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分别从地级市、县、乡(镇)、村四个行政层次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现象和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数据,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人均收入、农村人均耕地以及农村自然条件之间关系进行相关性研究。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流动与迁出地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之间遵循一定规律,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根据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迁出影响的分析,农村劳动力派出对农村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不利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产业转移背景下安徽农村经济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收入等滞后于长三角地区,从长三角到安徽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梯度。政府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农村拥有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构成了安徽吸引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借助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和要素向安徽地区的梯度转移,通过发展村域经济、科学规划园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完善投融资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村发展机制、完善服务环境等措施,能够促进区域经济之间、城乡经济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政府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项惠民措施。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更重要地的是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使之脱贫致富。在转移培训中,云南省红河州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订单式技能培训、涉农工种技能培训、就地就近转移培训、扶贫帮困等培训,探索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四川为例,探讨了该省在大力发展跨地区的劳务输出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其进一步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尤其是探讨了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务开发呈现出的新的矛盾,即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农村劳动力供给结构之间的矛盾、经济水平的提高与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存量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与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中的相关政策缺失与农村劳动力供给的预期之间的矛盾、国际劳务需求的增加与农村劳动力素养之间的矛盾,并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应对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5.
以一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土家族聚居区———坡脚乡为个案,用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土家族母语区农村劳动力大量流迁动因及其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促进了像坡脚这样的少数民族农村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产生一些问题,影响少数民族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西北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使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再可能闭关自守,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亦不例外。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一个经济增长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综合发展体系,因此,保护和改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是推动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维吾尔族在语言、体质、装扮、饮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与汉族存在较大差异,在异域他乡适应城市生活面临种种困难.由于文化素质低、汉语交际能力薄弱、社会关系狭窄等原因,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比率低,外出务工的主要从事小餐饮、小商业、销售新疆干果等行业,也有部分属于灵活就业,就业不稳定,收入较低.加快维吾尔族劳动力流动是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文化素质、加强各民族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有效途径.政府应重视少数民族农民工流动前和流动后的管理和服务,提高文化素质,引导他们的就业,加强权益保护,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十五期间,我国的目标是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万,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规模较大,文化素质较低,再加上城市下岗职工增多,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呈下降趋势,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我们要注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同时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差距,其途径是: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支持和帮助;实行经济合作和优势互补;认清本地区的发展优势,找准经济发展的路子;加速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及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产业比较单一,没有更好的致富途径,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外转移的过程中经济动因是主要的因素,文化动因也具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人多地少,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农业经济占有比重较大,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技能素质普遍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对渝东南乃至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阐述了渝东南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现状、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民族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何崇民族文化素质的高低,制约着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否发展。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文化素质低而经济发展的,也没有一个民族是文化素质高而经济不发展的。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与经济的发展是互为因果、并行不悖的。青海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  相似文献   

13.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其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民族的团结以及社会的稳定,因而加快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笔者通过分析当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挟贫开发的现状,在当前金融对挟贫开发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充分认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支撑挟贫开发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优化金融支撑的内外部环境,加强对扶贫开发有直接作用的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撑,形成金融支撑的财政金融运行机制以及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等对策,以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人多地少,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农业经济占有比重较大,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技能素质普遍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对渝东南乃至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阐述了渝东南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现状、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传统政治文化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既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对此,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中,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先进政治文化的领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同时必须加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经济转型,重视培育农牧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16.
西北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对促进区域社会进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田野实证等方法 ,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进行了现状调查。结果表明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在其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过程中 ,却因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 ,对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政治统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研究旨在弘扬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文化积极的影响 ,体现西部大开发兴边康体富民行动中民族体育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招商引资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打破封闭、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正确认识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的不利条件及制约因素,充分发掘、运用优势资源和潜在条件,努力培育招商引资优势,是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大力发展江西农村义务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已成为江西农村义务教育和社会全面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它直接制约了江西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着江西农村人口质量的提高,并进一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公正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东部地区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来到城市寻找发展机会。通过对威海市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改善其就业环境,合理利用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确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有序化,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20.
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于经济文化更加落后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只有通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才能使少数民族人民过上社会主义的新生活。一句活,在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