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化人类学家认为的"原始宗教"、"宗教的初级阶段"其实所指是巫术;巫术与宗教的本质区别是巫术是人凭借魔法的力量使役神,而宗教则是人对神的迎合和膜拜.鄂伦春人萨满跳神的"助日仪式"是一种典型的巫术以篝火和跳圈舞促进太阳高高升起和放射强大的光明.近现代萨满跳神形式与远古巫术原型的一脉相承性说明了萨满跳神的本质是巫术而不是宗教.  相似文献   

2.
萨满信仰展示了古代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神秘认识,揭示了先民对人类与神秘力量之间多变的依存关系的确认;其宗教理念代表东北先民们古老的空同意识,表达了他们面对天、地、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产生的恐惧心理,以及对无限神力的崇拜,依赖和祈求。先民们原始的蒙昧和怪异的恐惧感孕育了以萨满教为代表的东北地区神秘多变的惧感文化:以惧感文化为基垫的萨满信仰,凝聚了阿尔泰语系诸原始民族的精神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3.
达斡尔族萨满"雅德根"词义经过语言学解析,是由表示预兆、知晓、首领三个词汇合并而成的新词,其含义应为"预言者"或"占卜者".从早期萨满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分析,把他们理解为氏族部落的预言者、占卜者,也比较符合萨满在社会生活中担当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的相同处都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和终极关怀;具有非功利性;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带有神秘感;具有超越性.两者的差异宗教体验是消极的,审美体验则是积极的;宗教体验以知识性信仰为基础,审美体验则是对客体的直接和直觉的领悟;宗教体验不自由,审美体验却是完全自由的;宗教体验缺乏个性,审美体验带有明显的个体特性;宗教体验较之审美体验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来自宗教与艺术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5.
萨满的法术和神话是原型需要的魔幻方式;原型需要包括很多生存必须的内容,但总体来说是属于超越自然灾难和个人不幸的生命愿望;萨满是原型需要的代言者、表现者和实现者;萨满是将人们原型需要转换成法术和神话的"魔法师";按传统解释,萨满"得神"和"精灵的完全支配"是"神授",而按原型心理学理论来说,则是对"原始意象"即原型的"激活";用装扮和模仿的魔幻方式控制神秘力量,是萨满法术最基本的方法;萨满成功的出神很多时候是萨满原型"自主情结"的体现;萨满成功的出神还来源于萨满在癫狂状态中的"积极想象"。  相似文献   

6.
许地山的小说描绘经历宗教神秘体验的教徒生活,以此来宣泄那个时代的人生问题,成为20世纪20年代科学主义日趋形成的语境中的另类作品;叶灵凤等的神秘题材小说以戏仿的笔调消解了神秘体验的神秘性,而迷恋于惊羡体验和异国情调,反映了五四以来文艺青年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浅谈哈萨克族萨满教信仰中的禁忌行为——禳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族是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该民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多种宗教,其中以伊斯兰教为主,但萨满教信仰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至今日常生活中仍保留有较多遗俗.此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在萨满教信仰中,宗教禁忌的禳解行为是如何在哈萨克人的生产、生活中表现的,并由此展现该民族丰富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神秘文化思潮是重要的一元.它唤醒了人们的奇特生命体验,也向科学理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它还在复兴的进程中一度跌入走火入魔的深渊.1980年代的文学,在反思历史悲剧中遁入了关于宗教、命运、偶然的神秘感悟;在对于神秘文化的叩问中发现了偶然对于人生的积极意义,在重新认识民间文化方面剔发了神秘文化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9.
宗教世俗化是宗教适应社会的必然选择,宗教社会服务是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形式。宗教参与养老是转型社会时期宗教顺应社会责任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在养老领域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宗教世俗化脱下了宗教的神秘面纱,拉近了宗教与人之间的距离,成为宗教参与养老的基础;另一方面,宗教参与养老的实践活动又在宗教社会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促进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萨满是满———通古斯语族所信奉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是萨满教崇信观念的基础。萨满祭祀仪式中的法器、服饰、歌、舞等 ,构成萨满文化的一体。受这一原始宗教的影响 ,鄂伦春族游猎文化艺术中 ,包含了部分萨满教意识的内容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与融合 ,对鄂伦春族远古文化艺术的传承、演变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而伦理,从“伦理”而结构,这是当代中国宗教研究范式的三段式演进。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应当把宗教置于国家与社会的架构之中,是宗教的社会学研究与社会学的宗教研究的结合。传统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为世俗权力与精神权利的模糊界限与紧张关系,具体表现为中国古代的公共崇拜与私人信仰的彼此渗透。为此,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首先是要研究宗教所镶嵌在其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教关系,以能深入中国宗教、信仰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12.
马克斯·韦伯与教育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韦伯的社会学中,各个分支社会学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关联,宗教、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混成一体,很难区分出中心和边缘。也正因如此,论述韦伯的教育社会学,就绝非是在描述韦伯社会学中一些处在边缘的非体系性的有关教育的散论,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它内含着丰富的问题意识和思想性。在“韦伯的教育社会学”层面,我们可以讨论韦伯就教育究竟著述了些什么;在“韦伯式的教育社会学”层面,我们可以着重探讨后人在韦伯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下进行了怎样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在“韦伯的社会学与教育”层面,要讨论的是,从韦伯的社会学原著中,或者从有关韦伯社会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掘出什么样的具有深层次启发意义的教育研究命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也是经济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社会学学界视他为“社会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韦伯有众多涉及各个学术领域的著作,其中宗教社会学是韦伯社会学的核心部分之一。研究宗教伦理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是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中影响最为著名,也最为透彻的。本文就韦伯新教伦理形成脉络,探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斯·韦伯与艾米尔·迪尔凯姆是宗教社会学的两位主要奠基人.基于不同的研究旨趣和研究方法,他们在宗教社会学研究中的一般的研究方法与准则,宗教的社会学界定,宗教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宗教世俗化及他们各自对宗教研究的学术态度与客观结果等方面有各自的理论与见解,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15.
宗教社会科学是从社会科学的视角,对宗教的实证研究,包括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和宗教经济学等分支学科。客观性和实证性是宗教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宗教社会科学力求对宗教现象做出中立与精确的描述和解释,并以此区别于宗教界、政府、公安等部门对当代宗教的关注。宗教社会科学的进步有助于建立符合中国宗教实际的宗教学一般理论,同时也有益于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古就有儒教的概念,从现代的角度出发,其中即包括具有宗教性的“儒教”,也包括具有哲学性的“儒学”。宗教社会学认为宗教是社会的象征,它建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神圣价值让人们去追求。儒教以实现王道为己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着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功能,中国传统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使得儒教与世界三大宗教不同,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看儒教是一种官方宗教、一种工具性宗教、一种宗法伦理宗教。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克隆技术发展引出的争议出发,分别从宗教学、社会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等多角度对克隆人研究的合理性进行探讨,得出了克隆人技术的发展势头不可逆转的结论,并针对反对克隆人研究的声浪提出了抑恶扬善而非一味禁止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宗教社会学在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宗教社会学是改革开放后才在中国起步的一个新兴学科。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此学科的发展可分为思想准备、引进介绍、逐步生根三个阶段;从世纪之交以来,此学科正在走向成熟。宗教社会学在中国经历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发展历程,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宗教社会学的范式转换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理论植根于具有国教传统的欧洲宗教实践,宗教市场论脱胎于政教分离传统下的美国社会,它们构成了当代宗教社会学的两大理论范式。从以世俗化理论为主导到宗教市场论的繁荣,宗教社会学研究发生了范式转换。各国学者从不同的宗教经验与实践出发,在对话中延展了两大理论范式,其中也包含了中国学者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