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运用2005-2009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各地区的面板数据基于BCC-Ⅰ模型、超效率DEA模型评价了皖江城市带的农业规模收益和投入产出效率,并利用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计算了各指标的投入冗余率。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总体情况乐观,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规模效率水平不高,区域间农业投入产出效率不均衡,存在投入不足现象。其中,六安、宣城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较大。最后,基于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提高农业基础地位视角,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分析2002-2011年间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研究发现:皖江城市带各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波动幅度也比较大;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2005年后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占经济增长的份额均呈现缩小趋势;产业结构变动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密切的正向相关关系,M值与GDP增速、第二产业增速、第三产业增速具有一定关系,Z值、M值与产业结构变动相关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3.
运用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皖江城市带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态度、动机和行为特点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同时对影响皖江城市带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影响皖江城市带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主要因素为社会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群体因素和大众传媒因素等。  相似文献   

4.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9个城市进行生态适度人口的分析。计算得出所有城市中马鞍山和铜陵生态赤字水平相比其他几个城市比较高。通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数据,计算出生态适度人口,再运用MAPGIS对数据结果进行空间分布。研究表明:皖江城市带的生态赤字水平和适度人口水平分布基本上符合"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特点,"轴心"和"双核"城市的生态赤字较高,适度人口容量较小;"两翼"城市生态赤字较低,适度人口容量较大。  相似文献   

5.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加强地方政府间合作。亳州与芜湖在人力资源交流、经贸往来、干部挂职交流培训、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对完善沿淮与皖江城市带政府间合作进行思考,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市场机制,为合作提供政策支持,激活内生机制。提出推进沿淮与皖江城市带合作的对策建议:发挥政府在产业转移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抓好共建园区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软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6.
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提升区域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皖江城市带为例,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区域特点,构建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TOPSIS模型对区域物流能力进行评价,集成核密度估计和空间布局分析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时序演变上,皖江城市带物流能力整体呈稳中向好态势,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在空间分布上,合肥市物流能力一直处于领先水平,相邻年份皖江城市带物流能力空间分布保持不变。因此,物流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的城市政府要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具有较高物流能力的城市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物流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由于具有相似的区位条件和产业结构,并处在大体相同的发展阶段,皖江城市带各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势必会产生激烈的竞争。鉴于此,文章通过构建比较优势和政府政策的两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博弈模型,得出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将获得更高的收益、城市之间的合作比不合作将带来更高的收益等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避免恶性竞争,引导产业向皖江城市带聚集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9.
选定皖江城市带区域支柱性产业,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集聚弹性系数、市场集中率和克鲁格曼区域分工指数对其空间集聚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基于行业和城市的双维度视角针对空间集聚程度、集聚弹性及区域分工等展开探究。结果表明: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区域支柱性产业整体集聚程度较高,但各行业存在明显差异;高技术类别行业、中低技术类别中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均呈现出高度空间集聚;不同行业的工业经济增长对产业集聚度变动的敏感性不同。区域内基本形成了以合肥、芜湖为核心层,其他城市为外围层的"核心-外围"二元空间分布模式;各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 ,中国 R&D国际化水平逐年提高 ,但东部地区相对较高 ,中西部地区普遍较低。通过衡量中国各地区 R&D国际化的水平和效率、考察不同区位因素借由影响 R&D国际化效率而作用于 R&D国际化水平的机理 ,发现 R&D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技术效率指数较高 ,技术进步指数较低 ,相反 ,R&D国际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技术效率指数较低 ,技术进步指数较高。并且 R&D国际化效率对 R&D国际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 :市场规模越大、接收的外商投资越多、自身 R&D资源越丰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越高的地区 ,技术效率对 R&D国际化水平的贡献越明显 , 反之 ,技术进步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法测算中国制造业整体及其分行业2003—2016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且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对加工贸易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构建模型,并借助Stata软件对我国加工贸易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指出我国的加工贸易可以显著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加工贸易促进制造业TFP提升的关键是加工贸易的进口对制造业的规模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加工贸易从业人数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促进效果比对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13.
该文运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1978—2007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978—2007年期间,各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加3.7%,其中东部地区增加4.3%,中部地区增加3.2%,西部地区增加3.6%,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技术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深化时期比改革开放初期时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贡献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且改革开放初期要素生产效率提高大于技术水平提高,改革开放深化时期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生产要素使用效率负增长。  相似文献   

14.
阳泉市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DEA模型对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有效性的前提下,选取山西省10个市作为决策单元构建了模型指标体系,将搜集到的产学研原始数据代入DEA模型,应用DEAP2.1软件进行求解,得到产学研合作创新相对效率值。针对阳泉市产学研效率值非DEA有效的情况,根据模型中的改进措施设计改进方案,使DEA效率值达到有效,并提出加大资金投入、培养科研人才、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能力有限、融资难的原因包括自身和外部两方面,融资渠道单一、金融信贷制度不完善、企业信用担保能力缺乏及自身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了企业融资,因此通过加大政府融资引导、强化金融机构作用、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及服务、加强企业自身管理等途径,可以更好地解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随机前沿分析(SFA)2种方法对中国29个省份1990--2007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测算和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法估计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时间趋势基本一致,其中,技术进步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技术效率变动则起到负贡献;SFA方法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明显高于DEA方法;SFA估计结果显示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相对平均、差距较小;而DEA估计结果则表现出鲜明的地区差异性,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相契合。比较而言,由DEA方法得到的结论可能更加可靠,也更能满足对中国经济现实进行解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R&D投入、国际贸易和R&D溢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至关重要,其中国际R&D溢出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正面效应已得到大量文献支持.对发展中国家模仿性技术进步理论的拓展进一步支持了国际贸易对其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但同时暗示其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利用1996-2007年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对中国各行业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R&D投入和国际贸易这三者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支持了上述理论结论.结果表明,中国各工业行业技术进步主要得益于国内R&D投入,同时受到国外R&D溢出的正面影响,而出口增长却阻碍了国内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8.
文章研究了1998~2003年我国保险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趋势,并将其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FS)、纯技术效率(PTE)的变化、规模效率(SE)的变化三大因素。研究发现:保险业的全要素增长率(TFP)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在15.9%;前沿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保险业TFP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保险公司因前沿技术进步平均每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高达16.7个百分点;保险公司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TE)差距拉大,已出现阻碍TFP增长的趋势,这种技术效率的差距不是由于纯技术效率的差异影响而主要是受规模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和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提高产业生产率至关重要.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我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高技术产业1996-201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情况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明显;呈现出时间上的波动趋势和区域上的差异性;不论我国的东部、西部、中部还是整体,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文章首先对数字经济影响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假设;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超越对数模型假定的SFA法分别测算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并根据2010—2020年经验数据,在克服模型内生性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存在异质性。内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是数字经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渠道。最后,文章结合实证结果给出数字经济时代提升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研究将为评估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提供理论支撑和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