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罗杰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罗杰斯最大的贡献是他创立了来访者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特别是他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应用到了教育教学领域,从而提出了全新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他认为,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当围绕"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个焦点展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及其对教学指导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观的基础上,人格理论是其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和基础,非指导教学和来访者中心以及创造理论是他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在具体的领域深化和发展,这些人本主义思想对当代教育领域的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方法、师生关系、创造教育提供了认识和反思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人性的追问     
追问人的本性既有提高社会实践水平的功用,又具有人类对其自身存在意义追问的形而上学性质。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界定一直囿于"善""恶"的争论中。西方也不乏对"人之本质"进行探究的哲学家。今人对人性的探究,离不开汲取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的养料,离不开撷取人类思想史上的瑰宝,同时也需要根据人类及其文化发展至今的实际,进行逻辑之推论和思维之抽象,实现理论创新。而对人性作"追求幸福"的界定,既能解释群体,又能解释个人;既能解释人的物质追求,又能解释人的精神追求;既能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又能解释人的行为性质;既能解释人类社会的整体演进,又能解释社会生活的具体展开与发展;既用语简洁、表述直白,又内涵深刻、表义普遍。  相似文献   

4.
社会建构论的意识观及其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建构论这一新取向,不仅对科学心理学展开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同时也对意识这一传统的心理学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种建设性的积极探索。在社会建构论者看来,高级意识问题是意识经验建构中必然涉及的问题,可以在建构主义的维度上进行解释。意识经验不仅是神经生理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主观社会建构的心理现象。深入地研究社会建构论的意识观,对于丰富意识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性观对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派心理学家持有的某种人性观往往决定着他们的心理学研究的焦点,决定着证据的收集和解释,更 决定着他们的心理学理论的建构。本文着重论述了人性观对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两大学派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笔者认 为。人性是一个系统综合体,在强烈呼吁心理学统一的今天,如果能建构起一个科学的人性观体系,那么以它为前提的心 理学理论的整合也就可以期待。  相似文献   

6.
评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是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一特征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可说是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成功范例。罗杰斯以对人性的基本理解和“自我概念”为核心构建他的人格理论,并以此指导治疗实践,坚持对主观体验进行客观实证测量,形成了“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体系,对现代心理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张重视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价值的观点对心理咨询、教学活动和处理人际关系等均有积极的意义。但罗杰斯在哲学上师承存在主义,过份夸大了人的自由意志与选择能力,因而导致了他理论上的矛盾和应用范围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对"人本主义"一词的定义到它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反主体形而上学转向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融合的趋势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人本主义哲学对当代心理学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的世俗化结果对哲学带来了挑战,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无疑构成一个迫切的历史课题。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反思的意义上说,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两大事件即"哲学的终结"和"语言学的转向"实际上构成哲学思考的两个误区。其次,关于普世主义问题,虽然理性的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借助于公共理性的培植与成熟,人类能够在根本的价值观念上形成共识。再次,随着"公共性"、"公共领域"日益上升为哲学的重要范畴,公共哲学对于建立公共生活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面对世俗化和工具理性的盛行,哲学人性论应当为人们敲响警钟,哲学应弘扬人性中的光辉、批判人性中非善的一面,以此来提振人的精神,重塑人的信念。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论公共领域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从历史学和哲学—社会学两个角度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起源作出了解释。从历史学角度看,哈贝马斯分析了从希腊—罗马公共领域经中世纪代表型公共领域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生成史;从哲学—社会学角度,哈贝马斯力图揭示公共领域的私人主体性之心理基础:市民小家庭对“人性”的心理学经验。  相似文献   

10.
<正> 当代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是指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人本主义教育家所提倡的一种理论。它的根本观点是学习是人的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直接来源看,人本主义的学习观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人的需要、潜能、价值观的认识为基础的。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应首先了解有关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主张以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强调在人的主体能动性、主体整体性、主体自主性和主体创造性等主体性特征基础上关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第三势力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主张心理学研究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相比,主体心理学在对象观与方法论统一、群体应用领域、促进心理学理论整合统一方面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学科中一直存在着自然科学取向与人文科学取向之争,这种争论不可避免地体现在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心理治疗中。基于人性观的不同,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代表的人文科学取向的心理治疗在很多方面与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治疗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对立。从心理治疗标准认识上、治疗方式上、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探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自然科学心理治疗的挑战,寻求心理治疗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及其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美国,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以现象学为方法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是人文科学的研究取向,是问题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是整体主义的研究路线,以"道家的客观"弥补"科学的客观"的片面,从研究"物"的范式到研究"人"的范式,以层次整合的思维方式来研究不同于自然、物的人。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贡献在于提出以人的特性去构建心理学的方法论,使心理学对方法论的思考由原来的对心理、行为的研究,转向为如何将人真正当作人来研究,从而使心理学方法论的建构回到了合理的出发点。它的局限在于对"人"的理解上的局限,使人本心理学家所倡导的心理学整合根基不牢,范围狭窄、成就有限。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解释学转向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深刻影响,“理解”与“解释”也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维度。心理学的解释学转向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哲学溯源。在解释学转向下,心理学研究出现了三个转变:从本质论到建构论的转变;从方法中心到问题中心的转变;从价值无涉到价值关涉的转变。解释学转向对于克服主流心理学面临的困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在西方心理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认为该理论对实现社会心理学中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对实现心理学中的认知观与动力观的融合、对推动社会心理学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所发现的一些重要心理学规律,对于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现象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它既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内部的一种哲学主流,又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灵感的一个主要来源。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人本主义心理学走上第三条道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与同时期文本相比,《人啊,人!》以其独特的理性精神与超前性脱颖而出,可视为新时期初期启蒙文学的一座高峰。它在还原现代个体哲学的基础之上,对人性的丰富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追问;它前瞻性地展示了对人的非理性关怀,在情感与理性、启蒙与反启蒙、伦理与道德诸种关系场中对人性进行了艺术的重构;它还从哲学理性的高度直逼人性之缺陷及其根源,并在这种批判性的反思中,预示了人性启蒙前往形而上思考与终极关怀发展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8.
芒福德从文化角度,在人—文化—历史的深度关联中,从本体论层面、过程论层面和价值论层面,对城市本质、城市过程和城市化的意义进行反思:城市的深层本质在于文化,城市文化在时空维度所具备的特征决定着城市作为容器和磁体的特殊功能;城市在内涵要素失与得、有机结构的破与立以及各种城市动力的作用下展现一幅幅历史兴衰画卷;城市通过提供人的生存场所、生活的剧场和心灵的栖息地,从而实现人的生存意义、生活意义和发展意义。芒福德对城市的哲学反思具有人本主义特征,对构建城市哲学、反思城市问题、推动中国城市发展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健康人格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对于人格的研究 ,使其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而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 ,认知的发展是决定因素之一 ,它影响着个人经验的获取以及判断的形成。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存在着激烈的文化动荡 ,讨论认知对于健康人格的作用 ,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娜·阿伦特“根本的恶”概念产生于对极权主义本质的理解.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即“人是多余的”,不仅超越西方近代功利主义人性观的适用范围,而且指向理性的认知维度与道德维度的统一问题.当理性与极权主义之恶相遇,其困境显现为:只有“人是多余的”成为罪恶的动机,恶才是根本的;而一旦这种动机违反同一律,道德规定尺度就一并消失.为了解释道德的来源问题,阿伦特放弃了对于恶的理性探究,转向对哲学和政治关系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