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当代著名叙事学家詹姆斯·费伦的近作《作为修辞的叙事》,其方法论将“叙事”视作作者、以文本与读者间意识形态交换的“修辞”为逻辑起点,试图建构一种突显作者、文本和读者交互协同作用的、以文本为中心的动力学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居间”特征。这对国内相关研究有着丰富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对影视作品及数字媒体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类文本理论存在着明显不足:因影视作品及数字媒体中类文本的存在意义主要表现为类文本之于文本叙事的功能和作用,故,基于文本和类文本的时空构架关系对类文本进行的二分法远远不能满足它们的研究需求。文本-类文本共生叙事理论则可弥补以上不足。参照类文本之于文本叙事的功能和作用,影视作品及数字媒体中主要存在三种文本-类文本共生叙事类型:其一,类文本的作用远远小于文本的作用;其二,类文本与文本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有时甚至会出现类文本文本化的现象;其三,类文本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文本叙事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而文本-类文本共生叙事的交流情景及批评框架的建构将为影视作品及数字媒体批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的长篇小说《我们中的一员》曾荣膺普利策奖,小说出版之初遭到评论界权威的否定。原因在于薇拉.凯瑟精心编织的双重文本没有得到充分解读,大多评论家只解读了表层文本,未深入分析潜藏文本。本文将对小说性别置换的叙事策略进行深入分析,解读小说的反讽意味。  相似文献   

4.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围绕祖传的被子展开情节,借母女观念的冲突深刻反映了种族问题及作者的黑人情结和焦虑情绪。沃克塑造了三个个性鲜明的女主人公形象,奠定了文本的女性主义叙事视角。以此作为切入点,对文本的女性叙事空间、"表层文本"与"隐含文本"差异形成的复义性,以及"故事"层与"话语"层间的张力等进行探讨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创作意旨。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修辞性叙事理论解读澳大利亚作家亨利·劳森的作品《赶牲畜人的妻子》。从叙述者想达到的目的,希望被认同的价值观两个方面入手,由叙事之内到叙事之外,把读者对故事的反应和对叙述者的反应结合起来全面动态地解读文本,以期使文本的文学意义得到更大的彰显。  相似文献   

6.
由于兼有P、J两个底本的创世内容,《创世记》前三章在叙事逻辑上具有显性冲突。但犹太教祭司们在坚持宗教信仰准则的同时,巧妙地通过表层文本的细节叙事暗示出亚当在吃禁果中的隐性犯罪,并进而建构起"三次祝福——三次诅咒"的潜文本叙事结构。《创世记》前三章利用这种表层文本与潜文本之间的叙事共谋关系,不仅有效地化解了P、J两底本之间的显性冲突,而且在更深的层次上完善了创世故事,这对增强整个圣经文本的内在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其代表作品《喧哗与骚动》中聚焦于小说叙事的多种技巧与手法,创作出了一曲南方贵族世家没落的多声部挽歌。由于该小说中交织着复杂的叙事策略、话语表述与文本结构等多维系统,因而最终呈现出很高的文学性。经过细心梳理与多角度的透视,可以发现: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研究方法不仅能够绘制出该小说不同层面的文本结构,而且还可以分析其中人物的叙事话语及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8.
古代长篇小说的叙述方式一般有幻事、演事与叙事的区分。文章以大量文本细读为基础,重点探讨了神魔小说文本叙述的“幻事”特点,总结出其文本“幻事”叙述的不同模式,在古代小说的叙事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新意。  相似文献   

9.
微型叙事以散化的文本结构与有限的语言组织形式,解构了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与经典叙事的完整性,瓦解了左翼思潮下集体写作的宏大叙事策略,建构了文本生产的双向性,实现了叙事转型。以微博与短信文学为例,它们以碎片化与零散化的文体形式,打破了高雅与通俗文学的界限,促进了雅俗叙事的共融,营造了审美趣味的泛化效果。与此同时,叙事文本的交互生产与传播,使得文本界限得以模糊化。文本呈现未定性的同时,其所蕴含的意义系统也随之绵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一方面对《野叟曝言》关合正史的内容予以梳理 ,另一方面揭示了“托于有明”叙事与一般讲史小说叙事的异同 ,以及对作品艺术形态、文本价值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梵剧《沙恭达罗》的显在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戏剧是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沙恭达罗》是其最重要的分支古典梵语戏剧中最优秀也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剧本。该剧受到西方的广泛欢迎,获得了世界级的声誉。与其它两大戏剧体系的优秀作品一样,《沙恭达罗》在叙事方面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它的序幕叙事非常独特,不同于西方的歌队叙事,但与中国的“先声”叙事、“传概”叙事等相似。其用以叙人、叙事、叙景和叙情的独白、对白、旁白等都十分成功。长时空独白叙事、插曲叙事、幕后语叙事等也是该剧的重要特色。其剧名和幕名叙事是其它戏剧体系的作品中十分罕见的叙事类型。除第一文本叙事即主体台词叙事以外,《沙恭达罗》的第二文本叙事即舞台提示叙事也比较成功,但不太全面  相似文献   

12.
叙事是新闻文本的本质功能 ,在新闻叙事中 ,记者的主体性显现是必然和不可避免的。美国记者在新闻叙事中的主体性显现按照程度的不同可以从两个方面探讨 :议论话语———记者对新闻叙事的直接介入 ;新闻事件叙述话语———记者对新闻叙事的间接介入。  相似文献   

13.
塞林格自《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国内发行便受到了文学评论界广泛关注,他作品中文本所处历史文化语境、作家创作意识、文本修辞手段和效果以及文本在读者中的接受情况均成为评论界研究的对象。在目前的研究中有必要将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后经典叙事学角度对文本进行阐释,同时将作家其他作品纳入研究视野,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塞林格。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是部"世代累积型"的小说,史学家、民间艺人、小说家先后参与了创作,故其思想内涵是多义的.但小说中基本的文化立场则只有两个,即史家之言和民间文化.与之相适应,小说中也出现了两种基本的叙事模式,类似于史传文本的叙事与类似于话本文本的叙事.这两种叙事模式是不同的,它们从外在的题材处理形式到内在的价值体系,都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5.
王成军的专著《中西传记诗学研究》一书填补了国内传记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空白,即它对中西传记诗学构建方面的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和理论视域。专著在理论编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传记文学的叙事伦理特征,即事实正义论、"坦白"叙事和叙事契约论等观点。在文本阐释编中,他对中西不同传记作品进行阐释、比较,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可以说,该专著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着很好的启迪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黑人作家爱德华·P·琼斯在其代表作《已知的世界》中,运用了互文性的写作手法,建立了小说同其他文本的深层联系,赋予小说叙述开放性、复杂性的特征。作者跨越不同文本之间的界限,使小说的叙事更易与历时和共时层面上的历史文本相融合,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白鹿原》作为一部史诗性的文学作品,探究了民族生存问题,展现了真实的历史和文化,解读了农民生存状态,还原了真实的现实和生活,再现了价值观的冲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思想性;深厚的语言艺术和高超的叙事艺术,成就了全书雄浑厚重、大气恢宏的史诗气韵,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内容;读者、评论者对文本的解读,改编者对文本的改编,使小说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在文本醇度上呈现出解读与重构相统一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8.
在叙事交流中,任何一名读者都不可能接受一个对他来说没有语义真值的叙事文本,这是叙事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从可能世界的通达性理论来看,叙事虚构世界的语义真值可以依据现实世界得到求证,但更多的是依据叙事文本内虚构世界的内在逻辑性进行判断。虚构世界语义的"内指性"特点赋予了作者充分的创作自由,他们可以尽情地营构叙事文本中的故事与世界。叙事文本中事态的语义为真,是相对于其所处的虚构世界而言。处于不同叙述层中的事态,即使是"否叙述",它的语义在其所处叙述层的虚构世界中依然为真。叙事虚构世界的文本内真实性使得叙事得以在文本中建构出由不同风景和音景组成的可能世界。读者徜徉其中,听声看景,感受虚构世界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9.
小说《老风口》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为背景,讲述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往事。小说模糊了副文本与文本的边界,通过增加史实材料,扩展文本内容,将史料与文本叙事相"杂合",个人叙述和宏大叙事并置等方式,实现了历史背景等副文本内容的文本化。副文本的文本化叙事是小说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20.
《紫色》中的书信体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紫色》(The Color Purple)的成功与它使用的在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书信体这一叙事策略是密不可分的。书信体在《紫色》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沃克将书信体与传统的黑人奴隶叙事相结合,在保存奴隶叙事特征的基础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奴隶叙事。这种书信体叙事手法克服了传统奴隶叙事中作者声音和道德判断过于明显的缺陷。另一方面,书信体叙事策略与内容、主题达到了完美的结合。通过书信方式,沃克赋予女性,尤其是一位受尽压迫摧残的黑人女孩以声音。西丽的成长过程也在她写信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同时,作为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作品,《紫色》的女性主义特征也在书信体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一封封信件形成一本完整的书信体小说的过程,可以说是西丽的创造过程和获得完整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