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学批评作为个体化的意义阐释活动 ,到底怎样才是合理的和有效的 ?面对文学批评中这一解释学的难题 ,河南大学文学院刘思谦教授和她的几位博士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刘思谦教授首先在理论层面对这一问题作了明确回答。她认为 ,为了避免文学批评中极端主观化与极端客观化的倾向 ,应该在批评理论中为价值论尤其是人文主义价值观留出一席之地 ,因为 ,人文主义价值观不仅是阐释的立足点 ,同时也是阅读视界。只有以人文主义的价值观衡量作品 ,才能抵御以“价值中立”、“价值虚无”姿态出现的相对主义的思潮。几位博士生从各自研究领域在实践层面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白春超以刘纳的《嬗变》和蓝棣之的《现代文学经典 :症候式分析》两部书为例、汪振军从洪子诚和陈思和的两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谈起、阎开振以解构批评与否定性立场为话题、侯运华从狭邪小说的研究与前理解的关系为起点 ,分别就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 ,一致认为 :当前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固然重要 ,但确立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2.
文学批评作为个体化的意义阐释活动 ,到底怎样才是合理的和有效的 ?面对文学批评中这一解释学的难题 ,河南大学文学院刘思谦教授和她的几位博士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刘思谦教授首先在理论层面对这一问题作了明确回答。她认为 ,为了避免文学批评中极端主观化与极端客观化的倾向 ,应该在批评理论中为价值论尤其是人文主义价值观留出一席之地 ,因为 ,人文主义价值观不仅是阐释的立足点 ,同时也是阅读视界。只有以人文主义的价值观衡量作品 ,才能抵御以“价值中立”、“价值虚无”姿态出现的相对主义的思潮。几位博士生从各自研究领域在实践层面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白春超以刘纳的《嬗变》和蓝棣之的《现代文学经典 :症候式分析》两部书为例、汪振军从洪子诚和陈思和的两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谈起、阎开振以解构批评与否定性立场为话题、侯运华从狭邪小说的研究与前理解的关系为起点 ,分别就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 ,一致认为 :当前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固然重要 ,但确立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3.
文学批评作为个体化的意义阐释活动 ,到底怎样才是合理的和有效的 ?面对文学批评中这一解释学的难题 ,河南大学文学院刘思谦教授和她的几位博士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刘思谦教授首先在理论层面对这一问题作了明确回答。她认为 ,为了避免文学批评中极端主观化与极端客观化的倾向 ,应该在批评理论中为价值论尤其是人文主义价值观留出一席之地 ,因为 ,人文主义价值观不仅是阐释的立足点 ,同时也是阅读视界。只有以人文主义的价值观衡量作品 ,才能抵御以“价值中立”、“价值虚无”姿态出现的相对主义的思潮。几位博士生从各自研究领域在实践层面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白春超以刘纳的《嬗变》和蓝棣之的《现代文学经典 :症候式分析》两部书为例、汪振军从洪子诚和陈思和的两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谈起、阎开振以解构批评与否定性立场为话题、侯运华从狭邪小说的研究与前理解的关系为起点 ,分别就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 ,一致认为 :当前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固然重要 ,但确立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4.
文学批评作为个体化的意义阐释活动 ,到底怎样才是合理的和有效的 ?面对文学批评中这一解释学的难题 ,河南大学文学院刘思谦教授和她的几位博士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刘思谦教授首先在理论层面对这一问题作了明确回答。她认为 ,为了避免文学批评中极端主观化与极端客观化的倾向 ,应该在批评理论中为价值论尤其是人文主义价值观留出一席之地 ,因为 ,人文主义价值观不仅是阐释的立足点 ,同时也是阅读视界。只有以人文主义的价值观衡量作品 ,才能抵御以“价值中立”、“价值虚无”姿态出现的相对主义的思潮。几位博士生从各自研究领域在实践层面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白春超以刘纳的《嬗变》和蓝棣之的《现代文学经典 :症候式分析》两部书为例、汪振军从洪子诚和陈思和的两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谈起、阎开振以解构批评与否定性立场为话题、侯运华从狭邪小说的研究与前理解的关系为起点 ,分别就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 ,一致认为 :当前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固然重要 ,但确立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卜召林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已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又一新成果.新时期以来,研究者们运用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从学理上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批评做出了更为深刻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文学批评一直饱受诟病,批评的形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正如没有十全十美的文学一样,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文学批评,我们需要从关于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的虚幻乌托邦中走出来,才可能更为理性、更为客观地面对今天的文学批评。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组织本学科博士生对当下的文学批评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讨论。这里既有对于当下整体批评状态的判断,又有对各种批评问题的分析。我们并不急于简单地对各种批评现象盖棺论定,而是试图从学理层面讨论其背后的深层机制。比如对于“酷评”,我们既对其正面的价值进行了肯定。又对其危害性进行了剖析,更从文学史、社会心理和制度层面揭示了“酷评”的发生机制与心理机制,这显然比简单的是非评判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满特嘎教授的专著《蒙古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于2 0 0 3年1 0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专门研究蒙古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学术论著。1 9 2 1年蒙古人民革命胜利,随着蒙古新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其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也逐步发展起来。色·宝音尼木和等蒙古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们把蒙古传统的文学理论思维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相结合,撰写并发表了具有蒙古特点的、为数可观的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成为蒙古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开创者,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思维在蒙古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2 0世纪2 0—40年代,是蒙古现代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贯穿萨义德文学批评活动的两个关键词 ,即“流亡性”与“现世性”,这是萨义德文学批评的重要基因密码 ,它们生成了萨义德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和立场 ,并由此延展开来 ,进一步形成萨义德对待作者、文本、读者、善和美等常规问题时的处理方式。萨义德最终将他的文学批评概括为“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但这并未能解决和超越他作为批评家自身的悖论 ,即批判的公共知识分子与民族身份之间的冲突 ,因此 ,需要从正反两方面来客观看待他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世纪转型期文学多元时代文学批评乏力的外因内因基础上,提出文学批评的应对之策在于坚守批评立场,以学理服人。文学批评活动是贬斥恶俗审美、弘扬优秀文学、追求真美的活动。这种活动同时在两个向度上展开:针对创造主体,它要把握其优劣,帮助作家创造更好的作品;针对欣赏主体,它要阐释其价值高低,提升读者的审美品味。不断地批评和反批评,才有更高的和谐和真正的发展。越有论争,越能多元,越能彰显文学的真正价值和批评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和李健吾是"京派"批评家中的"两翼",他们将表现真诚的人生与人性作为其文学批评观;风格批评注重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作品的整体审美价值;对待作家作品持以公平与宽容的批评态度。该文将他们置放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通过对他们批评特点的比较,显示出他们的文学批评作为独特存在的艺术魅力,为今天的文学批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