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具备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的静态竞争优势,然而要获得可持续竞争力,还必须将静态的竞争优势转化为区域核心竞争力.为此,应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创新体系,激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外部经济资源以提升对外经济竞争力,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积极培育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核心竞争力,挖掘文化创意产业以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竞争力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滨海体育人力资源总体呈现出需求量大、供不应求的现状,对此,总体上看,应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指导协调配置人力资源、践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在具体的人力资源招聘、使用、培训、考核、保障等方面也要采取有效措施,以加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3.
区域间的竞争,最终还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日益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对于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的山东来说,大力开发和有效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是其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应有之义。建立人力资源强省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分析一省人力资源建设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为此,本文尝试构建人力资源强省指标体系,从人力资源的典型特征入手,在充分考虑数据可采集性的基础上,用人力资源竞争力的综合指数来反映各地区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总体水平。以山东省为例,从人力资源竞争力综合指数排名看,山东排名第八,处于全国中上水平。通过分析山东省各项指标的排名情况以及山东与部分排名靠前省份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山东省在人力资源总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人力资源贡献方面表现也较好,但在人力资源素质、人力资源结构和分布、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三个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区域创新体系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应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为基础,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为中心,以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为支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强化多层次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人才培养等建设,构建各创新主体相互配合与协调、多层次连动互动、科技资源高度共享的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带动了建立在地区经济合作基础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它对今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并促使区域政治联盟成为可能.不容忽视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原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欠发达地区处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在历史原因和现实经济方面面临着诸多障碍和发展难题需要破解。文章以中原经济区区域核心地带河南省开封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分析跨越式发展历史根源的基础上,从经济物质因素、制度因素、历史文化因素等制约因素入手,通过比较分析了开封在区域统筹发展中所面临的劣势与不足,并从六个方面探讨论证如何借力中原经济区和郑汴一体化建设实现开封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但其进一步发展却面临"行政区行政"的层层阻力。化解行政区行政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矛盾的根本途径不在于行政区划的调整,而在于区域内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因为行政区经济的产生不在于行政区划本身,而在于行政区的"行政"。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质上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其相应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是区域政治协同发展,区域政治协同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从现状来看,实现我国区域政治协同发展,必须创新区域行政立法方式、建立区域行政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区域地方政府间行政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域旅游人力资源空间协调机制存在一些欠缺,而区域竞争与协作格局的发展有利于这一协调机制的完善。构建区域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需要政府、企业、中介组织正确选择各自角色定位,推进大湘西旅游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背景下,以柳州市为代表的广西腹地的发展思路为:坚持科学定位、错位发展的原则,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工业化,把柳州市建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产业腹地,吸引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具体发展措施为:完善经济发展规划,实施项目拉动战略,创造一流发展环境,加快发展中小企业等。  相似文献   

10.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海峡西岸经济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初,我省提出了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随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兴起,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它为我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殷洁 《江西社会科学》2007,(12):204-207
我国各地经济法制差异明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区域经济法制的不协调,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羁绊。但是,协调区域经济法制不等于统一区域经济立法。地方政府间的磋商与合作是协调区域经济法制的最有效途径。规范签署和认真落实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协议是协调区域经济法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创新途径.从法律的视角指出作为转型时期的大庆市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时可能存在的有关环境保护、地方法制以及主体定位等问题,为在法律框架下更好发展一体化经济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课题组 《江汉论坛》2004,(12):26-28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方兴未艾,借鉴国内外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和教训,构筑我省三大城市圈,形成江汉城市群,是促进湖北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传统经济一体化还是近年来的新区域主义都片面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区域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一国特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扩展为跨越国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而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自由化并不能自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制度驱动之路。未来的区域一体化应该是贸易、要素流动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一体化,这是一种新的区域一体化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莫小莎 《学术论坛》2006,(6):109-112
孙中山先生区域经济思想内涵丰富。学习和研究孙中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对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有启迪意义。文章认为,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必须发挥桂、粤、琼各自的优势,谋求合作发展;必须抓好交通和产业重点合作,谋求整合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合作运行机制,谋求协调发展。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硬件,高等教育发展能够促进科技进步、人才增值、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教育公平。广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互相促进,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广西高等教育需要量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并应从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层次、区域布局等方面优化结构。  相似文献   

17.
聊城市地处山东西部,临近河南、河北,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在科技进步和新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把握有利时机,加大开发人力资本力度,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借助经济增长理论,分析科技进步下的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揭示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地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源泉.同时,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泛珠三角区域人力资源合作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泛珠三角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梯度明显,人力资源合作的互补性强。泛珠三角区域人力资源合作开发存在着机遇与挑战,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圈内各主体人力资源合作开发的机制,进而有效推动泛珠人力资源合作开发的深化以及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从科研视角看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以广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后发型的省区,广西不可避免地要迎接这一时代的挑战。广西需要依靠以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为重要职能的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研究成果对知识经济的贡献。因此,如何引导高校对自身教学科研的定位、如何引导高校科研面向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和协调地方政府、高校与企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一项关系到广西能否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实现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性课题。文章通过阐述广西高校科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高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得失,尤其是深入探讨高校科研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及其原因剖析,从而提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提倡的高职院校应积极进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首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进行界定,然后总结了目前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及其表现,最后通过分析这些模式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提出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