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济伦理学发展研究》是由河海大学余达淮教授、戴锐教授与湖州师范学院程广丽副教授联合撰写的新作,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基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从伦理学视角来考察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景况,以伦理学与经济学为学理依据和理论维度,旨在对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伦理学进行理论重构,从而勾画出中国经济伦理学新的学科发展蓝图。通览全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把握其学术特色。第一,独特的体系建构。该书在体系建构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1)独具特色的逻辑理路。作者首先在前言对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及主权债务危机进行伦理反思;接着在第一章探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不断变革反映了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历史可划分为解放前(1903年-1949年)、解放初至"文革"前(1950年-1965年)和改革开放初至今(1978年至今)三个时期,其中解放前又可分为清末(1903年-1911年)、民国(1912年-1949年)以及时间上与民国并行的老解放区(1927年-1949年)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与背景下,各个阶段的学前教育政策各有其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人口研究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 ,有关人口问题的研究思想并非肇始于民国 ( 1912— 194 9) ;确切说来 ,民国期间已初步形成了具现代社会科学特征的现代中国人口学研究的若干基础。换言之 ,民国时期的人口研究以其学术思想的活跃、研究手段的进步和涉猎问题的广泛而对现代中国人口学的研究产生了至为深刻的影响。民国时期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专业门类提出的人口观和人口政策主张 ,以及他们所采用的人口研究和调查方法 ,丰富了中国人口研究的理论库藏 ,也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贡献  相似文献   

4.
从西方现代环境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视角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资源进行理论建构与现代转换,其重要的元哲学观点、元伦理学观点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和道德文化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而且为西方社会的伦理评价和文明转向提供理论辩护和经验支持,为当今世界文化复兴和价值重构贡献中国"元素"。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发展理念选择的分叉点,迫切需要能够融合中国传统人文情怀与西方现代发展理念选择的新型文化价值体系,应用伦理学研究是顺应时代需要并能提供这种新型文化的学科载体。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声乐研究是以西洋美声唱法研究在中国出现为起点,期间经历了晚清、民国及新中国几个时期。在科学性歌唱的出现、声乐嗓音科学的引入、现代民族唱法的形成和声乐学科体系的构建等声乐发展的重要阶段,都有相应著述出现,对中国声乐研究的节点性成果进行了内容诠释。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伦理学萌芽于工作重心转移的改革开放之初,形成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时期,发展于党的十四大确立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至今仍处于第三阶段之中。就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来看,集中体现在对经济伦理的界定,经济伦理学的学科性质的探讨,经济伦理学研究问题或内容的阐释,经济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的论述等方面。展望新世纪我国经济伦理学的未来,其发展趋势表现在:首先经济伦理学将成为一门包含众多子学科的母学科;其次应用经济伦理学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再次中外经济伦理交流将揭开新的一页;最后面向未来的经济伦理学研究将日趋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7.
袁可嘉同志在《译林》创刊号上《谈谈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一文中,对现代派文学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是他说:“有些现代派作品不仅没有毒,还有益,例如属于未来派的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诗篇。”他把马雅可夫斯基不分前期后期都划为未来派。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一共经过了三个阶段:前期(1912—1917年)是未来派阶段;中期(十月革命起到1923年)是无产阶级思想和未来主义激烈搏斗的阶段;后期(1924—1930年)是无产阶级诗人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伦理学研究如何伴随它的时代迈入"不惑"之境?必须回应具有前沿意义的三大追问:"道德哲学"如何"成哲学"?"伦理学"如何"有伦理"?"中国伦理"如何"是中国"?"不惑"之境的要义,是以认同与被认同为核心的现代中国伦理学的安身立命。"成哲学""有伦理"是在现代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中的"安身",核心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是中国"是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立命",核心是中国气派。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现代伦理学面临"哲学认同"的危机,危机源于两大学术误读:对于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哲学气质的误读;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伦理学关系的误读。现代中国伦理学必须回归"精神"的家园,透过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的建构而"成哲学"。"无伦理"是现代伦理学研究最明显也是最具标志意义的"惑","道德"的话语独白导致"无伦理的伦理学",它根源于中国伦理学传统的断裂和康德主义的影响。"是中国"不仅是中国理论体系、中国话语体系、中国问题意识,而且是伦理道德和伦理学研究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文化天命;不仅关乎伦理学研究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且关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文化自立。迈入"不惑"之境必须完成三个学术推进:由概念诠释系统到伦理道德一体的问题意识的推进;由学术气派到学术使命的推进;由"礼义之邦"到"伦理学故乡"的推进。  相似文献   

9.
1910—1930年代,沙龙逐渐成为一种全国流行的美术新现象,主要分布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以民国初期(1912—1927年)北京画坛为例,引介和推广沙龙的实践是京派画家推动国画现代化的一种尝试。相比上海西画家直接移植法国沙龙的经验,民国初期北京画坛的沙龙有两点特殊性:一是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国画家而非西画家;二是引介沙龙的参照系是日本而非法国。例如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和花阴画会等现代美术社团的运行均体现了日本的影响。通过采用展览、公关和杂志出版等现代组织方法,京派画家在鬻艺、自我宣传以及培养学生等方式上均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有力地推动了国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民国文论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文学思潮的推介、阐释、论述和传播,为民国文学倡导“真的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主张“自我抒情”,注重非理性主义精神的表现,提供了极具广度和深度的理论支持。同时,民国文论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的文学思想和主张,为推动民国文学三大思潮的演化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平台,为民国文学确立现代意义的创作原则,建构现代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