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金融发展在中心城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心城市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意义作为区域经济中心 ,中心城市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心城市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功能作用的大小。在中心城市的诸多功能中 ,集聚和扩散是其作为区域经济中心不可或缺的核心功能。一方面 ,中心城市可以利用优势的环境和条件吸引众多的企业和机构以及社会经济各部门在其相对狭小的空间中聚集 ,引发人口聚集、同业聚集、系统聚集等效益 ,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中的集聚功能。另一方面 ,中心城市还能以其自身优势的提高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具有扩散的功…  相似文献   

2.
城市区域承载力城市是一个以获取集聚经济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技术即集约社会生产力的空间地域系统。而城市与其周围腹地区域又是一个相百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城市与区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性地域巨系统,它由城市、区域以及城市——区域联系三个子系统有机构成。在这一巨系统中,一方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区域的多中心化趋势和一体化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银兴  吴俊 《学术月刊》2012,(5):94-100
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扩大后,产业可以顺畅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分流和空间重组,但区域空间结构逐渐呈现出多中心化趋势。主要是因为:(1)上海以外的外围地区对毗邻中心城市的技术依赖性逐渐增强,而对区域首位中心城市的技术依赖性开始下降;(2)由于服务业依据其交易成本定位于不同层级的中心城市,外围地区对毗邻中心城市的服务依赖性明显增强。在多中心背景下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有新的思路,这就是在上海提升为全球城市的前提下,加强不同层级城市之间的服务业的有效衔接。"长三角"一体化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内与连接服务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机制建设,尤其是上海与各个功能多中心城市的便捷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上海对整个"长三角"经济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强有力的辐射服务作用强化自身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4.
<正>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基础。其向心力能够通过支柱产业和带头行业的发展,吸引、组织和协调周围地区生产力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集聚经济和规模效益;而它的离心力作用又可通过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向周围地区的扩散,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城市即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就依托中心城市、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经济快速发展,被称为"小上海",其成功得益于与上海经济的互动联系.具体考察锡沪城市之间物资、资金、人口以及信息等经济要素的流通,运用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增长中心"理论分析锡沪间经济互动关系的特征,得出结论:无锡是由于上海"增长极"的创新功能作用而成长起来的新"增长极".两个城市之间经济要素流动越复杂,双方间经济互动关系愈密切.双方相互依赖,各自在对方的扶助下获得了协调发展的契机,从而奠定了不同等级区域中心的地位.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个体城市的转型,更是区域城市体系结构的变革,同时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区域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基于城市间企业投资数据分析京津冀城市网络特征及成因,可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的城际联系开放性强,城市群城市网络中心—极化效应突出,这与其中心城市北京的经济特性有关。北京的经济结构是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造成其对外经济联系更多是高等级、跨区域和超越地理临近的,较难形成对腹地城市的经济辐射。且随着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腹地城市制造业发展趋缓,也不利于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从而造成区域的非均衡发展。因此,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的经济功能,尤其要考虑北京的首都功能定位,明确三地分工关系,强化北京对津冀的辐射带动,加强城市群内城市间的功能联系,形成更为均衡的城市群城市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7.
粤港澳大湾区加速整合与协同发展,各城市之间如何打破机制体制障碍,形成更加紧密的空间经济联系与经济合作关系,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本文从区域空间关联的角度,运用城市流模型和欧式距离法分别从产业协作和要素流动维度分析湾区的空间经济联系,以分析湾区经济发展的平衡、协同与联系。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产业协作性不高,空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且各城市间的城市流强度差距悬殊,城市发展较不平衡。此外,湾区要素流动及匹配效率不高,整体上呈较强的竞争型区域空间关系,城市间发展协同性不强。基于此,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平衡、协同发展,使其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合理、经济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本文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可探索“飞地经济”合作模式,积极促进互补型城市间的高效合作,并发挥其示范作用,以及通过有效的政府间协调机制推动地区间构建互补合作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刘宁静  朱科勇  卢勋 《南方论刊》2011,(6):6+5-I0002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一种经济形态。发展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发展带来多种经济效应,加快城市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都市圈是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重组形成的城市圈层式结构。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圈形成之路,其空间结构重组是顶层设计的核心,也从整体决定着空间结构效应。本文以京津冀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利用引力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讨京津冀都市圈的空间重构,分析空间重构对区域经济、人口的集聚与扩散效应。研究发现:(1)京津冀都市圈的空间组织重构,已初步形成"三足拱卫"的雏形;(2)中央政务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天津和雄安新区形成的"一核三足"城市架构,将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载体和结构优化路径;(3)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设置和雄安新区的设立,加强了北京、天津、石家庄等中心城市与周边的联系,扩大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促进了城市功能定位与城市间联系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10.
全球城市区域:全球城市发展的地域空间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世界—全球城市理论构建的现代国际大都市模型是以单一中心城市的地域空间为基础的,它并不能充分解释全球化条件下那种基于超地域广泛联系的产业竞争与发展的现象。经验分析表明,全球化的影响波及广泛的城市地区,而不仅仅是城市本身。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全球城市区域,是当代全球经济的基本空间单位,并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地域空间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地区差距、因果累积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京津冀地区差距持续存在并在不断扩大,地区差距主要来自于政府行为推动的因果累积效应。极化和扩散是解析该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概念,极化强于扩散是该区域的典型特点。尽管极化在城市发展一定阶段有其必然性,但扩散优于极化。该区域资本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较小,GDP和资本具有自我累积效应,城市规模不具有自我累积效应。数据分析表明,文化和劳动投入等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性贡献,而城市化和技术进步等要素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性作用。整合和协调区域资源,发挥大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适当缩小区域经济差距,避免区域内部的极化和贫化,是“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曹文超  韩磊 《西部论坛》2022,32(1):16-33
经济主体和经济活动在不同地理空间的集聚产生众多城市,城市之间的分工和经济联系形成城市网络.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可能带来集聚经济或集聚不经济,且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影响城市生产效率的机制不同,因而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并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城市可以"借用"网络内其他城市经济集聚的外部性...  相似文献   

13.
经济中心城市,不仅自身经济发达,聚集能力高,而且扩散能力强,城市的外部联系密切,有着与之联系的中小城市、城镇、农村三个层次组成的自然形成的经济网络。中心城市是这个经济区域的商品流通中心,商品吞吐、集散中枢,贸易的功能越  相似文献   

14.
一般而言,城市圈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周边多层次城市为基础的区域城市集合体,或者说是一种城市经济网络;而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广大乡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网络,前者对后者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引领作用不言而喻.本文要重点论述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与城市圈崛起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探讨县级市扩张中的"建制式"虚假城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6,(3):75-80
本文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局部自相关LISA分布图,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同时采用网络分析法,建立两两区域VAR模型,构建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剖析京津冀各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研究发现,京津冀人均GDP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但集聚效应整体偏弱,各城市间的分工特点不够明显;京津冀每个城市在空间上是普遍联系的,但各城市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总体偏低,经济协作与产业分工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进一步密切京津冀各城市间的内在经济联系,应提升产业分工层次和水平,巩固提升"京津唐"发展轴,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对非首都功能的承接能力,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16.
试论近代华北的区域城市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投影。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不同类型、不同层序城市的地理分布,不但构成了该区域的城市系统,也是该区域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这里述及的区域含两种概念:一是行政管理区划;一是经济活动范围,即“以某个大都市为中心的最大限度的批发、信贷业务网络”。据此,近代华北的区域范围大致应包括直隶[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四省。关于后一种概念,可参看施坚雅《城市与地方系统的层次》,载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第9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相似文献   

17.
浅论21世纪初中国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发展取向与定位 ,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大背景下寻求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与制高点从现代城市学角度分析 ,作为中心城市其功能是综合的 ,是为一定区域进行生产提供各种服务的 ,为众多城市提供交易集散地。进一步讲 ,中心城市将起一定区域资金、信息、技术和人员等集聚和扩散的载体作用 ,同时在城市体系中起协调组织的市场及行政作用。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增强、优势产业的保持与创新是区域中心城市的最重要的支撑因素。在未来发展中能否保持和提高中心城市地位 ,一方面取决于城市自身的发展水平 ,即关键在于提高经济实力 ,改善投…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区域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本文通过对东部沿海地区三大 区域11个城市的分析研究认为,构建区域金融控股体系有利于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9.
论特色经济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阎恒 《中州学刊》2001,(5):25-29
特色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优质部分,是以特色要素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在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上带有新特点,能使资源、科技和市场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吸引,使优势要素得到放大和扩大,并进而体现区域特色的经济.在以市场作为基础性资源配置方式和机制的社会里,从效益最大化原则来看,区域经济的成长最终依赖于区域特色,具有效率较丰的区域资源配置应是一种区域特色经济的扩张与互补.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依托区域的优势条件,实现区域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开发特色产品,培育特色产业,并形成带有区域特点的特色经济,从而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关于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竹青 《理论界》2000,(3):56-57
中心城市是企业和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地 ,是经济横向联系的枢纽点 ,是经济纵向管理、宏观间接调控的第一线。从中心城市抓起 ,把握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 ,是实现三年搞好国有企业的突破口 ,能够获得投资小、见效快的经济效果 ,带动经济联系区域和中小城市的发展。一、功能扩展战略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有的作用和能力 ,具体说 ,就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所应有的作用和能力。制定中心城市功能拓展战略必须着眼于四个层次。一是从全球的高度确定城市功能。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现代文明的象征 ,每个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