竞赛,参与者在其中扮演着各种角色,提供彼此竞争的观点。从微观的角度看,这些互动、冲突与协调都是社会的进程,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并被角色行为所塑造。风险在角色的互动过程中被重新定义,风险场域中的利益关系得以确认。  相似文献   

19.
突发性新闻事件因其具有不可抗力下的偶然性和突发性,所以新闻媒介在报道突发性新闻事件时,也有其自身的不可控性.作为新闻传播的接收端,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突发性校园侵害事件频频发生的情况下,媒介应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承担起媒介传播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微博信息传播的巨大优势和其所拥有的庞大用户群,打破了传统媒体以及政府主导的社会舆论生成机制,已成为了新的舆论阵地。本文试图通过对于几个在国内外影响重大的突发性事件的分析,研究突发事件中微博传播的特点以及作用,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对策,使微博在突发性事件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