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建设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规章制度,需要从形成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与保障机制入手,以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2.
为缓解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居住带来的能源、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压力,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围绕“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在医疗、教育和交通等多领域的网络管理系统互通的尝试,开发让市民生活更便捷的技术应用。在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中,用户信息安全面临巨大的风险,其主要来自于联网智能设备、数据服务与信息基础设施等领域。通过对伦敦智慧城市用户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的分析,从政府监管、法律法规、行业自律三个方面对我国的用户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出建议。在加强政府主导、政府政务改革、完善法律法规、统一行业规定、建立惩罚机制、提高用户安全意识等方面,我国智慧城市用户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的完善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3.
陈果 《社会科学战线》2012,(12):229-231
政治安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社会转型时期,如果政治体系不能有效解决社会张力、化解社会矛盾,就会造成政治体系的"超负荷运载",从而导致政治失序乃至动荡。政治安全的实现需要建立起具有较强包容机制的政治体系。通过建立政治安全的主导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和动力保障机制,确保各种政治主体能够遵循统一的政治规范,沿着合法、有序的轨道实现其功能,释放其能量。  相似文献   

4.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内容广泛,涉及面广,要求高,难度大。“十一五”期间,我国宜建立健全以预警机制、防范机制、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信息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准确地发布风险警示;建立健全信息风险防范机制,积极有效地防范与控制风险,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依靠科学管理,保障信息安全,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存在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公民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建设,也制约着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制约着"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为此必须构建科学有效的农民公民意识培育机制。构建该机制必须坚持长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必须是融激励、教育、协作、保障机制为一体的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宽带连接等高科技在社会的普及应用,人类社会进入大数据(Big Data)时代。大数据以独特的4V特征和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有着高度的战略契合,开辟了网络意识形态新场域,使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和场域多种化等新的特点,并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大数据的出现,也使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我们要趋利避害,用好大数据助力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通过树立大数据意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健全网络保障机制,建设网络安全强国;培养大数据人才队伍,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针对性;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等四方面来促进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汪华 《南方论刊》2007,(12):18-20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现行就业制度存在较多的问题,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发展。因此,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机制整合的就业安全体系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现实任务。建立整合的就业安全体系,关键在于加强就业促进机制、失业预警机制和就业保障机制的协调。  相似文献   

8.
志愿服务保障机制是指为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措施和方法。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可以归结为管理机制、注册机制、招募机制、培训机制、评估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责任机制九类。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法治社会构建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志愿服务的法治化体系也正在形成之中。  相似文献   

9.
余喜 《理论界》2010,(7):32-34
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中的灵魂。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改革与发展、全球化浪潮和互联网的多重影响,我国原有的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机制遭遇了诸多挑战。针对我国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需要从运行原则、运行动力、运行途径和保障环境等几个方面完善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机制,实现意识形态安全机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侦查通过数据搜索查询、对比碰撞、挖掘分析等方法进行犯罪回溯侦查与预测防控,其高度技术性、适用隐蔽性、运行多维性使得侦查权内部张力增强,侦查权呈现扩张趋势。传统侦查程序规范对大数据侦查缺乏有效的法律控制,泛用大数据侦查存在冲击刑事正当程序、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等风险。大数据侦查广泛干预公民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其属性当为强制性侦查措施。结合刑事诉讼原则和程序规范对大数据侦查运行样态分析可知,现行侦查措施体系规范难以容纳大数据侦查,应回归刑事程序合法性原则、侦查比例性原则、侦查不公开原则,调适大数据侦查的应用范围与适用限度,并从刑事程序规范机制、个人信息保护机制、辅助配套机制三方面构建大数据侦查法律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据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资产和战略资源。数据安全与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息息相关。完善数据安全立法已经迫在眉睫。但是,检视我国现有数据安全相关法律制度,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数据安全立法进程、立法渊源、立法理念、立法效果都与维护我国数据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存在明显的差距。为更好地发挥数据安全法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积极作用,应当在我国的数据安全立法中,进一步突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立法指导思想地位,确立数据主权不可侵犯原则,认清数据应用发展与国家安全的辩证关系,构建科学完整的数据安全法治体系,助推我国的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由于社会转型期民主法治尚未定型与成熟,基于公权力的公信力危机,我国群体性事件面临着定性困惑,由此也注定了其处置的困境所在。国家的政策取向应当从压力维稳型向改革维稳型解决模式转变,维稳成本向改革成本转移,变被动改革为主动改革。实现相应保障条件成就基础上的宪政体制改革乃是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出路。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应本着"慎法"精神,在宽容与法理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做到谨慎立法、谨慎执法与谨慎司法,避免留下历史后遗症。如果从此种意义上理解"大调解"及"大调解"基础上的司法能动主义,则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贷款犯罪是对国家金融管理秩序的严重破坏,它导致和加剧国家金融秩序的混乱,使金融活动不能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进而引发和加大金融风险.试图通过分析借鉴国外金融犯罪的有关立法,提出在我国当前的金融环境下所应采取的法律规制措施,以便有效的保障我国金融秩序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要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一体化理念中实现和维护“法秩序”性高校之和谐稳定环境与发展空间。树立自己的法信仰(含高校安全稳定观信仰);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接受要突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为荣,以服务同学和学校为荣”;在社会教育的自我实践中促进法治教育和高校安全稳定观的树立,同时也增强高校学生自治建设法治化的坚定性和实践力度。高校的安全稳定更需要高校学生的高度自觉意识及自我调节维护机制来促进。  相似文献   

15.
信息网络运行系统频遭破坏导致有价值信息屡被窃取,是当前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在网络安全文化框架下,通过加强网络技术立法与安全管理行政立法,建立规范网络安全服务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完善网络安全法律责任制度,培养网络用户安全理念,发挥道德在法治中的作用,建立应对威胁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正当全世界都处于创业高潮时,我国的大学生创业却呈现双低(创业率低、成功率低)态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创业法律风险的存在及其保障机制的欠缺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对大学生创业中法律风险原因进行分析,检视大学生创业中公法、私法两个方面的法律风险,同时提出构建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亦即外部建立良性的政府、高校、社会的互动机制,内部建立合理而有序的大学生创业内部防控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建立法治国家是我们新时期的重要奋斗目标。对于企业经营来讲,就是要在经营的各个环节体现依法治国的要求,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首先,要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依法规范企业行为;其次,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再次,要通过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后,重视合同管理和综合治理,维护企业的形象和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8.
作为刑事诉讼当事人之一的被害人,其知情权理应受到法律保护,以利于其更好地参与诉讼,实现其合法权益。但现行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知情权的保护却存在诸多漏洞,不利于法治国家的建设。建议完善被害人知情权保障制度,使被害人行使其正当权利。  相似文献   

19.
我国从1983年开始的历次“严打”斗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然而,当前我国面临的犯罪高发态势并没有彻底缓解,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为此,本文拟从“严打”刑事政策的刑法法理基础、发展特点以及对“严打”过程中的法律关系的认识等三方面进行探讨,以促进我国刑事政策的科学化和刑事实践的高效化。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在重大行政决策领域的应用,属于技术理性与决策规则的有机融合。凭借信息来源与技术革新,大数据可赋予传统决策向数字化转型的新动能。大数据的应用贯穿于重大行政决策始终,在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等多类事项中所发挥的实践优势较为明显,能够推动决策的高效化、提升决策的精准度、增强决策机关之间的联动。然而,大数据应用可能会引发决策安全的隐忧、个人数据存在的空间被挤压以及决策失误的责任承担等难题。对前述问题提出对策的过程,实乃数据治理向治理数据的转变,此阶段不能欠缺法律法规的引导,应尝试从决策数据安全体系的法治保障、个人数据的法律保护、决策责任追究机制的科学建构等层面去推动大数据应用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