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去研究叶公超对艾略特诗学观念的评价和介绍:一是采用影响研究的方法去评介艾略特的传统意识、宗教意识和创作技法对后人的影响;二是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去评介艾略特用事、用旧句的主张与我国宋人的"夺胎换骨"说。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艾略特对叶公超诗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艾略特本人生活经历与思想探索,以及他最终对基督教的皈依,来系统研究他在其代表作《荒原》中表现出来的拯救意识。艾略特在《荒原》一诗中,认为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洗礼的西方现代社会,进入了一场没有理性、没有信仰、没有秩序的精神文化危机之中,而只有重建基督教信仰维度才能加以拯救。但他宗教救赎的思想是有局限的,终因基督教观念无法把握现代荒原世界而宣告失败。然而艾略特的努力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也许正是他无路可走的处境告诉我们应该开辟一条新路,去救赎现代荒原世界,这即是我们站在艾略特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的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比英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和中国现代派诗人冯至的诗学思想,发现他们的诗学包含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二者有其通约性和不可通约性。前者主要表现为:(1)个体生命的自觉"死亡"意识;(2)本我的绝对孤独和存在自觉意识;(3)永恒轮回中的辉煌瞬间。后者主要表现为:(1)冯至的"存在"观强调生命存在的意义,艾略特的"存在"观则强调生命生存的意义;(2)冯至的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世俗人生"正当死生"的重要性,强调"死后的高尚",而艾略特赋予"正当死生"以宗教情怀,强调"死后的责任";(3)冯至的思想提倡伦理自觉,倡导"舍生取义",艾略特则提倡信仰自觉,呼吁"牺牲、泯灭、重建"。  相似文献   

4.
穆旦作为九叶诗人的代表,其诗歌创作和诗学思想呈现出智性化、内在化、宗教性、启蒙性等特性。其诗作和诗论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情绪,这种带有基督教色彩的宗教情感最早受到艾略特诗学的影响,随后成为穆旦现代主义诗学的自觉追求和表达。他把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与宗教联系在一起,促使前者在更深厚的层次上与现代启蒙思想发生了碰撞,从而产生了新文学深沉的启蒙品格。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知识女性,乔治·艾略特敢于挑战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社会,通过其笔下女性的命运表达出非常强烈的女性意识。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乔治·艾略特的第二部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从“内在力量”Vs“外部法则”的角度入手来揭示其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丹尼尔·德隆达》是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其以格温多琳为代表的女性人物的成功塑造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称赞。艾略特通过真实的描述,阐述了初步具有女性意识的现代女性在主观精神世界里是如何经过痛苦的自我解剖,逐步完成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女性主义与心理学两个角度,对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群体双重象征意义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得出她们在女性自我身份和完整人格方面的追寻至今仍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从而解释了《丹尼尔》为何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四首四重奏》是托马斯·艾略特不惑之年以后精心雕琢的巨制.组诗出版后褒贬不一,但是近年来的评价似乎趋于一致,一般评者都认为它是艾略特诗歌艺术创作的顶峰.就其内容而言,除了虔诚的基督徒外恐伯很少有人会对组诗的宗教思想发生共鸣;但是著名的加拿大文论家弗莱说得对:“批评的一个中心原则是,或者应该是:没有一位大诗人应由于他的观点而站稳或跌倒”.从历史的观点看,艾略特这组诗是他一生在信仰上摸索的自然总结,也是他在艺术上拓展创新的重要里程碑.因此如果艾略特在诗歌艺术上对我们还有借鉴意义的话,那么就大可不必因为这四首诗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而加以忽视.  相似文献   

8.
《荒原》表达了艾略特个人与文化的双重迷惘。说它是"个人"的迷惘,因为它是一部艾略特个人的"心灵史";而它所反映出的文明的危机、世界的幻灭和人的绝望,正是对"文化"迷惘的体现。文章从艾略特本人的生活状态、婚姻状态和宗教思想等方面入手,在对《荒原》所折射出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出艾略特创作《荒原》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夏娃和玛利亚作为《圣经》中典型的宗教女性形象,其背后负载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从二者形象的转变上看,由夏娃到玛利亚经历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从欠缺的女性角色到丰富的女性角色的转变,从宗教对女性的否定态度到宗教对母性的肯定态度的转变。这三种转变一方面体现出宗教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体现着人类共同意识的一步步形成。  相似文献   

10.
卞之琳把艾略特的诗歌看作中国新诗发展的方向,其诗歌语言模仿艾略特,其荒原意识来源于艾略特,他的“智性诗”和“诗歌戏剧化”主张直接受到了艾略特的诗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汤因比文明史观中的宗教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在汤因比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但其文明形态史观流露出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强烈的宗教意识渗透于他的整个历史思想体系。他在文明史观中所涉及到的宗教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有所不同,他把宗教当作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并以其作为拯救文明和人类命运的最高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使女性发展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处于限制和禁锢的境地.但从非主流文化的角度而言,宗教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地位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思想作用和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现代派诗人和后象征主义的倡导者。艾略特凭借在诗歌领域的辉煌成就,在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宗教典故,构建了当时西方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荒原景象,充满了对人生、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思考和独特见解。艾略特试图通过构建一个基督教的理想社会模型,重建道德秩序,进而使整个现代社会能重新正常运行,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女性主义文学家,乔治·艾略特的作品充分展现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命运。为了加深对当时的女性命运的了解,需要在深入研读其代表作品的基础上,就宗教神权和夫权思想影响下的男权社会女性的教育、职业等方面的命运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就女性抗争意识的觉醒和实现女性命运转变的途径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推动19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英国20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从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出发,向传统的男权社会挑战,超越父权文化对女性的期待,以女性话语为中心,展示了一个相貌平常但思想冷峻、果断刚毅的女权主义的典型.从简爱在生活中追求平衡、在经济上寻求独立、在爱情上追求平等和在宗教上的反叛都折射出了强烈的女权主义意识和光芒.  相似文献   

16.
李芳英 《东方论坛》2006,(1):105-110
社会的秩序和整合问题一直是涂尔干的理论关注点。在其丰富的社会学理论中,宗教思想占了很大比重。他利用自己所倡导的社会学方法,对宗教现象进行了探索,在宗教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集体意识中逐渐产生的,信仰、仪式和教会是其构成要素,宗教在本质上是社会力量的体现,对社会具有整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派诗歌之父"的T.S.艾略特,同时亦是"宗教上的英国天主教徒","现代的"文学理念与"保守的"宗教信仰之间关系如何?艾略特认为文学与宗教彼此独立又紧密相连,他反对混淆宗教与文学的界限.他反对把宗教定位为一种文化的看法,因为在他看来宗教关注灵魂、指向彼岸的意义与价值远在这种定位之上;同时,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尊重文学的独特性,反对说教的文学,认为如果"宗教文学"存在并且要实现其存在的意义的话,应该是一种不自觉地、无意识地表现宗教思想感情的文学,而不是一种故意地和挑战性地为宗教辩护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建立宗教的尺度、神学的立场,以挽救文学的、乃至世界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8.
欧洲中世纪是一个信仰的时代,宗教意识在人们的思想中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个时期的历史叙述受宗教意识的支配,其叙述动机、功能都直接与宗教思想相关。更重要的是,欧洲中世纪还以宗教信仰为前提建立起一个意义系统,在它的概念范围内,真实性与现代意义上的客观实在无关,相信即是真实,因而当时的历史叙述中充斥着宗教奇迹与轻信却并不造成意识形态的混乱。在宗教意识的影响下,历史叙述的通史形式、合目的性与进步概念都已确立,并且成为现代某些史学家遵循的范式。讨论中世纪历史叙述及其依托的意识体系提醒我们反思当代社会的意义体系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19.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一生被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活标本”。艾略特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观充满了质疑和鄙视,在其作品中,通过其笔下女性的命运对传统的妇女观提出了挑战,表明了自己独特的妇女观;其女性观又因为宗教信仰、美学思想和个人生活经历等因素而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中西方思想的重要体现。这种模式不仅表现在宗教、政治、哲学上,还表现在文学创作中。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却因其对现世世界的否定和对理想世界的失望消解了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形成了对西方现代社会的准确摹写,对文学传统的彻底反叛和对后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的精准前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