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都把翻译看做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否成功交际的关键主要在于是否能够将文化信息处理(翻译)得当。在林语堂生活的时代,中西方极少进行交流,以至于西方读者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并了解中国文化。因此,这就决定了林语堂在创作《京华烟云》时必然会以异化翻译为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目标语读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在林语堂的异化翻译策略中,又以"音译"和"直译"两种方法见长。本文即用"音译"和"直译"的异化翻译策略来分析《京华烟云》中婚丧文化的英译创作。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的生活经历是很独特的.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外度过的,他的大部分作品是用英文写的.小学、中学、大学,林语堂进的都是教会办的学校,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学校当三年英文教师,然后赴美、德留学.1923年回国,自信“对于我们自己的文明之欣赏和批评能有客观的、局外的观察态度(《林语堂自传》)”开始了他借助西方文化反观中国文化的“精神漫游”.1936年赴美写作.海外30年写作生涯,林语堂共完成散文著作36部,其中长篇小说与短篇文学传记十种,散文集9种,学术著作10种,英译中国文学7种.1966年回台湾定居到1976年去世,除完成《当代汉英词典》外,主要作品只有《无所不读文集》.纵观林语堂一生,著作等身.林语堂的《剪拂集》则是他杂文创作的第一个集子,共28篇杂文.多数是政论性的杂文.我们从其若干篇文章中,似乎可以了解到他  相似文献   

3.
很多中国学者都认为中国儒家文化对梭罗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作品体现出与儒家思想的深度契合。然而有西方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儒家思想对梭罗的影响非常有限。要厘清这一问题,就需要进入中英文的具体语境进行考察。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共有十处引用了《四书》,分析《四书》原文和英语引文的内涵和目的,就会发现梭罗毫无例外地抛弃了这些儒家语录原文所携带的儒家思想,而是将其改头换面,用来表达他所主张的个人主义。《瓦尔登湖》的英语引文和《四书》原文的涵义和目的经常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中国学者往往将梭罗的英语引文默认为《四书》原文,利用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脑补了很多《瓦尔登湖》中并不存在的思想,与只能凭借英语引文的西方学者相比,其结论必然大相径庭。一旦将《四书》引文置于《瓦尔登湖》的英文语境,就会发现梭罗对中国儒家语录的引用,并非为了表达对儒家文化的亲近或认同,而是为了利用中国《四书》古典、异国的情调来达到点缀、修辞和美文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梭罗在其著作《在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AWeekontheConcordandMerrimackRivers)中阐述了他对东西方哲学、东西方民族特性及不同民族神话联系的看法。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 ,他的思想抓住了文化比较的实质 ,体现了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的生态平衡 ,与当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沟通”理论有不谋而合之处 ,并对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当代文化语境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一生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文化,他以著书或译书的形式实现"对外讲中"的目的。本文以林语堂的英文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为例,分析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翻译策略,以期对今天的对外翻译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海外的英文小说存在自我与"他者"的纠结。林语堂试图在自我与"他者"之间构筑起一个乌托邦与异托邦二元世界,而他也正是在这个二元世界里,寻求着他的跨文化认同。文学文本中所建构的异托邦之所以能够形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之一:一是本土文化心理;二是异域空间;三是异域和本土文化场域中的文化认同危机。林语堂通过对中国与西方(美国)的个性化阐释,使得世界真正地了解了中国和西方。西方世界也正是通过他建构的异托邦世界,还原了"东方主义者"永远也没有表述清楚的中国。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使西方人了解到了一对中国夫妇恬淡而可爱的生活。此书的译成是早于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出现的实践性的跨文化交际成果,该成果源于译者独特的价值观和翻译观,且无论从其交际内容、交际层次还是交际作用上来分析,该译本都可谓是实践性跨文化交际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表现出的跨文化交际因素,指出林语堂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家在写作时自觉带上了文化转化意识.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结合西方读者的阅读视野塑造出了颇具特色的中国人形象,从而创造出了成功的跨文化著作。  相似文献   

9.
在跨文化语境下,文化传递的主体——译者的文化身份决定了文本的阐释、文化传递的方式和途径以及翻译策略。林语堂英译《中国传奇》体现了译者杂和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视角,一方面从中国本土文化的关注出发对中国文化进行关照,试图从西方话语权力的缝隙中寻找能被这个宏大话语纳入的本土文化主题。同时又以西方文化视角对其本土文化进行过滤,其作品带有浓厚的经过西方文化过滤的"东方色彩"。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学贯中西的奇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个风格独特的奇才,1975年其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在维也纳第40届国际笔会上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本人也被公认为“幽默大师”和“二十世纪最有智慧的人物”之一。林语堂在其长达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出版了中文著作17种,英文著作及译著达51种。林语堂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通,自谓“最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抨击者和兜售者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来探讨中…  相似文献   

11.
从探讨林语堂编撰的《开明英文读本》系列教材的特色入手,考察林语堂文化对比视角下的语言教学观、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教材观,以及跨文化意识贯穿始终的教育观。研究表明,语言、文学、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林语堂教学观、教材观和教育观的和谐统一是《开明英文读本》成功的根本,从中得出,“教文字更教文化”是林语堂外语教育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表达了其旅游美学思想。他在书中引用金圣叹《西厢记》中"论游"一段和屠隆的《冥寥子游》,试图在新的历史时空重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以令西方现代读者获得启示。这一诠释不仅达到作者的预期效果,而且使当今中国读者获益良多,为全球化时代向世界宣传本民族文化思想树立了一个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3.
以小品散文、长篇小说写作著称的林语堂同时也是一位成绩斐然的传记文学作家。特别是在海外期间,林语堂用英文创作《苏东坡传》、《武则天传》两大历史传记,引起了海外读者的强烈反响。本文结合林语堂各个时期在传记方面的所为,并以海外时期传记创作为主体评述内容,试对他的传记创作思想进行总体归纳与评价。认为林语堂在追求传记文体形式、笔调改革以及人格意识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取向。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把苏东坡流传后世的千百篇诗词、文章、书信及笔记等都直接翻译成英文成段地引用,体现了他深厚的中英文功底以及翻译上的造诣。《苏东坡传》这样一部以中国宋朝为背景的传记小说能顺利地被西方读者接受,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林语堂对归化策略的成功运用。本文对林语堂在该书中中国古诗词翻译的归化策略的运用从文体、词汇、句式以及意象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5.
在中西文化锋面上——试论林语堂散文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语堂一生著作甚丰,思想内容极其复杂,他自谓“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本文主要关注林语堂的散文创作。林语堂的思想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早期的《剪指集》激昂慷慨,有较强的现实性与战斗性。《大荒集》以后提倡幽默,抒写性灵,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被认为躲进了象牙之塔,逆历史潮流,对历史进步之敌对力量起帮闲作用。本文即对林语堂创作的整体复杂性与具体表现的阶段性进行分析。从他的家庭环境、自然环境、所受教育以及所处时代等方面究其原因,认为林语堂此人其文是中国传统精神与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晶。对林语堂的评价,我们无法超越他那特定的时代,但最终的评价应交给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一直自觉地向西方社会推介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正在洪波涌起的新文化,即使当他从事小说创作时,也难以忘怀传播文化的使命,这就使他的小说在向艺术高峰攀升的时候,也闪耀着中国文化的光芒,从而使文化推介和艺术创作具有了镜像互证的特征,即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形成的群体性民族精神气质与个体性文化人格,在林语堂小说中得以完美呈现;同时,因为林语堂的小说有着深湛内在的文化支撑,从而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共时性特质。对文学不朽意义的自觉追求,使林语堂的小说获得了某种永恒的意义,实现了其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17.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是系统的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他通过创作英文小说,塑造了丰富的中国形象,集中的向西方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其主要特点有三:侧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对以西方为中心看中国立场的解构;选精撷要的文化传播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是"脚踏中西文化"的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也是其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林语堂先生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传教士家庭,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后又受到了西方高等教育的洗礼。在此书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对中西文化做了广泛深入的比较,旨在借此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以使西方人能比较确切而客观地了解中国与中国人。  相似文献   

19.
生活的艺术     
于丹 《社区》2012,(26):52-53
上个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写过一本著名的书《生活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翻译过程中文化图式的构建正日益受到关注。林语堂在《桃花源记》英译过程中运用文化图式构建策略,采用多样性的翻译方法,合理建构历史语境的文化图式,激活现存文化图式,预测异质文化图式,以此进入英语世界文化视野,传递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