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武小新 《江淮论坛》2005,(6):121-124
<水浒>是一部男性英雄的赞歌,其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少而单薄,但很有研究的价值,在她们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强大的男权话语模式.施耐庵和金圣叹在创作和评点<水浒>女性形象时都习惯于贬损和歧视女性,并以女性为牺牲品来完善男性形象的塑造,本文探究了<水浒>的女性模式并用当代形象学的理论分析了其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2.
阎伟 《学术论坛》2006,3(9):147-151
文章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出发,重新审视巴赫金关于陀氏小说人物的"未完成性"理论.通过对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关于"未完成性"三大理论基础--作者统一意识的消退、主人公的思想的自我发展、主人公与作者思想的平等对话的分析,再结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人物形象类型化的特点,认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性格已经定型即完成了.巴赫金的"未完成性"理论并不能说明陀氏小说人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曲考>是一种古代戏曲目录,在历史上多有记载.刘致中却发表文章说,人们所讲的<曲考>,是<剧说>的初稿本.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证了刘说之误,认为历史上人们对<曲考>的记载是真实可信,不容否定的.<曲考>不是<剧说>.  相似文献   

4.
<春秋>为孔子晚年依据鲁史所选择、整理的教科书,左丘明以"鲁太史"和"鲁君子"的身份为<春秋>补充了大量史料,编成<左传>,<左传>因此而与<公羊>、<谷梁>二传明显不同.后世儒家学者以经学今古文标准匡范<春秋>及<左传>,其实孔子在<春秋>中寄寓的"微言大义"渊源有自,承袭着古代"记事"、"实录"以外的另一史学传统,同时古代"记言"、"微言"的史学传统也因孔子整理<春秋>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聊斋志异>中男性追求女性的四种心理(渴望激情、求媚、渴求知己、喜好贤德),揭示出他们对花妖狐媚的痴迷与向往的原因.本文认为,这是一种正常心理在不正常的礼教压抑下的显现.  相似文献   

6.
张高兰 《阴山学刊》2002,15(2):71-72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7.
陈朝霞 《人文杂志》2004,(3):131-134
本文立足于东、西方文化的特质差异将<西厢记>的女主人公崔莺莺与<红与黑>的女主人公德·雷纳尔夫人的艺术形象进行观照对比,说明了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对爱情追求的不同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文化的"罪感"对西方文明自觉的、深入人心的影响与东方"礼"文化的表层深入性、强迫性对人的禁锢以及瓦解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文章指出,面对张爱玲的作品,王安忆有一种无可置疑的"影响的焦虑"与张爱玲的<传奇>相比,<长恨歌>有着宏大的艺术建构,但在思想与形象的结合上,却有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张义宾 《阴山学刊》2004,17(1):9-15
<乐记>受到了<荀子>和<周易大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荀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由具体之物构成的既定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人心与外物的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美学思想则以非现成性的、生成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天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我们对源于<荀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不曾涉及的、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
陈坪 《晋阳学刊》2001,(3):63-66
<抉择>的认识价值更多地表现在对体制性的反腐力量本身存在的巨大隐患的揭示和反思方面,也因此使这部政论性文学作品自身预设的道德框架得以解构.虽然<抉择>展示的故事最终化为了小说主人公的一种个人抉择,却无法掩盖作品对超越个体抉择的理性呼唤.  相似文献   

11.
《诗经·氓》叙事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朝晖 《晋阳学刊》2005,(3):122-123
《诗经·氓》开创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叙事结构模式,并在诗中交替地使用了两种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视角和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的视角。当我们关注其独特的叙事时序时,会领略到诗中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2.
Recent research has approached contraceptive use, or “fertility work”, as another household task that is primarily managed by women. Building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f relative resource theory and gender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tners' power (measured as their relative education, division of housework and decision-making) and the choice of male versus female, or no contraception. Data from the Generations and Gender Survey for four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Austria, Belgium, France and Germany; 2005–2010) are used to examine the hypotheses with multinomial logistic diagonal reference mod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n's and woman's educational level are equally important predictors for a couple's contraceptive method choice. Furthermore,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households in which the man performs more housework or the woman has more say in decisions are more likely to rely on male methods or female sterilization, rather than on the more commonly used female reversible methods.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所用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理论实质的分析,批评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为实现政治目的对翻译的利用。女性主义者认为翻译和女性的境遇一致,而将翻译和女性主义联系起来,采用增补、劫持以及添加前言和脚注的翻译策略以及发明女性语言文字的方式反抗男性话语,妄图彰显和提高女性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消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颠覆了忠实对等。其对语言的文字改革,也将使语言陷入混乱。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为实现政治目的而越位的翻译表征。  相似文献   

14.
在莎士比亚伦理思想研究中,有人认为莎翁是男权主义者或厌女主义者,大多数学者则认为其伦理思想指向个性解放,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从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对希罗性别伦理身份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莎士比亚的伦理取向并非指向解放,而是回归传统,是对传统婚恋伦理观念的维护。要求女性回归传统是莎翁对文艺复兴时期情欲泛滥现象的理性反思,不能简单地把莎士比亚看作男权主义者或厌女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
传统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制度下,家庭是女性日常生活的核心。但是,最近几十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农村女性大量流向城市寻求工作机会的现象。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更多从户籍制度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个体理性选择等方面去解释原因。在这个解释路径中,相对缺失社会性别视角。社会性别理论——从社区、家庭和个体三个层面具体探问:社会性别机制如何制约和影响女性农民工流动,反之,女性农民工的流动对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又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另外一个解释女性农民流动原因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For decades, Western societies have experienced educational expansion accompanied by an upgrading of skills. The literature provides competing hypotheses on the consequences for educational wage returns — among them are the positional value theory, routine-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social closure theory. We test thes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ly on young, male full-time workers in West Germany between 1976 and 2010 in two ideal-type occupational segments using 2.34 million administrative earnings records (Sample of Integrated Labor Market Biographies, SIAB). Our findings show no credential inflation across all levels of education. Instead, the picture in both segments — negative effects of educational expansion on the returns to medium- but not high-level skills — confirms the predictions of routine-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Wage premiums for medium-skilled workers differ between segments: the premiums worsen over time in the general segment whereas social-closure mechanisms seem to weaken this negative trend for vocational graduates in the specific segment.  相似文献   

17.
庄孔韶  冯跃 《社会科学》2006,(1):106-114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独生子女教育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话题,人类学有其独特的考察视角。影片《我妻我女》通过捕捉一对母女生活中的交往过程,展示了独生子女家庭在应对急剧变化的外在世界时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这一作品展示了教育人类学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独特维度。  相似文献   

18.
试论观照腐败的视角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观照腐败的视角是制定治理腐败方略的前提与基础。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腐败”的定义进行归纳与分析,探讨腐败滋生的原因,从而科学地理解与把握道德论、现代化论、权力关系论、社会文化论、体制.制度论、政治经济学等各种观照腐败的不同视角,并对这些观照视角进行类型化的分析,可以探究出腐败的本质属性及其滋生蔓延的规律,为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腐败方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江山 《兰州学刊》2009,(3):138-142
动态贫困研究是分析个人或家庭在贫困位置上的流动状况及地位转变的原因。文章以欧美国家的福利政策为背景,阐述百年来动态贫困研究的发展历史,并探讨各个时期动态贫困理论的内涵、局限以及相互关系。文章希望通过对不同时期动态贫困理论的梳理,可为未来中国社会福利政策制定与动态贫困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工具创新和研究范式创新,它们深刻地影响着金融制度设计的方向,并且成为推动金融制度迈向更高目标的核心力量。现代金融制度设计在新古典金融理论基础上,吸纳新制度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最新成果,呈现功能与结构融合的新趋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其完整的逻辑链条是:金融创新→金融制度设计者之间的博弈→改革政策→金融制度结构变迁→金融制度功能完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金融更高层次创新。这一逻辑链条对中国的金融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它提示我们,一要树立强化金融机构功能的发展观,二要营造金融资源合理定价的市场机制,三要构筑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以推进技术创新,四要建立金融创新的正向激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