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后期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形势不但改变了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也改变了海峡两岸的政治对立轴.国民党台湾当局的“本土化”、“民主化”政治转型,带来台湾主体意识的喷发和台独政党的乘势崛起.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两岸关于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被否定,“统独对立”取代“法统之争”成为双方政治斗争的焦点.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回归“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轨道.不过,台湾当局刻意突出“共识”分歧的做法,使两岸政治互信的积累受到干扰.两岸关系要持续稳定前行,需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更进一步,面向和平统一之未来,构筑“一中共表”的政治框架.  相似文献   

2.
台湾问题之转机与出路在于 ,台湾当局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调整过时的“戒急用忍”政策 ,回到“九二共识”、承认“一中”原则、重启协商机制的轨道上来 ,并以“先易后难”的务实原则 ,优先发展两岸经贸技术合作 ,以化解两岸对峙僵局 ,纾解台湾政经危机。  相似文献   

3.
十九大涉台报告是党和国家指导未来大陆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本文通过对十九大涉台报告内容的政治分析,概括了十九大报告对台政策的四个要点,阐述了十九大后大陆对台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并结合台湾蓝绿阵营对十九大大涉台政策的认知与回应,对未来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走向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吴敦义领导的国民党将继续坚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路线,而民进党将继续否认"两岸一中",拒绝承认"九二共识",继续推动"柔性台独",两岸政治僵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4.
"共同体感"是推动一体化的强大力量,对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当局的"去中国化"政策等原因,台湾民众的两岸共同体感严重流失,两岸共同认同被割裂,对祖国大陆的疏离感在加剧,这种情形严重制约了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要重视对台湾民众的社会心理建设,尤其不断强化台湾民众"共同体感"的建构,培养其对两岸共同家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断强化"两岸一家亲"理念,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心理基础和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5.
台湾光复初期,祖国大陆左翼知识分子渡台,与台湾本土左翼人士共同参加台湾文化重建。在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指导下进行的台湾文化重建,作为战后重建台湾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去日本化",并"再中国化",将台湾建设为"三民主义模范省"。当时台湾几乎人手一册《三民主义》,自上而下努力要建设"三民主义的台湾"。与官方所主张的"三民主义"有所不同,左翼人士对"三民主义"有自己的文化解读、诠释与传播。本文主要分析光复初期台湾社会左翼人士如何解读"三民主义",他们如何以"三民主义"为武器去启蒙、凝聚台湾民众,承上启下延续台湾文化传统,丰富台湾文化生态,并以此强化、密切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台湾节日变迁与文化认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脉络来看,台湾节日和相关庆典活动,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民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是台湾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执政当局常借政治强力,主导节日纪念内涵和方向,打造出有利于执政的社会氛围.相关改写虽常受到在野党和民众的呛声和反对,但随着执政者对节日政策的细化和逐步采用施行,还是在改写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虽然蔡英文民进党执掌台湾地方政权,而蔡英文也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的"九二共识",但两岸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任何个人和政治势力都无法改变。只有两岸和平稳定发展,并和平统一,两岸民众的福祉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维护和保障。这也是台湾岛内的最大民意。因此,商谈两岸达成和平协议既具有很大的现实可能性,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一旦两岸能够签署和平协议,将对两岸关系、亚太局势,甚至世界政治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商讨达成两岸和平协议,既具有较大的优势条件,也面临不利因素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2012年11月是"九二共识"达成二十周年,文章围绕二十年来两岸各方就"九二共识"引发的三个争端,阐明"九二共识"的历史意义和作用在于: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开辟了两岸处理政治分歧的路径与方法;确立了两岸寻求统一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1月14日马英九在台湾领导人选举中获胜连任,其后如何提升两岸政治互信成为两岸互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3月22日举行的"胡吴会"上,国共两党在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同时,首度共同确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胡锦涛强调了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2008年马英九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胜利,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为两岸关系发展打开了一扇至关重要的机会之窗。一年来,国民党的大陆政策调整与马英九的大陆政策论述,显示出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和促进两岸和平交流,将成为国民党执政后大陆政策的基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海峡两岸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安全困境"。两岸安全困境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根源在于双方不对称的安全认知:一是双方对台海安全威胁来源的认知歧异,二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手段的认知不同,三是对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前提的认知差异。两岸在安全问题上的相异认知直接影响到两岸各自安全战略的制定,以及双方对台湾对外军购和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立场和看法,同时影响到台湾民众的安全心理等。唯有台湾放弃把祖国大陆视为假想敌甚至是唯一假想敌的错误认知,在"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基础上与祖国大陆共同维护整个中国的主权及领土完整,两岸不对称的安全认知才能得以解套,两岸特殊的安全困境才能得以消除。  相似文献   

12.
3月18日,中国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束,同时也宣告了国民党在台湾地区执政的结束。明眼人尽知,这一切都是披着台湾国民党主席外衣的李登辉多年苦心经营的结果。 3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说:“我们过去说过,现在仍然认为,台湾不管谁当权,我们都欢迎他来大陆谈,同时,我们也可以到台湾去。但是,对话谈判要有个基础,就是首先必须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在这个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 此时,回顾80年代两岸和谈的往事,足可以见到祖国大陆在解决问题上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是真诚的,一贯的。  相似文献   

13.
论光复前台湾小说的文化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复前的台湾现代小说与祖国大陆现代小说的创作走向保持一致 ,在极大程度上坚持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传统。作家们以严肃的创作态度 ,谛视台湾社会现实 ,并以深刻的小说内蕴揭示了台湾社会真实的文化冲突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在光复前的台湾小说里 ,主要体现为台湾民众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心理模式。构成这种心理模式的要素 ,是三种突出的文化意识———民族意识、批判意识、孤儿意识  相似文献   

14.
乔林生 《国际论坛》2013,(6):27-30,78
就钓鱼岛问题,日本政府反复否认中日达成"搁置争议"的事实。中日之间到底是否达成过"搁置争议"的谅解与共识,是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解读日方公布的外交档案、国会议事录和中日双方当事人的回忆或证言,证实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和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之际,两国领导人就钓鱼岛问题确实达成过"搁置争议"的谅解与共识。然而,近些年日本政府矢口否认"搁置争议"共识,蓄意删改外交谈判记录,拒绝承认存在领土问题,并擅自通过"国有化"方针,彻底颠覆了"搁置争议"的共识。面对当前钓鱼岛的现状,日方首先得拿出真诚态度,承认"搁置争议"共识,承认领土争议,这是对话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根本基础。  相似文献   

15.
自 1 949年国民党逃台以来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 5 0多年来 ,两岸关系经历了军事对抗、和平对峙、民间交流、分裂与反分裂等几个阶段。当前的两岸关系有两条相反的主线 ,一条是两岸民间往来与文化交流持续扩大 ,两岸经济互惠互补并走向一体化 ,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 ,台湾民众对祖国与“一国两制”的认同增多 ,但另一方面两岸直航与完全“三通”仍未能实现 ,两岸政治僵局持续 ,台海潜伏着新的危机。未来的两岸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台湾当局的政策走向 ,另一方面受经济客观规律及两岸人民反对“台独”、赞成统一血缘情感影响 ,加上祖国大陆强大综合实力产生的震慑力 ,台湾当局不敢公开宣布“台湾独立”。不过 ,两岸政治僵局短期内难获突破 ,不排除两岸发生小摩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性是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的认同、支持和拥护.合法性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三个代表"是针对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合法性威胁所提出的战略对策,是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习俗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张我军等台湾作家提出"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命题,缘于日本殖民者将台湾文学排斥于其文学史之外而引起的反弹,台湾作家认为当时台湾落后于祖国大陆而欲向大陆寻求"现代""文明",以及台湾文学的固有根柢乃中国文化却与日本文化格格不入等。这个命题在1990年前后为大陆的"台湾文学史"著作广为引用,实在因为它代表着历史的事实和真相,但却遭到了"台独"派的猛烈抨击,加之以"统战""霸权""意识形态作祟"等"罪名"。在台湾自身的"台湾文学史"书写中,1985年后叶石涛等抹去或篡改了此前沿用的"一支流说",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2011)更从史明"台独史观"脱胎出"战后再殖民论",试图以所谓"台湾民族主义"取代固有的"中华民族主义",如以"台湾心灵"来概括70年代乡土文学的主要精神,从而将具有"中华民族主义"性质的"回归传统"取向消音、抹杀和遮蔽。这种史观、论调助长了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认同偏向,应引起学界的高度警惕并加以必要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制定了"解放台湾"、"和平解放"、"和平统一"的对台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20.
"一国两制"构想为我国在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为今后解决台湾问题、尽快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指明了方向."一国两制"不仅是祖国和平统一的行动纲领,而且又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和平统一的具体方案.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方面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九二"共识,两岸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和呼声更加迫切.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地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植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这就是中国必须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