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来,华裔学者在西方学术语境下操用英语所展开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美国学界崛起了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即华裔比较诗学研究族群,其中首席学者就是刘若愚。不同于汉语本土的国别诗学研究,华裔比较诗学研究族群的学术目的,是为了把中国诗学准确地介绍给西方学者,也是为了使中国诗学走出单边的汉语学术语境,融入世界文学理论的家族谱系,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必须把中国诗学汇通与整合到西方诗学体系中,以此使西方学者能够透过其熟悉的本土诗学理论作为沟通的路径和对话的窗口,来接受与研究中国诗学,所以他们所从事的比较诗学研究是在一种颇具相当难度的汉英诗学理论话语的转换中,使中国诗学思想及中国诗学研究走向国际学术界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考量,华裔族群的比较诗学研究所操用的是一种杂混的学术英语,其中浸润着来自于中国诗学文化传统的诸种信息,而对中国汉语学者来说,这些学术信息也成为中国学者步入西方诗学体系的路径与窗口。  相似文献   

2.
比较诗学的具体内容从逻辑层次上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诗学背景比较,二、诗学体系比较,三、诗学范围比较,四、诗学影响比较。比较诗学的价值与意义有以下几方面:一、凸现出不同诗学体系各自的美学特征及其理论价值,二、探寻并提升出人类共同的文学规律,三、有力地推动新的诗学体系的建构,四、对丰富文学研究方法、拓展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均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民族诗学体系的基本特性与本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由于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文化逻辑,所以中国与西方发展出各自不同的诗学体系与范畴。并且对于中国与西方诗学体系的构建方式与中心范畴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的诗学理论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其早期诗学理论主要围绕诗歌创作如何创新,从意境、语句、风格三个方面阐述,在导引新风的同时蕴含着理论危机;其后期诗学理论中对审美主体的关注、对情感表现的倡导、对文言白话的比较和对新诗艺术的阐释等方面,均凸显出他对中国新诗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对中国诗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郑敏着眼于中国现代诗学建设的总体目标,三十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现代诗学的诸多问题,为中国现代诗学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主要表现在:她高度重视诗与生命、诗与文化、诗与哲学的关系,提出了要建立一种融生命诗学、文化诗学、哲学诗学于一体的具有更高境界的大诗歌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超越种种狭隘、偏激、平庸的诗歌观,提升诗人和诗歌的精神境界,中国新诗才能与世界诗歌发展同步,才有可能进入世界诗歌之林。她在"结构—解构"思维影响下,重新审视和反思中国新诗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主张:认为中国诗学建设要认真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要树立正确的诗史观,编写"健全公正的诗歌史";要大胆消解对诗歌权威的迷信,从诗歌艺术、诗歌发展的角度去客观公正地评价诗人诗作;要重新审视权威的诗歌观,认识其不足及其负面影响;要消解中心,破除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对诗歌创作、诗学研究的误导;要正确处理思维与感觉的关系,重视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主义衰退,文明重心逐渐东移。以跨文化研究为本质特征的比较诗学在20世纪中期以后的兴起和发展,是西方学界的"东方转向"的产物,这意味着文学研究的某种重大转折或某种新的学术范式的确立。东方仅仅是包含了中国而不能等同于中国,在当今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作为东方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国内的比较诗学研究基本围绕中西诗学,带有较为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我们还需要向非西方和后发展国家等多方面地拓展我们的比较诗学研究。在跨文化比较诗学研究中自觉推动中国诗学,主动积极融入世界主义诗学话语建构的历史进程,赋予其新的内容与形式,这对于未来中国诗学的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 ,诗学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 ,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诗学则是指诗歌创作的技巧。诗学概念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含义 ,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了重要性和必然性 ,并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引起了中西方学者的关注。 2 0世纪以来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者借鉴西方文学理论 ,对中西比较诗学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相当多有价值的理论 ,促进了中国比较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系具有浓厚的西方特征,与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体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谱系,其术语、概念、范畴主要是从西方输入的.在如何对待中国古代诗学话语和当代先锋诗论话语方面,中国现代诗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中国现代诗学不应该只是新诗理论,还应该包容古典诗学;不应该只是"现代"诗学,还应该包容"当代"诗学,特别是当代先锋诗歌理论.重建中国现代诗学,应该充分吸收中国古代诗学思想和当代诗论思想,使它既能够有效地言说古代诗歌现象,又能够有效地言说当代先锋诗歌现象.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在《比较诗学》中指出:西方诗学是以戏剧为基础文类建立起来的,东方诗学——比如中国和日本的诗学——则建立在抒情诗的基础之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在叙事文学的基础上设想出一种诗学来"。由此说来,文学的文类、体裁对文学理论话语的建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学的范畴内,西方多用戏剧文学、抒情文  相似文献   

11.
对中西诗学论者而言,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神秘主义诗学在中西方诗学体系中各有哪些传统.本文以这一问题为讨论的主题,在分别梳理中国神秘主义诗学源流和西方神秘主义诗学流变之后,指出中国神秘主义诗学传承以幽玄为本旨,而西方神秘主义诗学传承则以纯灵为旨归.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比较诗学史上,宗白华比较诗学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以融会贯通、文化关怀与人文关怀、整合研究等诸多特点,标示了现代比较诗学所能达到的高度,对当下比较诗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借鉴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的阐释学、接受诗学,在近20年来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形成一个不小的热点。在对西方理论的认识、借鉴、吸纳与创新中,中国学者开始了创建中国文学阐释理论、建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体系的努力。这一学术活动,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也势必对中西比较诗学、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等重大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艾田蒲(RenéEtiemble)的比较文化巨著《中国之欧洲》具有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在语言层面上,这部著作表现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的高度统一;逻辑层面上则以归谬法的使用为特色;论述策略上忠实体现了作者提出的"比较诗学"的特性——历史考证与审美思考的结合;结构层面上则倾向于"起—承—转—合"的完整运思。这一独特的方法论体系或许可以为比较诗学的研究提供一种启示:既然从意识层面入手解决各类"中心主义"、民族主义困难重重,从学理层面进行的辨析又常常陷入曲高和寡的窘境,那么,以方法的运作清除偏见所赖以滋生的土壤,或许可以为我们带来一种真正清醒、公正而又不失美感的比较诗学。  相似文献   

15.
黄宝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印度学家,从印度古典诗学研究与翻译到比较诗学研究,他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专著《印度古典诗学》系统地概述了印度古典诗学的源流、体系、重要著作和流派等,对一些术语概念进行了详解和评点,填补了我国印度诗学研究的空白。其译著《梵语诗学论著汇编》汇集了十部最重要的梵语诗学代表作,为我国的印度诗学研究和比较诗学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其印度诗学与西方诗学、印度诗学与中国诗学比较研究的系列论文,体现了打通中国、印度和西方三大诗学体系,探索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共同文心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16.
中西比较诗学是新世纪比较文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通过对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现状的论析,提出了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进行中西诗学对话的基本途径与方法:要系统清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及其学术规则;加强对中国诗学著作的译介;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展开中西诗学对话;用阐释学方法深化中西诗学对话。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人物之一,乐黛云在90年代前期就对中国比较诗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主编的《世界诗学大辞典》体现了乐先生独特的比较诗学视野:正本清源,平等对话;寻求共同诗心。该辞典虽有词条收录不全、创新思辨不足等缺陷,但在中西比较诗学史及其个人学术发展史上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比较诗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学术内部还是学术外部普遍存在着对这一学科概念的误读。目前,对比较诗学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误读:首先是文类学或文体学层面的误读,其次是诗学的比较,及中外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这种误读产生的关键点在于对"诗学"、"比较"这两个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定位不准确,尤其是对"诗学"概念的误读。在后现代和全球化语境之下,为了比较诗学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比较诗学的误读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9.
多夫.嘉贝和约翰.伍茨共同主编出版的《逻辑史手册》体现了国际逻辑学研究的最新趋向:第一,逻辑史研究进入到全面、精深研究的新阶段;第二,把逻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不局限在某一种类型或范围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逻辑的观念和研究方法;第三,注重逻辑与相关领域的关联研究,展现逻辑学的活力。该书唯一缺憾是没有涉及"中国逻辑"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世界逻辑体系的一般性特点来分析中国逻辑的特质,将希腊逻辑、印度逻辑和中国逻辑看做是世界逻辑体系中三种并行发展的基本类型,系统研究并概括出世界逻辑体系的一般特性。以中国逻辑思想的内在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按照逻辑思想自身的发展特点,按照世界逻辑体系的一般特性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逻辑思想的起源、形成、转变和发展的全过程,分析中国逻辑思想的基本特征、主导推理类型等问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应该是:文化解读、逻辑解读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比较诗学》是刘介民教授2004年2月推出的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该书的出版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它是一部从新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中国比较诗学的理论著作。此书内容丰富,涵盖古今中外,从重建中国的比较诗学开始,对比较诗学的本体论、发生论、方法论、本质论、起源论、思维论、风格论、鉴赏论、实践论、概念论等都作了详尽的诠释和阐发。刘介民教授在该书中对比较诗学进行了重新界定,并提出了不同文化体系中诗学的起源发展,对比较诗学的内容范畴及比较诗学的概念都作了较好的论述。该书结构新颖、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