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岑博 《探求》2011,(3):118-120
近代的人权思想萌芽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君主论》的面世为标志。法国大革命诞生的法国人权宣言,保证了人类完成第一部保障人权的宪法产生。人权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国际人权公约,就是对各国的一种约束,中国将“人权”入宪,也是为了使我国人民同样享有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2.
从罪犯权利到受刑人人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主持人语:“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纲领性的人权原则入宪,标志着我国人权的制度化保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一个国家的人权保障体系而言,衡量其健康程度的最直观标准是其对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对受刑人人权的保障样态。对受刑人人权的保障可以检测出一国人权保障的水准,还可以检测出一国的人道文明程度。在我国立法中,“受刑人”的概念等同于“罪犯”的概念。实际上,“受刑人”这一概念是一个感情色彩极低的词,他指的仅是处于一国刑罚处分当中的人;而“罪犯”这一概念则是一个感情色彩极强的概念,其中含有的贬损之意是不言而喻的,且是和有罪推定的刑罚观紧密关联的。当“受刑人”这一最易被大众、被主流社会所遗忘的群体进入我们关注的视野时,尤其是当我们将罪犯权利的保护提升到受刑人人权保护的层面予以关注时,我们对和谐社会建设就有了更为深切的体认,对我们自己的人权保护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因为按照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原理,保护罪犯的人权,其宗旨还是保护所有人的人权。在此,山东大学法学院、南京大学法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几位青  相似文献   

3.
<正> 1945年联合同的建立揭开了世界人权发展史新的一页.这是因为二次大战中法西斯势力肆意践踏人权和凌辱弱小民族的滔天罪行震惊了国际社会.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共识:践踏人权的行为是对整个人类的侵害;国际社会有责任确立人权的普遍原则,建立人权的国际保障机制.联合国自建立起逐渐确立起一系列有关人权的原则和一整套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美国“人权攻势”的回击曾忠恕在当代国际舞台上,“人权”成了美国对外政策中的一大“法宝”。美国老是摆出一副世界人权警察的面孔,到处指手划脚,随意指责别的国家“无视人权”、“侵犯人权”。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的攻击由来已久,但中国政府和人民从来就...  相似文献   

5.
中美关系中的人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英 《学术交流》2002,(4):24-26
人权问题是90年代以来困扰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直到70年代中期,人权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并没有占据突出的位置。卡特政府为了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明确地将人权问题作为对外政策的核心内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美国把“人权外交”的矛头转向中国,实质是以人权为武器,维护美国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6.
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胜利后,人权的保障逐渐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随着《世界人权宣言》等一系列国际人权公约的制定和实施、新自由主义的盛行以及全球化的冲击,人权的国际保护成为可能.由于人性的弱点、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霸权主义和集权主义的长期存在,我们在承认人权普遍性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人权的特殊性.在自然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的三者关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权得以实现的一条法律路径,即自然权利通过法律的保障转化为人实际享有的权利.当然,权利的实现还有其他的路径,如道德、政策和宗教等,但法律的保障无疑是社会生活中人权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路径.只有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全球公共交往参与者的协商、交涉,通过寻求“世界法”和国内法的相互承认,才能使人权的国际保护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7.
谈人权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揭示人权的实质,总结旧中国争取人权斗争的历史经验,阐明人权问题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中的作用,在当前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一、人权的实际内容就是公民权马克思在分析十八世纪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人权口号和人权宣言时,把人权分为公民权和自然权两部分。马克思说:“这种人权一部分是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8.
中美关系中的人权问题夏旭东,于晓蔚中美之间的人权问题,虽然早在1983年就发生过胡娜事件①,甚至在1989年的政治风波中也有方励之到美国大使馆避难的事情。但是,在冷战时期,美国“人权外交”的主要攻击目标是针对苏联。在1989年“6·4”事件后,才把人...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西方国家以“天赋人权说”为基础,提出了“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等理论,并计划以此作为下个世纪国际秩序的核心思想,为西方的干涉和霸权服务。从理论上搞清国权与人权的关系,成为我国学术界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国赋的;只有国家或社会共同体的立法和司法制度才是人权的惟一来源和保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权也具有了某些国际性的方面。人权的国际性方面诸问题的解决,仍应以国家主权为前提和基础,并不能构成对国赋人权的否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人权的国际性方面推行基于人权理由的新干涉主义,成为冷战后国家主权面临的最大挑战,发展中国家应当有所警惕并提出相应对策。当前,尤其应注意西方国家利用霸权地位向世界灌输其人权理论和人权标准的趋势。我们必须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权理论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人权概念的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观念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对人权概念的外延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西方国家对人权概念外延的理解,主要强调第一代人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发展中国家则主张第一代人权和第二代人权———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中国从19世纪后半叶起引入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权概念,至今对于究竟哪些内容属于人权概念的外延范畴,仍无比较一致的意见。笔者认为,人权概念的外延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开放系统,应当在最广泛的意义和最大包容度上考虑这个概念所涉及的范围,既要防止将人权概念的外延泛化和庸俗化,又要保证它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科学性;既要正确对待人权概念外延过去的“扩张史”,又要正视它在未来的发展扩充  相似文献   

11.
由黑龙江大学哲学系高崖副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与人权问题》(以下简称《问题》)一书,于1993年7月出版。该书是“社会主义在当代”丛书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规划课题”之一。《问题》一书分总论、主体5章17节,12万言。5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人权概述;第二章,人权理论产生及发展过程;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第四章,国内外人权问题研究述评;第五章,社会主义与人权问题。纵观全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观点鲜明,论理性强。首先,《问题》一书是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2.
罗隆基是一个典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以"人权论战"闻名于世,前期是以论政为主,后期以从政为主.他以功用作为视角,认为人权乃是做人的必要条件,以此为基点构建其人权理论体系.罗隆基人权理论受英美人权思想影响,但又带有中国特色.在现代中国现实语境下,其人权理论所阐释的理想主义面临着两面性困境,没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人权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什么是人权外交,美国人权外交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是什么? 美国总统卡特在执政期间 (1977~1981),除继承了实力政策外,还突出了外交的"道德"内涵,把人权问题纳入国际关系中.此举,在国际上引起不少冲突,在国内也有很大争论.因此,有人把卡特时期的外交称为美国人权外交.从那时起,美国的人权外交就相传下来. 美国人权外交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它历史渊源和现实政治的需要. (一) 外交传统的影响美国建国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与欧洲封建、殖民帝国相抗衡的.在外交活动中,它经常标榜美国的自由与民主和所谓的外交道德. 美国外交有虚、实两个方面.实的,即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迅猛,“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人权从政治性宣告向司法实现的进一步转型。从人权司法化问题的明确提出到现在,中国人权事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人权观念认可阶段、人权立法保障促动阶段和人权司法保障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中国的法治国情从所依之“法”到所治之“国”均发生了诸多变化,促动着对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法治国情所依之“法”的变化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正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转变;正从“政治思维”向“法治思维”的思维方式转换。法治国情所治之“国”变化显现为:“中国梦”将深刻促动中国的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际化对依法治国有更高要求;主要社会矛盾转变对依法治国提出新要求。当前,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完善必须立足现有的法治国情,其现状也是现有法治国情的组成部分,在与社会各种因素的互动中推动中国法治国情的发展,而法治国情的发展又进一步促动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胡杰 《学术交流》2015,(2):43-47
司法是人类基于自身经验所孕育并不断完善的一种纠纷解决机制,而人权则是基于人类对自身的主体性不断体认所生成的一种关乎人性尊严与价值的根本性权利。在法治化的语境中,两个概念存在天然的逻辑关联:司法是人权保障的利器,司法的理性化有助于提高人权保障的程度;司法过程可能存在的实践偏差则需要通过人权(保障)的基本理念予以价值纠偏。  相似文献   

16.
李林 《学习与探索》2006,8(1):30-36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开始重视人权的保护。1991年11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布的第一份以人权为主题的官方文件。进入新世纪,中国政府不仅在立法和国际关系中明确承认人权,而且还更积极保障人权。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主题报告中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确立为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中国…  相似文献   

17.
人权的四维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是人之作为人享有或应该享有的权利,因而也就构成和人类自身伴生,不断为人类反思和探寻的永恒问题.人权即是自然人权、社会人权、法定人权、实有人权四者的有机统一.自然人权,是指作为人享有或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人根据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欲望、理念,是人的主体性的观念表现;社会人权,即人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应当和实际所享有的权利,受特定的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定;法定人权,即以国家和法律的名义确认和规定的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实有人权,即法律规定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的,也就是人实际享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平等权的国际法宣示使少数民族人权的确立获得了正当性;多民族国家内法渊源中少数民族平等权的规范使得少数民族人权的实现获得了法律保障.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权发展的逻辑进路是从普遍人权到特殊人权.我国少数民族人权发展的现实路径是在社会主义宪政框架内,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来落实民族区域自治.  相似文献   

19.
福利与人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厉以宁 《求是学刊》2002,29(3):49-51
多数人认为人权是政治问题 ,在经济学领域 ,也很少有人讨论人权。其实 ,人的经济行为都在追求福利最大 ,这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应有的权利。福利和人权的关系理应属于伦理经济学范畴。从经济学的深层意义去讨论经济、人权、福利、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应该是今后一段时期在理论经济学界要引起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将把政府的行政职能纳入到人权保障体制中,这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的人权保障水平:但是,在目前权力巨大的行政体制和以经济建设为政府主要目标的情况下,实施人权保护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之处。公共政策的实施主要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但人权保护更主要是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当在政府与市场(企业)结为一体时,实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困难更大,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培育公民社会将是中国人权发展的最终途径。此外,政府实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还需建立客观有效且易行的地方政府人权职能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成立“国家人权委员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