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现实审视,我国刑事和解包括狭义的刑事和解模式和刑事调解模式,即加害人与被害人双方在自愿基础上自行和解以及由中立第三方对当事人双方进行调解。狭义的刑事和解模式是最初始和最基本的模式。刑事调解制度是指司法—社会调解模式,司法调解模式指审判机关主导模式,社会调解模式主要是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模式,因而排除了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作为适格调解人的身份。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模式中,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进行调解,并引入律师作为刑事案件的调解员,并可借鉴清末和民国"官批民调"机制的启动模式构建该模式的启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略论凉山彝族民间调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奴隶制下的凉山彝族社会,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组织和司法行政机关,人们之间发生的纠纷主要靠社会中德高望重的德古、苏易按照习惯法进行调解。这种民调解方式在凉山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对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因为它源于奴隶社会,也存在消极的因素,我们应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积极引导,使其和国家法律、法规相融合,为建设和谐、稳定的凉山服务。  相似文献   

3.
凉山彝族酒文化 ,是彝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折射出了彝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性格和生活方式 ,同时也反映了酒给彝族人民带来的喜怒哀乐等。本文着重从凉山彝族人民的饮酒礼俗入手 ,探讨酒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民俗意义及其功能特性 ,以展示凉山彝族酒文化的优良民俗风彩。  相似文献   

4.
从民国以来,凉山彝族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很受政府关注的.通过回顾民国时期凉山彝族教育史,我们可以找到凉山彝族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凉山彝族地区“德古”调解的既有传统及优点,凉山州两级法院经过实践探索,建立了特邀人民陪审员制度,即通过将“德古”聘为特邀人民陪审员,充分发挥“德古”调解的作用,从而使之更好地优化法院民事调解工作。但这一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应通过对“德古”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加强对“德古”调解案件的指导、以国家法为指导的同时结合合理的彝族习惯法等,来进一步完善特邀人民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6.
刑事案件涉及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国家与加害人之间以及国家与被害人之间三种关系。在刑事案件中,国家通过作为国民代表、有为国民提供保护义务的逻辑成为刑事案件的受害人,但这无疑使被害个体的利益在诉讼过程中被忽视。刑事和解通过加害人的真诚悔过、道歉、赔偿等,被害人接受道歉从而宽宥被告人并导致刑事案件可以不进入刑事诉讼程序或者从宽处理的机理,使得被害和加害双方真正成为影响刑事案件解决的主体。但从刑事和解制度的具体组合形式来看,在较轻案件和一般案件中刑事和解有适用的余地,但刑事和解排除在严重案件中的适用。刑事和解的具体适用只有在个体要求与社会利益、被害人宽宥与加害人悔罪、国家被害与被害人被害之间进行综合权衡才可适用。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对凉山彝族军事历史尚无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凉山彝族军事历史研究的意义;阐述了凉山彝族军事历史研究的目的、视角、方法、途径;提出了以军事理论、军事组织、军事科技、战例、军事人物、军事伦理、战争与彝族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关系等方面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志风 《南都学坛》2009,29(4):82-85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犯罪处置的替代性模式,虽然在国外已经存在并发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在我国却是个新兴的司法制度形式。因为在我国的立法中尚未对其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制,只是在有关的司法解释中有所规定,但是刑事和解的实践却在中国的诸多省份进行着,实践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却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刑事和解的案件适用范围应限于轻微的刑事案件,对于适用的诉讼阶段则不应有太多限定;其次,刑事和解不是"拿钱换命",刑事和解并未亵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性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凉山彝族传统道德有着以维护家支制度为核心,重实践而轻理性,强调狭隘的整体和谐,重名轻利和强烈的等级色彩等五大基本特征。它们根源于当时社会以血缘亲族关系为基础的家支制度,奴隶制的经济关系和等级制度,以及相当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凉山彝族的纺毛工艺分为纺纱织布与擀毡两个体系,其间他含着无数复杂的环节,是凉山彝族传统技术文化不可忽神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近年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推进,凉山彝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不再是过去自 我封闭的社会,与外界的交流、交往、交融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但与此同时,彝区社会发展仍存在 不少问题。凉山彝族腹心地区和多民族杂居区的彝族聚居村落的彝族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于社会生活 中形成的习惯和惯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从人类学视角分析当前彝区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彝区德古的相关实例,探 究德古对当今彝区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族民间调解制度受习惯法影响,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调解制度。文章对该制度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并在凉山彝族民间调解的现状基础上,提出整合民间纠纷调解资源,推行多元化调解机制,枸建大调解格局。最后对进一步完善彝族民间调解与人民调解调适、建立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新型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凉山彝族传统婚姻礼仪中的德能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凉山彝族长期传承的婚姻礼仪从伦理训导、能力培养、习惯养成等方面发捍着德能教育作用。发掘婚姻礼仪文化內涵,注入时代进步因素,更好利用婚礼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道德、科技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能提高凉山人综合素质,促进凉山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凉山彝族地区主要林业资源开发的历史过程,对林业资源开发对象、开发方式、开发效果、开发的组织管理、开发力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获开发的林业资源种类偏少;林业资源开发方式单一,开发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只注重开发而忽略了资源保护;林业资源的开发呈现出有序性和无序性并存的特点;林业资源开发的力度呈上升趋势,但进程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不同阶段扶贫政策的推动,凉山州广大贫困群众逐渐实现了脱贫奔康。从整体上看,全州发展短板逐渐得到补齐, 经济发展动力强劲。但从局部看,高海拔地区由于地理区位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等客观限制难以根本性改变,产业和医疗教育 如何提质升级、老百姓脱贫后如何实现致富、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依然面临巨大挑战。人口向城镇集中、向发展条件更优 越的地方迁徙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现象,也是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 部分高海拔地区有闯劲、能创新的彝族群众不愿苦熬守穷,自发向河谷地带、城镇周边等发展条件相对优越地区搬迁,走出了 一条成本低、能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自发移民”。  相似文献   

16.
从刑事和解的含义、起源和特点入手,论述我国实行刑事和解制度的基础与必然。在对我国实行刑事和解制度设计构想方面,认为应根据刑事和解的本质,贯彻宽严相济政策和权力须受监督的精神,以促进被破坏社会关系的修复,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来科学设计刑事和解的具体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大量的原始材料为依据,对凉山彝族的传统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对进一步从开发运用的角度,研究凉山彝族的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立法仅在审判阶段确立了公权力机关调解模式,而实践中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却普遍执行公权力机关调解模式;加害方—被害方自行和解模式和公权力机关调解模式都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而第三方机构调解模式才是我国刑事和解模式的应然选择;将我国的刑事和解的调解主体暂且命名是“刑事和解小组”;恢复性司法是一种理念,而刑事和解是在恢复性司法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司法模式;恢复性司法为刑事和解小组唯一的法理基础;应在恢复性司法的视野下,从法律性质、成员组成、经费保障以及启动与监督等方面构建刑事和解小组.  相似文献   

19.
凉山彝族服饰特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我国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中蕴涵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研究四川凉山彝族三大次方言区的服饰特色,从款式、色彩、纹样和佩饰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文化内涵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问题;对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服饰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彝族地区的群体性事件除具有群体性事件的普遍特征外,还具有盲从性强、行为激化等特,点。本文通过对彝族地区的群体性事件现状分析,揭示彝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根源除政治、经济、文化原因外,还受彝族习惯法、家支文化、纠纷解决机制和民族关系的影响,提出充分发挥彝族家支和德古的作用,积极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