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耶律阿保机建国以前,契丹社会处于由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大体上还处于游牧阶段。在契丹社会中,土地被视作公有的自然物,土地私有观念尚未确立,自然也没有出现土地买卖现象。当时虽然出现了贫富阶级分化和财产差别,但这种差别不是表现在土地的占有上,而是在于一部分部落首领拥有了较多的牲畜和奴隶。《辽史·食货志上》说:“契丹旧俗,其富以马”。耶律阿保机建国以后,原  相似文献   

2.
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契丹族文化习俗为主线(包括辽朝建立前的契丹族、辽代契丹族、辽亡以后的契丹族),比照与契丹民族有内在联系的北方民族,如匈奴、鲜卑、奚、室韦、靺鞨、女真等,就契丹族早期文化与习俗及其特点进行考证分析。早在辽朝建国前契丹人就有自己的文化与习俗,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与习俗,军事文化与习俗,社会组织文化与习俗,法律文化与习惯,交易文化与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宗教、道德、信仰与礼仪,衣食住行文化与习俗。契丹早期文化与习俗具有原始性、流动性、粗犷性、融摄性、学习性、创造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契丹族文化习俗为主线(包括辽朝建立前的契丹族、辽代契丹族、辽亡以后的契丹族),比照与契丹民族有内在联系的北方民族,如匈奴、鲜卑、奚、室韦、靺鞨、女真等,就契丹族早期文化与习俗及其特点进行考证分析。早在辽朝建国前契丹人就有自己的文化与习俗,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与习俗,军事文化与习俗,社会组织文化与习俗,法律文化与习惯,交易文化与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宗教、道德、信仰与礼仪,衣食住行文化与习俗。契丹早期文化与习俗具有原始性、流动性、粗犷性、融摄性、学习性、创造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巫教作为契丹人早期的宗教,在契丹历史发展的个阶段中起过不同的作用。早期契丹人信奉的是自然神,并通过巫教祈禳活动,追求的是部族平安,生业发达,对契丹族的发展和壮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契丹建国时期,巫教则与政治紧密结合,通过神道设教,为阿保机建国制造宗教舆论。契丹建国后,巫教被纳入到严肃的礼仪制度中,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和突出天命皇权的重要作用。在民间,萨满巫教仍然是契丹人寻求精神慰藉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5.
辽代的官方教育与科举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辽是契丹民族于唐末五代之际,在中国北方建立的国家。辽在建国以后,推行了一套开创振兴文教的举措,大大地推进了包括契丹民族在内的辽代文明。在封建时代,教育是科举的基础,科举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辽文明的兴盛与它所推行的教育、科举政策...  相似文献   

6.
辽代是生活在中国东北部契丹族建立的大辽政权,契丹族农业发展以辽代建国前后划分界线.辽代建国以前,虽然契丹族原始的粗放农业在迭刺部中就已出现,但主要的生活方式还是游牧生活.辽代建国后,由于辽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和汉族带来的先进的农业技术,使辽代的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农业在辽代经济中逐渐占居了主导地位.统治阶层、铁制农具、兴修水利和汉族知识分子对辽代农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早期的契丹社会笃信萨满教,尽管建国后,不断受到中原地区封建文化思想以及佛、道、儒教的冲击、渗透和影响,但是契丹的萨满教信仰始终盛行不衰,一直是契丹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萨满教是北方游牧民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多神教,是以万物有灵为基础,分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个方面。契丹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贯穿其民族兴衰的始终。本文旨在根据所学,管窥契丹人祭山和祭祖的风俗,谈一点肤  相似文献   

8.
后唐在建国过程中有效地抵御契丹南进 ,司马光认为是由于投奔契丹的汉人韩延徽的作用 ;胡三省及今人提出异议 ,认为当时晋 (李存勖王号 )兵力方强 ,可以抵御契丹的侵扰。通过对李克用、李存勖对契丹和战关系具体考察 ,我们可以认为 ,兵力强固然是战胜的基本条件 ,但后唐在建国过程中对契丹南进的主导思想及采取的抵御政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辽朝建国的时间大体和五代与北宋相始终①,是由契丹族建立时。契丹族原游牧于今内蒙古昭乌达盟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至唐代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过着以游牧和渔猎为主的生活,唐廷在此设松漠都督府统辖之。契丹族在其杰出领袖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于公元916年废除原来八个部落联盟的原始民主制度,建立了集权制的方土王国——契  相似文献   

10.
一、宋辽战前双方国势宋辽战争长达二十五年.双方“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争夺燕山要区.为说明这场战争的总过程和最后结局,对战前双方国势作一简要的叙述,是十分必要的.先说契丹辽国.耶律阿保机建国后的六七十年间,契丹国势一直是兴旺的、发达的和日趋强大的.早在阿保机即位前契丹社会内部所孕育的封建依附化关系,在建国之后得到广泛的发展.建国前  相似文献   

11.
论辽朝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契丹建国以后主要发生在内部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是契丹族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对辽朝的政治进程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皇族耶律氏的分化是对契丹族部落联盟时期遗留下来的旧传统的有利冲击,也是对旧有的贵族政治格局的改造的过程.外族分子借助流动进入辽朝社会上层和统治核心,扩大了辽朝统治的社会基础.宫户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和社会地位的改善,是辽朝生产力水平提高和阶级关系得到改造的标志,也是辽朝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平民阶层的分化也同样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反映了在契丹族社会内部阶级对立,并日益走向尖锐化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契丹国初的历史,实际是契丹族的风俗文化和各种社会制度,经历了一次新的熔铸、锻造以至成型的过程.因此,能够比较真实的揭示这一时期契丹国家的历史面貌,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契丹社会的发展形态.换言之,阿保机时期契丹国家的政治经济结构如何,契丹族固有的传统习俗,对契丹族统治者们的建国思想起到了怎样的规范作用,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13.
论辽太祖     
十世纪末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的辽皇朝,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宋、辽对峙是中世纪的中国继魏晋以后又一次出现的南北朝。辽皇朝强盛时统治着大半个北部中国,汉族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给予了以耶律阿保机为首的契丹贵族重大的影响。阿保机通过逃入契丹的汉族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大量地吸收汉族的封建文明,在较短的时期内,契丹社会由家长奴隶制跃进到封建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是在契丹社会内部生产力增长的基础上受到外部影响的结果,但这也需要通过历史人物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完成。而辽太祖阿保机正是顺应当时契丹社会历史发展的这样一个人物。《辽史》卷二《太祖纪》编者赞曰:“太祖受可汗之禅,遂建国。东征西讨,如折枯拉朽。东自诲,西至于流  相似文献   

14.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它源于宇文鲜卑,曾建立了强大的辽国,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金灭辽之后,契丹逐渐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到现今为止已很难找到契丹人的种种生活习俗。本文从契丹的族源入手,通过对契丹人的社会组织、社会生产、婚姻形式、家庭形态四个方面的论述,让人们对契丹人建国以前的生活形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叙述和分析契丹建国前的三个发展阶段:古八部时期、大贺氏时期、遥辇氏时期的势力及其发展状况,得出契丹的发展受两个因素影响:部落组织是否有序和农业发展的程度,且这两个因素互相促进,共同推进了契丹民族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契丹是宇文鲜卑之分支,元魏以后,契丹族开始出现并活跃于祖国北方的历史舞台上,此时,契丹族尚处于落后的原始社会时期,过着渔猎、游牧的生活.《契丹国志·初兴始末》里记载:“……(契丹)有一主号曰歪呵,戴野猪头,披猪皮,居穹庐中,有事则出,退复隐入穹庐如故,后因其妻窃其猪皮,遂失其夫,莫知所如.次复一主曰昼里昏呵,惟养羊二十口,日食十九,留其一焉,次日复有二十口,日如之”.这个故事显然是一个荒诞离奇之传说,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契丹族先是以渔猎为其主要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依靠,后来逐渐地变为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活动了.到了北齐、北周时,契丹的游牧畜养已经相当发达了,但是,渔猎仍是契丹人民的重要生产活动,这从《契丹国志·国土风俗》的记载里可以看出:“……父母死而悲哭者,以  相似文献   

17.
契丹自称“炎黄子孙”并非是辽末天祚帝时期由汉族史官耶律俨在纂修《皇朝实录》时附会《魏 书·序记》虚构出来,而是契丹人由于受其先祖鲜卑人以及隋唐契丹“化内人”自称“炎黄子孙”、自称“中国”的 影响,早在辽太祖建国之初就已经自称“炎黄子孙”了。契丹人自称“炎黄子孙”,不无与汉人攀附亲戚之嫌,但 他们在自称“炎黄子孙”的同时,并不否认汉人也是“炎黄子孙”,具有契丹人和汉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 华一体”、“中华一家”中成员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8.
辽建国后 ,在乐制方面继承了唐代十部乐的传统 ,形成了既融合了西域、渤海、汉及契丹先源民族鲜卑、乌桓等各种音乐样式 ,又具有自己民族独特风格的乐舞形式。辽代契丹人的乐舞 ,按作用可分为三类 ,即娱神、娱人和自娱 ,从中透视出契丹人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 ,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契丹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雄踞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自耶律阿保机建国后,积极扩张,疆域辽阔.尽管历代契丹统治者都对中原虎视眈眈,耶律德光甚至乘灭亡后晋之机,一度占领了中原政权的中心城市大梁,最后还是被迫北归.契丹当时之所以未能统一中原,一是因为契丹在政治和思想方面还不成熟,统治者深受传统"华夷观"的束缚,墨守陈规,错失改革良机;二是受到了契丹统治阶级新旧势力分歧和斗争的牵制;三是契丹初期农业发展薄弱,无力支撑庞大的战争供给,野蛮的"打草谷"后勤保障方式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抗;四是契丹的整体军事实力不足,汉族将领和军阀割据势力强大,契丹没有力量控制整个中原.  相似文献   

20.
契丹族在建国之后,为了统治的需要,在广阔的疆域上建立起了大量的城市,这在北方草原地区是空前的。由于其游牧民族的特性,以及国家管理体制的二元化,使得辽代的城市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点,如类型的多样化、契丹文化下的多元文化的交融、管理制度的独特性等等。随着其统治的巩固,这些城市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革,有的被调整整合,有的则逐渐转变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