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流”作为艺术创作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电影理论中,此后在文学创作中也有越来越多的运用。它是创作者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真实地展现生活原生态的创作方式。对这种创作方式进行全面的阐释,对其艺术特征进行总结和概括,并且对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生活流”的构成方式和审美意义进行分析具有特定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写实小说潮流和新纪录影像运动是一种消解“信仰”的“理性化”转向,它们把世俗生活中的事象和人物的世俗行为作为审美对象,把世俗理性对终极信仰的消解作为审美目的,这在它们各自的代表文本《单位》和《八廓南街16号》中体现得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3.
不少文人学者曾对“文学”和“人学”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但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所说的:“文学是人学”。这句话因自身的科学性而被人们所认可。笔者将以文学审美的方式,从文学创作的主客体、文学创作过程、文学接受三个方面来对此观点进行文化学阐释,强调文学正是通过审美的方式与人学发生全方位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文学创作是一系统的有序运动过程。它包含着三个子体系——现实对象、作家、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这三个子体系间的联系和作用造成整个文学创作系统的运动和发展。本文试图考察“移情”和“心理距离”在文学创作系统内的作用问题。一文学创作系统运动的第一步,就是作家与现实对象这两大子系统通过移情的作用联系在一起的审美感受过程,即所谓有感而发。其主客关系表现为:一、作为审美的对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意象,而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某一方面的投影;二、人们内心世界的某一方面的投影,又必须和客观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5.
《神思》篇“虚静”说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神思》篇“虚静”的语义本于老庄哲学认识论的虚静说。刘勰以之论述作家创作的艺术想象活动 ,是对老庄神秘的直觉主义审美观的转用。其文学理论意义即在于揭示了作家展开艺术构思活动所应备有的主体条件 :“虚静”就是要求作家临文创作应实现由生活态向审美态的转换 ,排除世俗尘杂而生成审美心胸 ,在由“虚静”心态所拓展的艺境之中 ,凝神结虑 ,驰聘文思 ,从而创造出妙造自然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6.
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活禅”的提出者分析了当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从佛教理论和世俗道德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策。从佛教理论方面,“生活禅”以缘起论、因果论和戒律论为基础,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佛教生态环保理论体系。从世俗道德方面,“生活禅”提出了包含良心、感恩、包容等道德规范在内的道德环保观。  相似文献   

7.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及贯彻执行给文艺界带来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一批具有艺术探索价值的文学作品相继问世。这就是所谓的“百花时代”。其中,一批描写爱情家庭生活的小说由于运用了“反讽”这一特殊的言说方式而显示出丰富的生活底蕴和审美内涵,使泛政治语境下的文学创作透露出生机与活力。“百花小说”的反讽主要有三种类型:视点反讽、语调反讽、客观反讽。反讽造成了语意的含混,扩大了文本的审美空间,也体现了作家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清”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雅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审美倾向,它孕育于儒、道哲学,经由魏晋玄学的培育而发展成熟,直接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玄学精神,广泛流行于中古品评人物、文学批评之中,并且最终在文学创作领域完成了包融哲思与审美的“清”境的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9.
“傲岸泉石”出自《文心雕龙·序志》篇“赞曰”,其词义涉及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等一系列关系,可以说是全书文论思想的一个浓缩。以往学界对它的解释大致可以归为四种:纵情山水说、高傲隐居说、自然本然说、逍遥自得说,每种说法都有合理之处,亦有不足。结合具体语境考察,可知“傲岸泉石”强调的是审美主体的作用,指的是文学创作时一种逍遥自得的本然状态。它与强调审美客体作用的“江山之助”一起构成了刘勰文学理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六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问题,学界似乎已无疑议.但“六朝文学自觉”的内涵是什么,表现如何,至今似乎仍未有切中肯綮的诠释;本文就此略作探讨,认为“六朝文学自觉”就是文学审美的自觉,就是作家、评论家乃至读者们发现并认识到了文学的审美特质,审美价值与文学创作的某些固有规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以毛泽东同志文艺思想为指针,作家主体性的加强与文学是人学的回归;创作方法的开放性与艺术技巧的多样性以及在创作和理论上的某些失误上,分析了文艺创作坚持“二为”方向与新时期小说审美视角的拓展,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它以世俗化的新“写实主义”,疏离政治,视点下移,使现实主义文学从崇高跌落到世俗,以凡俗众生为叙述主体,选择下层百姓的世俗生活作为表现对象,展示人们的琐碎生活和生存烦恼,还原了生活原生态。“新写实”小说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社会转型期的嬗变,表现出从典型化转向世俗化价值取向,以作家主观情感的隐匿,颠覆了被长期奉为经典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张从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审美关系来界定文学创作的客体对象。具体就表现为“形”与“质”的双重规定。着重从“形”——审美感性直观方式分析了创作客体对象具体的存在方式。从“形”与“质”的不可分割性分析了文学创作客体对的人学蕴涵问题,认为它表现为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老子》的哲学语境下,从“复归”的境界来看,“复归”既有向“根”与“初”之境界的复返,又有向“无”与“明”之境界的回旋,既有向“朴”之境界的回转,也有向“真”之境界的切近;从人的维度看,“复归”可以视为人之主体性与实践性的彰显,以及经由世俗生活之后的省思与内转。由于世俗生活对本来澄明之心的习染与遮蔽,“我”之欲泛滥,因此,行走在世俗之中的“我”需要铭记“复归”之路,努力“复归”至虚静清明之境。当然,在老子那里不管是从人的层面还是从物的层面谈“复归”,其终极指向皆是道,其终极境界则是无。  相似文献   

15.
本系列论文──之一:提出并分析关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表述方式之困惑及其问题的关键所在;之二:辨明有关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研究应走向文学创作过程,需要重视创作的许多中介环节,如自然群体自我.文化自觉自我、审美情感自我、审美语言自我等研究;之三:结合我国文学运动实际,分析其命题之负面消极影响;之四:举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聊斋志异》,从其创作心理过程透视文学与生活关系的本质,并且指出研究文学创作过程的特殊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用以品评人物风度或鉴赏作品风格,成为一种艺术审美理想和文学批评标准。“雅”是一个内涵丰富又发展变化的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学风尚对“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作家、批评家对“雅”又有不同的诠释,如果把历代关于“雅”的论述加以归纳分析,则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以正为雅和以超逸为雅,实际上也体现了儒道二家的审美理想。刘勰说“雅俗异势”(《文心雕龙·定势》),雅者俗之反,雅俗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古人往往对举而论之。雅俗之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历久而常新的题目,在当时以至今天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都产生了巨  相似文献   

17.
广场舞是一种群众性文体活动,更是一种舞蹈艺术。广场舞中的“美”来自于动作姿态中律与力的传达,以及个人审美需要和情感诉求的彰显,但无节制的情感表达消解了业已形成的艺术美感。广场舞以确立世俗文体活动的合法性为功能,以张扬大众审美趣味与艺术激情为旨归。它以杂糅的方式突破文艺的类型界限,以世俗文艺的方式冲击殿堂艺术,以漠视生产规则的方式进行文艺生产,通过对既成美学规制的“反叛”,为人民的世俗文娱生活正名。  相似文献   

18.
“本真”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关学范畴之一,“本真”论的兴起受到中西哲学及文学发展的影响。“本真”美学范畴主要体现在纯散文的文体追求以及革新散文的“自我表现”两个方面,“本真”的审美特质表现为政治历史生活审美以及女性生活审美两个层面。“本真”美学范畴为现代散文奠定了特有的审美基调。  相似文献   

19.
扬雄《太玄·文首》准《周易·涣》卦,提出的“文质班班”概念可视为文学理论的审美范畴。这一“文质说”的审美取向渊自儒家,也有对道家思想的吸纳。《文首》 赞辞依据位的高低不同,具体内涵也各异,论说丰富。扬雄的文学创作中贯彻着这一审美取向,言情写物的同时善于说理,情理交融,尤其中后期的应用型文学作品透露出鲜明的 以理导情的特色。文质说,借助宗经立义桥梁,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践行。  相似文献   

20.
现代小说的审美特色之一,就是在表现手段上崇尚“间距”艺术。鲁迅与海明威的文学创作,由于采用了种种“间距”手段,其作品在审美传达中造成了多种距离,它强化了读者阅读中的“反思控制力”,激活了读者的思维力、想象力、感悟力。本文在重点探讨他们作品“间距”艺术的相同点时,也指出相异处、并力求探讨其原因,同时点明他们作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