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作为英语正式书面语的一种典型句型,无灵主语句在英语中很常见,在注重语言客观性和准确性的科技英语中更是如此。由于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文章试从英汉思维方式对比出发,探讨科技英语中无灵名词作主语的无灵主语句的汉译问题。  相似文献   

2.
英语无灵主语句是由非人称的词语充当主语,与由具有生命意义的词语来充当主语的有灵主语句相对。英语无灵主语句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为了语言表达的需要,或为了达到特殊的语言效果,常可见到使用这种无灵主语句。英语无灵主语句的使用,可以使句子简洁生动,增加句子的表达效果,增添句子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英语无灵主语句是英语正式书面语中的一种典型句型.无灵主语句在英语中很常见,在汉语中却很少见,所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不易掌握.由于语言形式与思维习惯密不可分,拟从英汉思维特征对比出发,探讨英语无灵主语和汉语有灵主语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英汉思维差异与英语无灵主语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无灵主语句是英语中独特的语言现象,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东西方在思维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异。英语无灵主语句根据其主语的语义,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的"概念隐喻"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是无灵主语句生成的理论基础。在翻译英语无灵主语句时,要根据汉语的特点,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恰如其分的变通。  相似文献   

5.
作为英语书面文本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无灵主语句在英语句型中十分普遍.由于中西思维方式、文化和语言上的不同,中国学生很难学会使用无灵主语句.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意在分析中西不同思维方式的生成机制,找出理解英语无灵主语句的方法,从而帮助中国学生克服中式思维,造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  相似文献   

6.
英语无灵主语句的隐含逻辑语义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无灵主语句常以小句的形式出现,具有结构严谨、词汇密度大以及逻辑语义关系隐蔽等特点。叶斯柏森的语结理论与奈迭的语义范畴对英语无灵主语句中隐含逻辑语义关系的形成机制和体现方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韩礼德一项相关研究中的实例为语料进行个案研究,对比分析无灵句和无灵主语句在书面与口头语篇中的分布状况和语用特征。研究发现:(1)无灵句在书面和口头语篇中分布均衡,而无灵主语句则主要存在于书面语篇中;(2)无灵句在书面语篇中以被动结构占绝对优势,在口头语篇中则以主系表结构最具代表性,而无灵主语句则无论在书面还是口头语篇中都以主谓宾结构为主;(3)无灵主语句既大量存在于书面语篇中,也少量出现在口头语篇里,但各自语用特征不同:书面语篇中的无灵主语句生命性较强、隐喻性明显,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而口头语篇中的无灵主语句生命性较弱、隐喻性不明显,具有通俗易懂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英语无灵主语句是英语书面语中常见的一种典型句型和独特语言现象。笔者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从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认知突显原则三个层面,对英语无灵主语句中的修辞手段进行分析,探讨此类句子的认知生成机制和表现形式,力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寻新的研究视角,加深对这种语言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对英语无生命主语句展开全面的论述。以对无生命主语句的误解为基点,阐述了定义、功效以及能做其主语和谓语的词语,进而论及汉译时遇到的种种情况和翻译技巧;通过英译汉时的句型对比讨论了无生命主语句的修辞功能;最后指出了"无生命句的语言特征和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功能目的论"是最适合用来指导应用翻译的理论之一,而科技英语汉译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文章拟从科技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目的出发,探讨功能目的论下科技英语汉译的策略,以期引起同行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中国英语新闻标题的缩略与拼缀翻译法、文化内涵词语的异化翻译法和各种学科词语借用的隐喻翻译法。通过大量例句分析,说明翻译策略与方法的恰当运用使中国英语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获得了理想的接受效果,发挥了不可取代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它的翻译和传播与译者的个人经历及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对于同一文本而言,翻译目的不同,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也会截然不同。文章从辜鸿铭所处社会历史时代背景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分析入手,研究了辜译《论语》英译本所使用的意译法和归化翻译策略,进而指出传统文化典籍《论语》的翻译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采取有效的归化翻译策略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语是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固定的表达方式。由于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神话故事、社会历史背景等的不同导致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给习语的理解和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本文结合实例,提出了英汉习语互译五种有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语言的线形序列、伸展原则、定语从句的功能以及主客体意识等方面剖析了英语和汉语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并针对其差异和不同的文化习惯归结出了英译汉在句子层次上的五大技法:顺向翻译法和逆向翻译法、前置法和分译法及转换法。  相似文献   

15.
电影片名翻译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能为影片锦上添花。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主要包括直译、意译、按照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来翻译、按汉语的语言特色来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应坚持功能对等原则和适应市场需要原则。  相似文献   

16.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尝试研究《傲慢与偏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分布与理据。研究发现:译文多采用意译策略处理原文模糊语言,目的是实现与原文的语用功能对等。此外,《傲慢与偏见》译本中的翻译策略出现范畴分化现象。对于译者如何处理特定语境下模糊语言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诗学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使译入语读者易于接受外国文学作品,译者常常需要对原文作些改动,以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诗学要求。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照《黑奴吁天录》原著和林纾译本中运用增补、省略、缩写和改写等译法,探讨译文如何符合该时代的主流诗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风行欧美的“第三条道路”政治思潮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就此著文立说,并取得相当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作为一个研究综述,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第三条道路”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和争论的主要问题及笔者对进一步深化“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一点建议.当前我国学术界对“第三条道路”理论的研究方法分为个案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译文译著四种类型.研究和争论的问题集中在“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及其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翻译研究中的庞德/林纾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体探讨庞德和林纾翻译个案独特的特点,将这种不懂翻译的原文、译作类似创作的翻译现象界定为庞德/林纾现象。从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理论入手,认为庞德与林纾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翻译,在此基础上对庞、林两人的翻译方法及其译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他们的译作具有翻译方法和翻译媒介独特、译作影响巨大等共同的特点。进而提出应该正视翻译中的庞德/林纾现象,对两人的翻译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梳理,探索两人翻译的秘诀。  相似文献   

20.
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商标翻译隶属于经贸翻译 ,同时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文章以具体商标为例 ,在总结商标翻译的方法 (即音译法、意译法、音意结合法 )的基础上 ,提出商标翻译应遵循动态对等、反映特征、通俗易懂、符合审美心理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