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诗学与文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诗学研究来建构融通性较强的文学理论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选择:比较诗学的开阔视野能够实现当代文论状态的融合,透视不同诗学思想的学理可以变革当代文论的范式,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理论建构而存在的姿态成为构筑当代文论大厦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2.
在上古时期,西方诗学力求对各种文艺思想进行综合与比较。在中古时期,奥古斯丁产生了启迪后世诗学诸流派的思想。但丁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多义性问题。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诗学的系统发生了变化,综合研究成为比较诗学的总趋势。杰弗里的比较诗学思想,涉及比较的类型、考据、材料与可比性诸方面。在近代时期,施莱尔马赫提出了系统的比较理论,它包括比较与占卜这两个相互参照的基本点。谢雷尔构想了作为一个学科的比较诗学。在现当代时期,西方比较诗学流派众多,其中后现代诗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西方诗学的发展表明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和跨学科是比较诗学的基本特征和永不枯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比较诗学的“比较”不仅仅是一种存同辨异的方法应用,而更多地凝结成一个整体的、理念的概念,它不仅仅代表一种比较的思维,更内化成一种人类的普遍心理倾向.一种高智慧的理论集成。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 ,诗学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 ,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诗学则是指诗歌创作的技巧。诗学概念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含义 ,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了重要性和必然性 ,并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引起了中西方学者的关注。 2 0世纪以来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者借鉴西方文学理论 ,对中西比较诗学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相当多有价值的理论 ,促进了中国比较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比较”曾是比较诗学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由于一度过于局限于“比较”的文字内涵,“比较”之于比较诗学的方法论意义曾经备受质疑。随着比较诗学边界的不断扩张,一些学者纷纷提出“跨越”比较诗学的“比较”边界。本文认为,否定“比较”之于比较诗学的方法论意义,对于比较诗学的学科发展是不利的。本文所从事的对于“比较”的历史语义学的追溯是要表明,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比较”都将是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基石。  相似文献   

6.
曹顺庆先生一直致力于比较诗学建设,成为公认的比较诗学大家.其比较诗学研究也经历了从古代文论到比较诗学、再到跨文化总体诗学的发展历程,不但对于中国当代比较诗学有开拓之功,其丰富的比较诗学学术思想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学术印痕,带给我们许多值得重视的启示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海登·怀特对历史文本进行文学式解读,其历史研究是一种基于历史文本的文学批评实践。海登·怀特关于故事解释的模式是诸如原型批评、社会学和意识形态、新批评等多种文学批评理论的移植;话语转移理论则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因而,尽管都被称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对历史进行文学、文化批评的历史诗学,而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进行文化研究的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1947年印度独立后,梵语诗学研究、译介越来越受到印度学者的重视,成果也越来越丰富.这样就催生了印度比较诗学,促使印度学者利用梵语诗学批评西方文学,进行梵西诗学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印度学者在梵西诗学比较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并不断奉献出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现有的中外比较诗学研究虽然成就突出,但也存在着片面求同与简单类比两方面的问题。若中国比较诗学要探索出新的发展格局,则需要从存在问题之处切入思考:一方面应该将差异比较介入到比较诗学的研究中,另一方面则应该充分开展影响研究的比较诗学。其中,作为中国比较诗学开创新格局之关键环节的影响研究,其具体开展的途径有二:一是对世界诗学体系网中的中国元素进行挖掘,二是关注理论的旅行与变异问题。唯有对这些方面有所思考与实践,才能使中国比较诗学具备后续创新的动力,才能为世界比较诗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中国经验,进而在世界诗学体系的建构中彰显中国诗学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人的语言观念中,明晰性一直被视为对语言的本质规定。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本世纪的英美理想语言学派,始终遵循的是对语言的明晰性的科学主义诉求,体现了西方人对科学理性孜孜以求的西叙福斯情结。与之相对应的是,汉语言十分强调语言及其言说方式的暗示性特征,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轮扁意象充分体现了汉民族语言的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新闻自由",起于17世纪弥尔顿提出的"出版自由",经历了商业上的独立、职业化的追求、传播媒介的变化等历史语境的变迁,以及从"作为日常言论自由场地的市民传播圈"到"以企业的理论或以资本的理论为基轴的传播圈"的转变。其中一脉相承的是对于政治权力滥用的警惕以及监察政府的"看门狗"的政治内涵的建构。新闻自由的现实空间也主要是在媒介权力(大众传媒)与政治权力(政府)之间的对立关系中建构起来的。现代新闻自由理念及其现实的自由空间的建构对于现代民主社会弥足珍贵,但代价不菲。  相似文献   

12.
杜文晓 《南都学坛》2014,34(6):48-53
因为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中国古代诗学很早就出现在越南。古代时期,中国古代诗学深入越南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中,给越南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从19世纪末,越南文化第一次碰撞西方文化到越南国家统一之前,出于现代化文学的需要、战争环境及其他原因,中国古代诗学在越南几乎被忽略。国家统一(1975年),尤其是改革开放(1986年)之后,中国古代诗学又受到越南文学研究者们的关注。越南文学研究注重研究中国古代诗学,也是想通过中国古代诗学更加了解越南古代文学创作、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体系是新世纪古代诗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古代诗学具有“潜体系”特征,将古代诗学的“潜体系”建构出来,成为“显体系”,应坚持“全面性”、“原貌性”、“现代性”等原则。建构古代诗学理论体系,是促使古代诗学转向现代和走向世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来中西遭遇的历史,决定了海外华人的生存经验具有天然的流散性和跨文化特性。因此在多元文化时代,积极地倡导华文文学研究的诗学理论建构,寻求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重新确立学科目标、学术话语和学术规则,建构一种能动适应于多元文化时代华文文学研究需要的灵活而丰富的、带有开放性和交融性的学科理念和学术范式,显得相当迫切。有鉴于此,驱使我们有必要站在更为宏阔的视野中,探寻海外华文文学的关键性问题、整合东西与内外资源及寻求解决问题的理想途径,并把海外华文文学纳入到世界移民潮和移民史视野中,即抓住作为问题的历史图景,逾越中西与文明进程,展开一番新的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主义衰退,文明重心逐渐东移。以跨文化研究为本质特征的比较诗学在20世纪中期以后的兴起和发展,是西方学界的"东方转向"的产物,这意味着文学研究的某种重大转折或某种新的学术范式的确立。东方仅仅是包含了中国而不能等同于中国,在当今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作为东方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国内的比较诗学研究基本围绕中西诗学,带有较为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我们还需要向非西方和后发展国家等多方面地拓展我们的比较诗学研究。在跨文化比较诗学研究中自觉推动中国诗学,主动积极融入世界主义诗学话语建构的历史进程,赋予其新的内容与形式,这对于未来中国诗学的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00年来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微观比较与宏观比较相结合”以及“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等特征;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段;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的互补与交流方面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17.
厄尔·迈纳率先开展了比较诗学的研究 ,他的《比较诗学》是世界“比较诗学”研究的第一个成果。他从文类展开比较 ,进而提出“原创性诗学” ,以此来观照世界各大文明形态的诗学 ,找出各自的洞见及盲点 ,从而揭示出了跨文化研究的必要性。但他又努力驱除由此引发的相对主义 ,力求建构具有世界性的诗学话语  相似文献   

18.
海外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研究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学思想的研究经验。前者建构的历史经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主体地位。后者建构的历史经验,其有益的经验是,西方文论有助于发现或深化中国诗学传统中受到忽略的或不受重视的维度;其值得警惕的问题是,研究中存在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中国传统诗学有成为西方文论脚注的危险。总结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有利于建构更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神韵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2018年的中国新诗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为解决当前诗学研究中"批评"与"研究"的分治局面提供了参照,研究者们通过加入自觉的"历史意识",不同程度地建构出了诗学研究的"中性姿势",这体现在新诗史的书写与既定结论的反驳、新诗接受的研究、新诗研究概念的"历史性"建构以及诗人个案的"历史化"观察等层面。但"中性姿势"的建构本身仍存在着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历史意识"在此并非作为权威性的话语空间,其本身乃是一种能动性的思维方式,倘若一味地对其进行本质化的理解,那么诗学研究的"中性姿势"亦有可能沦为权力话语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建构的是跨文化的比较诗学理论体系.迈纳把重点放在原创诗学的阐发以及文类中介的建立上,在东西方文学文本的比较中自然升华了文学本质、特性以及功能的思考,因而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入思方式.迈纳秉承着跨文化的视野,历史动态的诗学观念以及开放的襟怀,自由地畅游东西方的文学艺术领地,尽管如迈纳自己所说,这样做仅仅是一种尝试,但是已经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世界诗学的瑰丽景色,开阔了我们的思维与视野,给人以前所未有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