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人说,张承志的中篇小说《黑骏马》抒写的是“作为牧人心理素质的心绪”,是一篇动人的诗化小说;有人说,《黑骏马》所着力探讨的是人的精神,是那种世世代代积淀和传递下来的“铭心的感受”;有人说,《黑骏马》写出了以牧人心理图景为中心的情感氛围。这些都从作品的虚的方面,谈出了作品的题旨内容,都是颇有见地的中肯之论。但是,仅从这一侧面来探讨《黑骏马》,还不足以全面评价《黑骏马》的美学价值。我认为,《黑骏马》是虚与实这一创作规律运用得比较成功的典范之作。它从实处着笔,在虚处升华和深化。它以实求虚,虚实相生。它…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与安娜·阿赫玛托娃是不同国家的两个伟大的女诗人,她们的生活经历迥异,创作道路相似。她们的经历是时代和心灵历程的记录,是精神宝库的财富。  相似文献   

3.
<黑骏马>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棵常青树,其对蒙古民俗生活的成功描写使这一作品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而作品中悲怆凄美的爱情故事也常常让人们读后忍俊不禁,文章从民俗控制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源,对<黑骏马>的爱情悲剧进行了另一种方式的解读,认为隐喻型民俗控制与监测型民俗控制是造成"白、索"二人爱情悲剧的最主要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4.
安娜与蘩漪是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中两个著名的悲剧性人物,她们在生活经历、抗争过程和个性形象诸方面具有可比性。造成二者悲剧性命运的原因有社会历史、文化和女性自身等多种因素。俄罗斯东正教是安娜的精神内核,此一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悲剧性命运中灵意的闪光,并赋予该形象以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张承志的<黑骏马>是一棵文坛上的常青树,其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在于该小说的民俗底色.小说民俗生活的成功描写,具体表现在:(一)有形物质民俗生活相;(二)无形心意民俗生活相.以上二者不仅为作品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而且形象别具一格地揭示出社会生活本质的某些方面,成为人们认识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6.
《黑骏马》是一篇反映草原游牧文化的“文化寻根小说”,其在形式、内容和艺术感染力上都有独到之处.是专业文艺与民俗学相结合的一个较成功范例。小说在人物塑造、结构与情节构建、环境描写语言三个方面都运用了民俗的方式和效果,尤其是对蒙古古歌《钢嘎·哈拉》的使用,成为作品的一个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7.
年轻美丽的安娜卧轨自杀了.她残忍地熄灭了自己的生命之火,这无疑是一出悲剧。其原因何在呢?仅仅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吗?我们认为,安娜的死除了客观外界原因外,还有其自身原因,这就是她的性格所具有的悲剧性.安娜的性格过于矛盾,思想过干偏狭自’(,精神十分空虚贫乏,这就使她在坎坷中不能正视生活,无法从困境中解脱自己而最终走向毁灭。一、安娜勇敢,敢干追求,却又软弱无能,性格过于矛盾。安娜出身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上流社会的传统道德、习俗,从小就融入她的思想里。但是,她生活的又是一个新旧交港的时代,农奴制废除…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艾米莉·勃朗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的历程上,对艾米莉及其作品作一分析,解读作家因长期受到社会、生活、思想和情感的压抑而产生的宣泄需求和叛逆性格,在其作品中表达了蔑视俗规、与传统习俗抗争、争取精神解脱和追求自由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贝内特是英国爱德华时期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五镇的安娜》是其成名作。文章通过安娜宗教意识的转变、安娜对父权制度的反抗以及她和威利的恋情,多方位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从麻木到抗争的过程,反映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并结合爱德华时代背景开拓了对作品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10.
回族作家张承志的成名小说《黑骏马》,以其丰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经久不衰的好评。本文试图从文本入手,剖析作品的结构特征,从而找出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形式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简·奥斯丁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浓浓的"庄园情结".在她的作品中,庄园是故事开始的地方,是天真烂漫的爱情田野,是追逐名利的场所.在分析作家作品中这种"庄园情结"的同时,探究了"庄园情结"形成的原因."庄园情结"和小说家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出身于牧师家庭,生活于乡村小镇的奥斯丁,不可能摆脱其生活圈子以及社会环境对她的影响,她的作品也难免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简·奥斯丁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浓浓的“庄园情结”。在她的作品中,庄园是故事开始的地方,是天真烂漫的爱情田野,是追逐名利的场所。在分析作家作品中这种“庄园情结”的同时,探究了“庄园情结”形成的原因。“庄园情结”和小说家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出身于牧师家庭,生活于乡村小镇的奥斯丁,不可能摆脱其生活圈子以及社会环境对她的影响,她的作品也难免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13.
安娜与蘩漪是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中两个著名的悲剧性人物,她们在生活经历、抗争过程和个性形象诸方面具有可比性.造成二者悲剧性命运的原因有社会历史、文化和女性自身等多种因素.俄罗斯东正教是安娜的精神内核,此一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悲剧性命运中灵意的闪光,并赋予该形象以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复活》创作于1889年至1899年,是托尔斯泰继《安娜·卡列尼娜》之后的又一部伟大的长篇小说,是作者经历了世界观的彻底转变之后,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先后增删六次才写成的一部巨著。毫无疑问,这是托尔斯泰晚年最成熟的一部代表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表现了作者世界观的基本倾向。认真研究这一巨著,对于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的意义,对于了解俄国的历史是有重大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特殊的生活经历造就特殊品位的文学雷猛发在考察作家经历与作品的关系时,可以发现一个文学的奇异景观,即作家生活中某些与众不同的经历,常常孕育出特殊品位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别开生面的一席之地。一、一般的工作经历作家是人,他有一般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6.
电影《安娜与国王》是好莱坞据安娜·利奥诺温斯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拍摄的反映19世纪泰国(当时称作暹罗)宫廷的故事。电影讲述了英国安娜在暹罗宫廷为暹罗王蒙库的58个王子和公主担任老师期间发生的故事。文章以爱德华·赛义德的“他者”和钱德拉·塔尔佩德·莫汉蒂的“第三世界妇女形象”等后殖民概念为理论基础,从安娜与暹罗国男性的抗衡及安娜与暹罗国女性的形象塑造差异等方面,对该影片折射出的西方后殖民文化霸权进行剖析,得出东方暹罗国只是作为西方英国存在的一个“他者”.东方男人暹罗王蒙库只是衬托西方白人女性安娜的一个“他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以往人们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在同情安娜、赞美安娜的同时 ,往往将批判矛头指向她的丈夫卡列宁和情夫伏伦斯基 ,仔细研读作品 ,作者认为安娜悲剧的造成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外 ,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文章试从性格方面对安娜的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8.
《五镇的安娜》系阿诺德·贝内特的"五镇"系列小说的一部。它描述了英国著名的陶瓷产地"五镇"的普通人的生活,体现了作者的进化论思想。这部小说虽然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但是在中国对阿诺德·贝内特及其作品的研究近乎是空白。文章拟用进化心理学中女性和男性择偶倾向来研究《五镇的安娜》中主要人物的配偶选择,揭示阿诺德·贝内特的进化论世界观以及进化思想在该小说人物行为和情节安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安娜在热带》是当代古巴裔美国剧作家尼洛·克鲁斯的代表作.全剧围绕着伊波城一家生产雪茄的家庭烟厂的古巴移民展开.1929年美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工业化开始席卷整个雪茄制造业.机器时代的到来,烟厂工人失业,朗读人消失,一个传统的终结.传统文化遭到物质文明践踏是这部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正> 安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一个迷人的女性形象,自作品问世一百多年来,安娜悲剧的原因成了人们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读者和评论家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拟就这一论题也发表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和外国文学爱好者。笔者认为,安娜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性格、社会压力及作者的宗教观等促成了安娜的悲剧,形成了产生安娜悲剧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