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抗战大后方歌谣调查研究是针对抗战大后方历史的一项基础性专题文献考察探索。一方面,用历史眼光来探析抗战大后方歌谣不断演化的历史概念;另一方面,从历史文献保护的视角来探讨抗战大后方歌谣文献整理的紧迫性、必要性及其开发利用的历史需要和时代需要。同时,论述了抗战大后方歌谣的政治威力、艺术魅力等历史影响,并揭示出抗战大后方歌谣搜集整理与研究探讨中出现的词曲分离、视野屏蔽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抗战歌谣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艺作品,而是特殊时期中华民族创造的历史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生命力的凝聚。抗战歌谣发出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民族心声,奏响了“向前、向前、向前”的战斗号角,激起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觉醒,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3.
抗战大后方歌谣是战时后方民众革命心声和思想情感的概括和反映,也是后方民众同仇敌忾、抗日救国的革命斗争历史的记载和写照,真切地反映了他们对民族观念、国家意志的认同、内化与自觉践行的心路历程与实践轨迹;正是承载这种记录和反映的歌谣,又进一步促进了大后方乃至全中国民众的民族觉醒与抗战意志,从而为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文学受到战争的巨大冲击,包括歌谣、诗歌在内的文学形式的常规发展路径被外力粗暴阻断。"歌谣体"作为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文体应运而生。由于在主题、内容、情感、创作手法、修辞技巧、语言表达、创作主体等方面都难以区分谁是歌谣、谁是诗歌,从而导致抗战诗歌与抗战歌谣之间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使二者具有"杂糅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1937年秋天全面抗战爆发和全国政治中心的西移,在1937—1938年,武汉成了“事实上的抗战首都”,而文化中心也转移到了这里。一时之间,武汉的出版机构空前增加,新创刊物如雨后春笋;全民抗战热潮兴起,政治类读物成为热点;进步文化界大联合,进行出版救国的大合唱;中共则利用合法身份,扛起抗战出版大旗。武汉由此成为抗战初期全国出版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中的漫画宣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椿 《学术研究》2006,(4):112-116
抗战漫画运动是中国漫画家用漫画艺术形式开展的抗日宣传运动。抗战漫画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主要是组织漫画社团,创作和发表漫画作品,出版漫画刊物,举办漫画展览等。抗战漫画运动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形式多样机动灵活、与抗战木刻运动携手合作等特点。抗战漫画运动动员了群众,打击了敌人,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1793年,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获得学士学位两年后,23岁的华兹毕斯在伦敦出版了两本诗集:《黄昏漫步》和《写景诗》。这两个诗集的出版有如泥牛入海,并未引起评论界的注意。5年后,华兹毕斯与柯勒律治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批评界对这两位默默无闻的年青人的探索性的诗集还是采取“默默无闻”的态度。直到1801年,《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出版,华兹毕斯为此准备了一篇著名的序言.英国文学的批评界终于被包括“序言”在内的《抒情歌谣集》第二版打痛了。但是,迎接华兹毕斯诗歌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场长达20年的抵制、批判运动。…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4,(9):98-103
中国革命文艺形态的建构,主要是在利用与改造民间形式的基础之上得以完成的。苏区时期,瞿秋白、毛泽东等提倡"旧瓶装新酒",主要是希冀利用民间形式为革命宣传服务。抗战以后,毛泽东号召文艺工作者运用民间形式,已不单是出于抗战宣传的目的,更是为中国新文艺体系建设做打算,要求在批判和继承民间形式的基础之上,创造"民族形式",即"推陈出新"或综合创新。苏区的革命歌谣和延安的新秧歌,是对民间文艺样式利用和改造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区学者在研究桂林抗战文艺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先后编篡出版了《桂林文化城概况》、《西南剧展》、《桂林抗战文艺辞典》等一批专著。这些专著,为读者了解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李建平同志数年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曾参与了上述部分专著的编写,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并有着新的发现。这些年来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最近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桂林抗战文艺概观》,只是他研究成果中的一个部分。这本书的篇幅虽不算大,但却把这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从理论上了解桂林抗战文艺,又提供了新的窗口。 本书采用“概观”的写法,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它既不是单一的史的描述,也不  相似文献   

10.
晓晨 《晋阳学刊》2001,(2):110-112
华北抗战 ,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的发端 ,也是全民族抗战的起点 ,它对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 ,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作为华北抗战局面主要开创者之一的刘少奇 ,他的作用和贡献对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同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为记述这段历史 ,缅怀一代伟人刘少奇在华北抗战中的光辉业绩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国祥研究员的新著《刘少奇和华北抗战》。这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精当、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人物研究与抗战史研究并重的学术专著。《刘少奇和华北抗战》一书 ,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刘少奇从…  相似文献   

11.
抗战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现阶段有关抗战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战文化本体、抗战精神、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化、区域战时文化、战时社会思潮与学术、战时文艺、战时教育与文化名人、抗战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等多个方面。回顾这些成果,有助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推动抗战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新抗战史观     
在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之际,大陆抗战史观正在悄然转变中:在强调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民族精神与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赞扬国民党抗战将士的爱国精神,承认国民党与共产党共同领导抗战,正面认识抗战时期的蒋介石。这种新抗战史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条件、原因与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作为传播戏剧的重要载体之一,抗战时期重庆的戏剧期刊见证了抗战戏剧创作、戏剧理论批评、抗战戏剧运动发展的全过程,在分布时段、编辑、作者、刊物的审美取向和内容上都具有鲜明的演进特点。可以说,抗战时期重庆戏剧期刊是同期全国戏剧发展演变最为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历史见证者,推动了戏剧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化人对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文化人对抗战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唤醒民族觉醒,宣传、动员民众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实现文艺大众化的质的飞跃,创造繁荣的抗战文化;推动大后方的民主进程。当下文化人的重要作用更是越来越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桂糊社团的演进及其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戏剧社团的组织形式及特点,不仅反映了抗战时期戏剧体制和机制的发展特色,而且体现了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历史面貌。桂林文化城的戏剧刊物,在传播戏剧理论、总结戏剧艺术实践经验方面,积极地推动过中国抗战戏剧运动。  相似文献   

16.
周仲海 《社会科学》2006,2(5):83-91
抗战爆发前,上海工人薪金收入大多数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标准;抗战爆发后,上海工人生活状况更是每况愈下;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实行“胜利加薪”,上海工人的工资收入有过短暂的上调, 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上海工人又陷入了饥饿或半饥饿的生活状态。建国初,中共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上海工人的生活状况较建国前有明显地改善和提高。从抗战及内战时期走过来的上海工人,对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生活状况基本上是满意的,因而比较容易接受和拥护中共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杨洲 《河北学刊》2012,32(2):245-247
从新文化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关于中国画的论争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景观。各种派别的论者对于绘画整体功能的认识相当一致,并不约而同地将其上升到国家、民族复兴的高度。抗日战争时期,各画种都为民族救亡作出了积极贡献,文艺家们的画学思想中关于民族复兴、民族精神的倡导更加鲜明有力。当代关于中国画体现民族精神的提法与近现代史一脉相承,并融入了民族文化复兴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在抗日战争时期 ,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力量的总后方。当时陕甘宁边区处于国民党军队和日本军队的包围封锁之下 ,物资匮乏。边区政府为了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大力发展生产 ,尤其是合作经济 ,不仅促进了边区农工商业的发展 ,而且在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对我们当前的农村建设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湖南不仅是是“九一八”后全国抗战文化运动兴起最早,声威最壮,影响最大的省份之一;而且是“七七”后一年半内,全国抗战文化的传播、辐射中心,丰富、发展、壮大了全国抗战文化运动的声威和内涵,对推动全国抗战文化深入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晋故事体歌诗与后代说唱文学之关系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怀荣 《文史哲》2005,(2):58-65
我国表演艺术的发展,在汉代就已产生了以音乐伴唱演述故事的相和曲、横吹曲和杂曲歌,同时还出现了以讲说和唱诵故事为主的俗赋,以及将歌、乐、舞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表演故事的歌舞艺术雏形。西晋时期出现的一批故事体歌诗,正是汉代表演艺术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些歌诗或歌咏正史中史实,或敷衍民间故事,或为前代表现历史题材的歌诗的改写,均为历史题材,具有一定的情节,并与音乐或歌舞密切相关。其所歌咏的历史故事和人物,成为后来说唱文学的常见题材;其集故事性与表演性为一体的特点,也被后者所继承。因此,西晋故事体歌诗不仅对说唱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说唱文学的重要源头。对它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有必要进行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