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三人有许多共同点,也都非常有个性。闻一多可谓为义而献身的爱国诗人;徐志摩可谓为情而生而诗而死的理想主义诗人;朱湘可谓为诗而活的诗人化的诗人。  相似文献   

2.
一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五日正是诗人朱湘逝世五十周年。一九三三年的这个日子,朱湘这位年仅二十九岁的富于正义感和卓有才华的青年诗人,在从上海开往南京的吉和轮船上,当夜幕将笼罩弋矶山时,他手捧着德国诗人海涅的诗集,一面饮酒,一面吟诵,纵身跳入了滚滚的长江,被无情的波涛吞噬了年轻的生命……当然,一个诗人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与精神历程是无法分开的,他的诗往往就是诗人心灵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化现象的"朱湘之死"的现象学阐释可能有多种,但主要与四个方面紧密相关融注了边缘、焦虑、精美、悲剧的文化身份;诗与人的清醒悖逆;"救赎诗"的自觉营构与乌托邦话语;"诗的救赎"的自为献祭."朱湘之死"是一种"理性死亡",也是一种"意向死亡",最终完成了诗人朱湘从"救赎诗"到"诗的救赎"的诗学之旅.  相似文献   

4.
论朱湘诗的客观抒情与象征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湘是新月诗派和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的基调是浪漫主义,但含有象征主义倾向。朱湘早期的诗注重意象,揉以中国传统的“寄情于物”手法,借意象以抒情。后期则重视意象的隐喻暗示功能,意境朦胧,风格含蓄蕴藉,少数诗歌已是典型的象征派作品,表现出向象征主义归附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朱湘被誉为“诗人的诗人” ,就在于“平静的诗”对“焦燥的人”的悖逆与超越 ,这是朱湘的最大矛盾 ,也是朱湘的最大特色。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朱湘创作主体结构的“这个构成”与“别致配置” ,即以艺术层次为主流 ,以个性层次为标志 ,以理性层次为潜在 ,三者异质共构 ,具体表现为深厚的爱国情思与“文学救国”热情、固执的理想主义与乌托邦话语、“我本楚狂人”与“狂夫意识”、精心建构诗的象牙之塔与超越现实、唯美的趣味与“清丽柔婉”的新月风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诗序合一:唐诗创作的新潮流──唐代诗序体鸟瞰王辉斌在李唐王朝三百年的诗坛上,历史地存在着一种值得十分重视而又不曾为古今研究者所注意的文学现象,这就是倍受诗人们所喜爱的"诗序合一"。所谓诗序合一,是指诗人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有意识地在诗歌前附上一篇序文...  相似文献   

7.
一代人的心灵雕塑──论顾城的诗《一代人》黄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在顾城的诗中,最能反映出诗人心境的莫过于他的这首曾经震动整个当代诗坛的《一代人》。这首诗与其说表现出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个在荒谬现实中扭曲、压抑...  相似文献   

8.
朱湘在中国文坛较早发出了"纯诗"的创作呼声,他耗尽毕生心血探索并实践基于"诗的真理"和"美"的本质与形式的诗学理想。朱湘的诗文在音节的考量、想象的摄入、构思的完备三个方面进行独特的实验,结合中西"纯诗"诗学的观照视野,在精致的音韵组合中迸发和谐悦耳的乐感,传递鲜明的旋律;在真实的经历中彰显想象的魅力,唤起审美的愉悦;在冷静构思中思辨人生的奥秘,统筹新诗的风格,从而营建起一个色彩斑斓的"纯诗"世界。尽管诗人的自杀看似"纯诗"世界灰暗的完结,但从反向诠释出在孤独苦闷中坚守与酝酿的纯粹诗学空间。  相似文献   

9.
末代风骚──论晚唐诗人郑谷的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末代风骚──论晚唐诗人郑谷的诗钟祥“风骚如线不胜悲,国步多艰即此时”①。晚唐诗人郑谷亲身经历了赫赫大唐帝国的灭亡。他以诗吟咏情怀,吟咏身世,吟咏患难的时代,为唐代唱出了一曲凄婉动人的歌。一郑谷对当时社会生活与自己命运的凄凉哀婉的反映,与晚唐社会和他的...  相似文献   

10.
济慈诗中睡眠意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慈诗中睡眠意象分析江晓梅济滋在诗中创造了很多细腻而独特的感觉意象,睡眠的意象即是其中之一。诗人诗中的睡眠意象是千姿百态的,也是寓意丰富的。它是诗人的情意与客观景物的天然契合,是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情感的传达,它与伴着它的其它多种独特的意象一道昭示着诗人...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化现象的"朱湘之死"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阐释的诗性空间.诗人留存的4本诗集中,有许多诗歌描写了流水意象,这一意象倾注了诗人对生命的歌赞、沉思和追问.对朱湘诗作中的流水意象进行分析,既是我们把握其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的重要依据,又是我们领悟其生命哲学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新诗的发展过程中,“纯诗”理论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李健吾用“纯诗”观念来评价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作品,展开了卓越的纯诗批评实践。他关于“纯诗”的论述,主要是围绕着新诗的内涵、意蕴、形式、语言和魅力等方面加以展开的。这些探讨不仅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诗发展,就是对于当下的诗歌建设也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虽九死其犹未悔──纪念闻一多李凌“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1946年7月15日,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毛泽东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周作人对象征主义“纯诗”的译介,是30年代“现代”诗人的中国纯诗运动的重要理论与艺术准备。他1919年所译法国象征诗人果尔蒙的《死叶》,在新文学的象征诗译作中,最早兼顾了生命质感与形式因素的完整性。之后,他不断修正自己早期的平民化艺术观,主张新诗要把现代中国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浮到心头”又“随即消失的刹那的感觉”“幽微而深邃”地表述出来。周作人对象征诗艺的兴趣,是中国纯诗最早的个人与时代记忆。  相似文献   

15.
郭小川是我国当代一位卓越的诗人,于一九七六年十月十八日不幸逝世。一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郭小川诗选》。一九八○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郭小川诗选续集》。另外,他的几部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也已另行出版。郭小川的诗,是革命的热情而昂扬的颂歌和战歌。在他的诗中,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同时,也深深地体味到作为一个战士和诗人的可贵的不断前进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诗人是苦心经营的,他尝试着用各种形式写作,他的艺术也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自  相似文献   

16.
情真诗方真     
贺敬之的诗在“文化大革命”前蜚声文坛,他的《雷锋之歌》可以说尽人皆知。近几年,很少有人谈论他的诗了,偶有谈及者,甚至提出他的诗是不是同“假、大、空”有关的疑问。推而广之,象贺敬之的诗还能不能给予一定的地位?我想,既然“朦胧诗”都“可以允许其存在”;那么,贺敬之的诗及这一类的诗,也应当“允许其存在”吧! 一 我们读贺敬之的诗,首先感到诗中的“我”,即是诗人自己,又不是诗人自己,这个“我”反衬着我们党战斗的步伐的脚印,回响着战士激昂的心声。  相似文献   

17.
朱湘对闻一多诗的评论是有偏颇的。闻一多并不如朱湘所说的那样,忽视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相反,他对诗与音乐的关系向来都比较重视,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音乐化诗学理论。闻一多提出诗歌节奏感理论,他的诗歌具有抒情悠缓的旋律美、庞大交错的交响美与铿锵有力、阴柔相济的节奏美  相似文献   

18.
笔下苍生苦 诗中故乡情──杜甫与河南略论王钦韶,马国强巍巍盛唐,诗艺辉煌;泱泱中原,诗星璀灿。杜甫──中国诗歌天宇里一颗光芒四射的恒星从黄河之滨升起,照耀着千年诗坛,传扬在万里人间。作为一个河南籍诗人,杜甫的血肉为河南土地所滋养,杜甫的性格品质为中原...  相似文献   

19.
水是永恒的。 济慈,一位死得过于年轻的英国诗人,恳请朋友在他的墓碑上写上这样的话:“这里躺着一位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过了一个世纪,不到三十岁的中国诗人朱湘,缴身投入扬子江中,“与荷花一同漂去,/无人知道的地方。” (《草莽集·葬我》)同样的诗才横溢,同样的不为社会所容,同样的随流水而去;然而也同样的,在身后,他们的诗名如不息的江水;缓缓地永恒地流淌在人们的心间。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清华新月诗人群的定义,前后期新月诗人对中国现代新诗格律发展作出的贡献,朱湘、闻一多、陈梦家、林徽回诗的特点;探讨了为什么在那个时代清华出现那么多有影响的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