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徐丽平 《社科纵横》2012,(9):118-119
古栈道在战争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其所具有的内在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在历史的长河中,古栈道的兴衰往复让我们看到了果断自信的精神,机智多谋的魅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魄力,强有力的沟通能力,这些都展现出军人的内在精神,他们的毅力与智慧也正是现代军人应该具有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李雁蓉 《社科纵横》2005,20(4):137-138
《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优秀历史著作,保存着先秦时期的大量珍贵史料。其中所记载的当时水旱灾异的情况,使我们今天仍能窥见春秋时期气候变化之一般。  相似文献   

3.
人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是晚近的事情,但人学思想早在哲学诞生之日起就已经产生,作为对人的哲学之思伴随着人的生成过程。人的生成过程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发生着演变,对人的哲学之思的人学思想也必然发生演变,并在人学思想发展史上形成不同的历史形态。大体说来,人学思想的演变已形成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神本论人学思想;近代的人本论人学思想;现代的生成论人学思想。考察人学思想的历史形态演变,才能给马克思主义人学以生成论的定性和现代性的定位。马克思主义人学属于现代生成论的人学。  相似文献   

4.
《今日辽宁》2013,(1):56-57
盘锦园在总体平面构图上,以水体和主路勾勒出"米"字轮廓,代表着盘锦的特产——盘锦大米。以支路、木栈道、茅草屋、茅草亭、回廊勾勒出"河蟹"的轮廓,代表着盘锦的特产——盘锦河蟹。入口大门设计以及与之相连的景墙设计由芦苇元素构成,充分体现了盘锦保护生态、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5.
古代丝绸之路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影响巨大,相关史料甚多。本文尝试以中国为主并以更广的视角对古代丝绸之路进行再考察,廓清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学术概念及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理路径范围,对古代丝绸之路路线进行补充研究,并探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殊性、陆海丝路之源起、演变,以及在不同时期出现丝路时断时续或并存、交替的历史时空背景。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史学通过对历史研究的对象、特点、方法与目的的多重思考,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维特征,一是"究天人之际"的整体思维,旨在探讨天人关系,将天道与人事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体现出天人一体的特点;二是"通古今之变"的通变思维,旨在探讨古今关系,在贯通古今的过程中审视历史的盛衰之变;三是"成一家之言"的创新思维,力求史学认识要见解独到,史书编纂能发凡起例;四是"以史为鉴"的鉴戒思维,强调本着强烈的历史忧患意识,通过书写历史的兴亡成败,以为现实政治作出借鉴;五是"求真"与"求道"的二重思维,要求既要追求史实之真以反映历史本来面目,又要追求道义之真以维护社会与政治伦理,而史实之真必须服从于道义之真。对中国古代史学思维特征的具体阐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史学思想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7.
当人们提到对印度历史的解释中存在着教派主义偏见时,人们通常认为,撰写古代印度史的历史学家是没有这种偏见的;即使有这种偏见,那也与当前的讨论无关。然而,以教派主义的观点去解释和理解印度历史时,却并不限于中古时期的历史和现代的历史;基本上属于教派主义的观点也能歪曲对古代印度历史的解释和理解。对现代教派主义意识形态的仔细  相似文献   

8.
一、"史学危机"与政治化史学的终结 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主流是经史之学,其中以经为主、以史为辅,二者之问利用互补.其中经学为体,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构建其意识形态体系的根本所系;史学为用.在政治上它有鉴往知来的资治功能,在道德上它有褒善贬恶的劝惩功能.经史之问的这种体用关系,从文化体系的结构功能层面,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运作.  相似文献   

9.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的冲突与融合进一步发展.雄踞北方的辽朝和金朝.以及后来的元朝和清朝,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和相关制度的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要求,或"因俗而治",或易俗而"行汉法",在结合本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历史上或当时主流意识的国家观及其制度,分别建立起颇具特色的国家政权.这一时期的史学家和政治家们则从历史之势、历史之变与常相统一的思想出发,对其进行总结和阐述,为中国古代国家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江湄 《学习与探索》2007,(4):216-219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没有理论,相对于西方史学的解释性特征而言,中国古代史学只是以叙事见长。显然,这是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中国史学遗产所致。事实上,仅在历史理论方面,如天人关系、大一统思想、古今之变、历代兴亡之论、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英雄与时势关系等诸多方面,中国古代史学都有着丰富的理论遗产。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国史学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底蕴,而且可以使中国史学从不同的方面更多地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进程这一维度,阐释和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期望能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史学的自身品格有所启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李霞  李恭忠 《求是学刊》2002,29(2):118-120
文章从认知主体、认知对象、认知媒介和认知方法四个方面 ,论述了历史认知活动的客观性问题。文章认为 ,纯粹客观的历史认知只是一个神话 ,批判这一神话是为了剖取其合理内核。历史学的客观性其实处于一种弹性状态 ,有一个伸缩范围 ,决定其是伸是缩及伸缩维度的是史料、认知主体及其认知方法 ,其中认知主体又是最具主动性和导向性的因素。在这样的格局中 ,如果仍然坚持追求客观性这一主观意向 ,则人类的历史认知仍然能够达到某种维度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2.
论剥削范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剥削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现实行为。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剥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广义剥削的产生和存在却需要以权力为基础。政治权力的经济化,经济权力的自利化,是广义剥削具体表现,也是其存在的内在根源。狭义的和广义的剥削方式、手段及基本特征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区别。对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剥削形式,要采取历史的容忍态度,对无任何进步意义的剥削行为,要采取历史的淘汰态度。  相似文献   

13.
李荣山 《社会》2017,37(1):33-60
发端于18世纪的德国历史主义思想脉络中,包含着一种从历史个体到历史个体的普遍历史解释模式。这种独特的社会变迁思想是在同启蒙思想的对话中确立起来的。起先包裹在天意历史论的目的论外衣中,后来历史主义的发展逐步脱去了这层外衣,在解释社会学传统中演变成了一种经验科学意义上的独特社会变迁思想。随着社会理论对韦伯的去历史化,蕴含在解释社会学中的这种社会变迁思想逐渐被淹没了。有鉴于此,本文将在赫尔德以来的历史主义脉络节点中梳理这种社会变迁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张居三 《求是学刊》2007,34(3):107-111
在中国文学史上,《国语》一向不被人重视。其实不论是从史学角度,还是从文学角度,《国语》都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通过对《国语》编撰意图的分析,认为其文学史料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紧紧围绕礼治、民本、忠恕、正名等思想选择的。此外,《国语》一书结构的安排,也不只是遵循周王室与各诸侯国关系远近、先华夏后蛮夷的原则,而是另有深意,即反映礼乐崩坏的前因后果。《国语》一书因此成为有机的整体,文学和史学价值也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南炳文 《求是学刊》2004,31(6):128-133
年谱是研究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的重要资料,在史学界很受重视。而明人年谱因其篇幅大、数量多、真实性强而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目前学术界尚缺乏对明人年谱的系统性研究和利用。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利用明人年谱查找资料的方法,以及在利用明人年谱时应该注意的几项原则。  相似文献   

16.
何锋  唐玉蛟 《学术交流》2004,18(9):19-2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成果,世纪之交我们党又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这一理论发展轨迹既展示着真理及其发展的辩证本性,也展示着实践发展对理论发展的决定作用。我们有必要从分析真理的本性及其辩证发展的规律入手,揭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产生不同理论成果的客观性、历史必然性,以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学习和认真贯彻。  相似文献   

17.
刘爽 《学习与探索》2006,(3):151-155
对于历史过程的分期,主要是寻找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重要的转折点,从而揭示历史过程的本质,形成对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认识,并强调历史叙述的逻辑性.对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历史活动分期的划分,也应着眼于历史过程的大趋势和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可将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历史活动过程分为两个时期1896年前后是俄籍犹太人来到哈尔滨的起始时间,至1931年为犹太人在哈尔滨活动的发展时期;而1931年至1966年应为犹太人在哈尔滨活动的衰落时期.通过几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所断限的前后35年,揭示了犹太人在哈尔滨历史文化活动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8.
以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为例,主张保护复兴历史名城,应遵循其固有文化的本质特征、繁衍脉络,立足于文化的物质载体、空间环境进行有机化康复更新,以此创建文化品牌,保养自身活力,打造高格调、高档次的国际化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In recent years some erroneous tendencies have appeared in historical scholarship in the Chinese People's Republic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neral mistaken political course of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nstituting a departure from the agreed lin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As a consequence, it becomes necessary to make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situation in historical scholarship in the CPR, to evaluate objectively the results of its development, and to demonstrate its principal erroneous trends.  相似文献   

20.
Changes in work and social protection: France, Germany and Europ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adopts a dual approach to the examination of unemployment insurance reforms in France and Germany. On one hand it looks back at the historical link between waged work and social protection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both systems; on the other hand it considers the impact of the European Employment Strategy on national reforms. The historical retrospective reveals the eminently political nature of social protection and its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a vision of society based on a nation of wage‐earners. That vision is now being called into question but the kind of alternative political project needed to breathe life into the idea of Social Europe has yet to emer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