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作为人类室内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不仅是一种社会物质产品,同时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品.人类在建筑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各种建筑艺术语言表达其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的风貌.宗教作为“文化的基本质量”,在藏传佛教的宗教建筑上具有强烈的表现.藏传佛教的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民族精神的物化体现,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藏传佛教是藏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从内部的佛台到外部的经幡,从火塘边的座位到喇嘛的住床,都打着藏传佛教的印记.藏传佛教的艺术境界,让古今中外的人都为之赞叹,这与藏传佛教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从藏传佛教主要的精神实质出发,以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寺院郎木寺的藏传佛教建筑为例,探讨藏传佛教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天  周晶 《西藏研究》2022,(1):122-130+2+161
楼阁式佛殿诞生于吐蕃时期,是西藏早期宗教建筑的代表性形制之一。由于楼阁式佛殿在西藏保存完好的建筑实例较少,此类建筑的外观形态与空间象征性来源、发展历程及衰落原因尚无定论。本文以受到西藏建筑文化辐射的不丹为中心,研究楼阁式佛殿在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区的流布,分析楼阁式佛殿的原型、传播过程与特征,探讨藏传佛教建筑艺术的对外输出与地域性发展,以扩展西藏建筑艺术研究的广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以清真寺、拱北为代表的回族宗教建筑的考察,目的在于研究回族古代建筑文化的演进过程及艺术特征。一些有着共同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很多是体现在宗教上,其文化传承和交流也往往以宗教为载体。正是从这个视角,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回族清真寺、拱北等建筑形制及装饰特征由初期的阿拉伯风格到中国传统殿宇式建筑群风格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在回族形成过程中伊斯兰文化中国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从古至今,建筑一直都被称为能够创造奇迹的工艺,建筑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能够融入人类的思想,也能够代表人类发展的文明.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将自身的思想理念展现在图纸上,并且将艺术与技术融合在一起.可以说,建筑就是人类将自身文明与自然文明结合的明显标志.现代建筑对传统的建筑理念进行了总结,明确其设计的方法及设计表现,进而重新创新思想,展现出自身的创作性,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文章研究现代的建筑设计对于美术设计的思想创新应用,从现代建筑的美术设计现状角度出发,了解其思想创新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5.
宗教建筑具有历史沿续性,对于国家相应法律法规发布之前的宗教建筑物应按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并经过宗教事务局的登记确认,予以认定为合法建筑;新建宗教建筑除了遵守《城乡规划法》以外,还应向宗教事务局进行前置审批.此外,应加强宗教立法,明确宗教建筑的归属,依法保护宗教建筑.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是源自西方凝视并表述他人社会的兴趣而产生的现代学术,为社会世界提供关于"我们"的认同资源.西方在用武力征服世界各地的时候,西方人类学在知识关系上以"自我-他者"的模式建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格局,参与到世界秩序的建构中,使世界在政治权力与价值上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等级,在文化上形成对于"我们"的认同的一些僵硬框架.这既受到西方学界内部的批评,也不能为广大的非西方社会甘心接受.已经书写的文化应该被重新书写.来自非西方的眼睛看出不一样的东西,浸染着非西方的墨水写出不一样的文化,这是国际人类学界的期许.  相似文献   

7.
闻名于世的布达拉宫,占地10万平方米,被誉为世界十大土建筑之一。它位于西藏拉萨市西北的布达拉山即红山上,由宫堡、林卡、城堡三部分组成。庞大的宫殿依山就势垒砌,群楼重叠、巍峨耸峙,气势异常磅礴。它是我国也是东亚最宏伟的宗教建筑之一,堪称藏族文化艺术瑰宝。可是许多人还不知道,在这座神秘宫殿背后,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趣闻。  相似文献   

8.
建筑作为人类室内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不仅是一种社会物质产品,同时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品。人类在建筑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各种建筑艺术语言表达其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的风貌。宗教作为"文化的基本质量",在藏传佛教的宗教建筑上具有强烈的表现。藏传佛教的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民族精神的物化体现,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藏传佛教是藏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从内部的佛台到外部的经幡,从火塘边的座位到喇嘛的住床,都打着藏传佛教的印记。藏传佛教的艺术境界,让古今中外的人都为之赞叹,这与藏传佛教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从藏传佛教主要的精神实质出发,以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寺院郎木寺的藏传佛教建筑为例,探讨藏传佛教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9.
论建筑的民族文化属性——以藏式建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表现人类智慧的物体文化,凝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及文化特征。文章以文化学理论为依据,对建筑的民族属性和区域文化属性进行了分析阐述,并以藏式建筑为个案,揭示了藏式建筑的民族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是人类建筑文明史上的瑰宝,是伊斯兰文明的物化象征标志,它以千姿百态的多样风格,广布世界各地的空间格局,成为地球村上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线。伊斯兰建筑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总结并描述中外伊斯兰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的风格及特征,通过列举并分析一些伊斯兰建筑实例的形态特点,可以把握伊斯兰文化艺术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明清以来,外来文化对羌族聚居区域的影响日益加强,形成了羌族传统的宗教建筑勒色与汉族儒教、佛教、道教建筑宫观庙宇比肩林立的文化景象,也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建筑之间的文化对话.对话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坚守,也是对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认同,汉族儒释道的思想文化对羌族勒色崇拜的建筑形式、释比仪式、神灵形象、语言符号等都产生了影响,使其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永驻心灵的丰碑——浅谈桃坪羌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浩英 《民族论坛》2004,(11):46-47
碉式建筑是藏羌民族的主要居住形式,《辞海》将“碉”解释为“石室”,可见,碉最初就是一种居住形态,后来,渐渐演化成一种兼有防御功能的高层建筑形式,随着部落战争的减少,其军事防御功能又逐渐丧失,还原了它最初作为人类居住的原始形态。"羌碉历史悠久,古朴宏伟,不仅体现了羌族人民坚韧勤劳的民族精神,而且集中反映了羌人在建筑上体现出来的聪明智慧,它是远古羌人运用先进熟练的技术谱写出来的人类建筑史上辉煌灿烂的篇章。闻名中外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羌寨,是最具羌族风情的寨子之一。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  相似文献   

13.
追溯到远祖时代,人类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生存条件艰苦,挑战众多.人类为了抵御灾害,寻求庇护,便找到了大自然赠与的居住地——洞穴.洞穴主要有两大作用:为生活提供居住地和给人们早期的建筑形式带来灵感.直至今日,仍有建筑师以洞穴为灵感,得到创作的启发,为人类塑造风格迥异的洞穴式建筑.经过时间的积累沉淀,人类在基于洞穴的原始面貌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满足人们追求不同建筑风格的愿望.因此,大量的洞穴建筑蓬勃地发展起来,不仅使得传统的建筑风格耳目一新,而且满足了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环保理念.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其民族生活的式样。例如我们吃饭用筷子.西方用刀叉:又如,我们的文字是方块字,西方(例如英文、拉丁文)是用字母拼音写成。我们的建筑有许多是大屋顶.西方的建筑有哥特式的和巴洛克式的等等。这些不同文化的传统都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海外民族志: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路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民族志是世界人类学界的后来者的概念,也就是非西方的概念.中国人类学界直到进入21世纪之后才开展有规模的境外田野作业的民族志研究,这既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一种新格局的反映,也是中国发展自己新生的表述世界的"写文化"能力的一种表现.借助于海外民族志在方法、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观念以及各国的社会事实的基本资料上的积累,中国的整个社会科学将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山如平翰水如弓,得住其间亦自雄。 好把眼前风景写,写来都付锦囊中。 构地非同仅一弓,山团水聚气偏雄。 天然一幅丹青里,楼台烟云万木中。此诗正是对如诗如画、风光秀丽的高椅古村的真实写照。走进高椅古村,游人都会被它独特的民居建筑、多彩的民俗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陶醉和折服。  相似文献   

17.
历史提示,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进化过程中,都几乎一致地首先选择了石头,作为自己加工利用的对象。自从原始的石器工具诞生以来,石头便和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创造、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件打制的刮削器或一件磨制的石斧可以判断,并且代表人类早期历史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从古老的石刻偶像到米开朗基罗的杰出石雕,都凝聚着不同时期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思想认识。人类劳动作用于石头,其产生的石刻文化更是遍布全球。纵贯历史,无论是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刻石,  相似文献   

18.
梧林近代建筑由朝东楼、德鑨楼、顺意楼组成,是蔡氏华侨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建筑审美和装饰艺术特点进行的本土化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梧林西式建筑群。本文对梧林近代建筑的建筑概况、建筑特色与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泉州华侨建筑的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民间文学保存下为人类所创造的远古宇宙图式的印迹,即把宇宙的部分或整体与某种动物视为一体的古奥玄想。根据古人的理解,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死的东西:环绕人类的一切——树木、石头、河流、形形色色的物体及现象,全都充满着生机,赋有意志、智慧和情感,万物都有灵性。这种万物有灵的观念首先被投射到动物身上,先民不是简单地赋予了它们人的特质,而是把它们放到了高于自己的地位上,认为它们具有非凡的威力和超自然的性质。因此,处于原始宗教氛围中的野兽在初民的世界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命的灵树     
一天,我上班时无意间翻开《参考消息》,西方记者写的一篇反映中国面临沙漠化的新闻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文章谈到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首都北京亦不无沙漠化之虞……这样的文字让我沉重。蓦然间,一种生命对绿色本能的渴望冲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