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文明建构模式是该文明中人类创造世界所追求的基本目的与所采取的基本手段的总和、追求个人和集体生命的生存与发展这一普遍目的.在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中有不同体现,从而造就不同文明、华夏文明的建构范式,是以社会目身生命的生存与稳定为目的,以“整体系统逻辑”和综合方法以及负反馈杜全机制为手段所构式的总体。由此而创造了“集体生有稳定型”文明、而西洋及明的建村范式,则是以个体生命的外向扩张为基本目的(以个作为本位的生存目的指向身外的彼岸世界或金钱).以命题推理逻辑、分析方法以及正反馈社会机制为车段所构成的总体,由此而创造出“个体外向扩张型”文明。现代西方社会正是这种文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新方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内涵丰富、理论澄明,旨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环境协同共进、全球生物多样繁荣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化解全球性生态危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全新思考,彰显出其深刻的价值意蕴。只有从基本原则、思维方法和现实路径等方面出发,推动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实践方案,才能更好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明起源的地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文明起源于某地,与该地农业起源与发展有关。只有将其所选的农作物与其地理条件优化结合才能促进物质生产发展,从而导致文明出现。因此,埃及、巴比伦、印度可称为小麦文明,中国是小米文明,美洲的文明则可称之为玉米文明。  相似文献   

4.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倡导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为应对全球生态问题、促进世界生态治理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这一国际倡议的引领下,我国不仅与世界共享“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还通过构建绿色“一带一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动实践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了中国力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在继续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亟需构建出一套更加成熟完备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文明结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文明是一种文明系统或文明群,这种文明系统呈现出物质、精神、制度和生态环境的四维进程。社会文明尽管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多种划分,但从最一般意义上,我们宜把社会文明划分为四种,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的四维结构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密不可分。四种文明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人类的大文明或广义的文明。大文明是ZI世纪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文明对话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同宗教之间的“文明对话”大概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不过现在重视“文明对话”,主要是由于1993年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的理论。亨廷顿后来承认,提出文明冲突的论点,是要强调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但很多杰出的学者已经看到这一理论非常狭隘的二分法破绽。如果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使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能够逐渐地在合而不同的背景下生存,就需要通过对话,逐渐发展出生命共同体的意愿;通过对话,大家都具有和平共处的根源意识。容忍是对话的最低要求。对话主要是了解对方,反思自我的局限性。对话的结果是互相参照,互相学习。对话的最后是“celebration of diversity”,即庆幸多样。  相似文献   

7.
性是人的一种最自然的生命本源。笔者以为,《查大莱夫人的情人》中大量的性描写只是一种表象,一种手段,并非实质,更非目的。实质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本文认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是劳伦斯为恢复男女生命本源自然性而开出的“灵丹妙药”,是他为拯救病入膏盲的英国而炮制的“救世良方”,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包括劳氏其他作品的深层主题。  相似文献   

8.
从属于地球共同体的人类文明走过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又演绎出今天的现代全球文明。现代文明的缺陷引起地球共同体终结的危机。因此人类文明需要进入新的发展过程,而走向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和地球共同体的未来,这需要克服实证科学语言所具有的单一性,以东方占优势的类比思维来弥补西方实证科学逻辑思维的不足。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有着相互的关联。西方的逻辑、东方的关联和类比,都是走向生态文明的必须。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状态、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向新文明形态嬗变的关节点。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人类应当深刻反思以往实践活动所产生的负面效果,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走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印度的历史和文化都独具特色。历史上印度人民屡遭外辱,印度国土分多合少,印度文化兼具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这些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造就了印度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从整体上看,印度文明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点:博大的文化包容性和软弱的政治整合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出一条现代化文明新路。中国式现代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发展理念,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续写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新版图。中国式现代化建构起中国新现代性,开创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中华文明的时代转型,既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又重塑了人类文明发展类型和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倡导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全球生命共同体,有力回应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文明之问。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以文明多元共生加强文明交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加强文明治理、形塑人类文明格局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10,(8):30-31
在遥远的过去,曾有一个文明受尼罗河所赐,开出了灿烂的花朵。它的子民建造出巨大的金字塔和神庙,深信人死后会复生,可经由复活获得永恒的生命,它就是古埃及文明。随着时光的流逝,古埃及文明也逐渐泯灭,但其留下的诸多遗产,虽经数千年的阻隔,仍紧紧扣住世人的心弦。20世纪40年代,埃及政府开始着手清理吉萨台地的三大金字塔。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处理世界多元文明关系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在生成逻辑层面,它以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为理论之源,以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为实践之基,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发展为文化之脉,以西方文明治理模式式微为现实之思。在本质内涵层面,它主张文明是多彩的,应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是平等的,应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是包容的,应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是发展的,应以文明交融超越文明偏见。在价值意蕴层面,它有助于尊重不同文明道路选择、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相似文献   

14.
坚守本土立场的中国当代汉族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独特的方式为游牧文明发言,展示出多元文明中鄂温克游牧世界独特的生态观与生命观,表达了对行将逝去的游牧文明的哀婉和对现代强势文明同化的焦虑,为游牧者的抉择提供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文明的论述为指导,结合现实的情况,对文明的含义及其规定,对判断和评价文明的尺度和人类文明建设的目标以及制定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等的出发点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历史语境推动了四次大的文明复兴运动,其中中国文明的复兴是极为重要而独特的。中国文明是人文文明,其基本特征是以辩证理性为指导,与多元文明相融合的创新精神。中国文明的复兴将对世界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文明观的升华。生态文明作为新的文明理念,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方方面面,需要从理论、实践层面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用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此,本刊特开辟专栏,约请专家从不同层面对生态文明进行阐述,以期能为生态文明大厦的建构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的背景下,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还自然之魅"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主张。自然的魅力来自生命的魅力,为自然"复魅"并不是重新把自然"神化",而是恢复对自然的敬畏,从文化观念的角度讲也就是"生命文化"的复兴与重建。文学是一种典型的植根于自然的"生命文化"样式,在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生态文明转向和自然"复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明转型时期的中国理论思维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文明是第一个影响和支配了全世界的人类文明形态,但不是所有民族共享的文明形态。信息—生态文明将是全人类共享的第一个文明形态。现在,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信息—生态文明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次文明转型中,如何规划我国的理论思维建设极为重要。我们必须以建设信息—生态文明为参照系,重新解读马克思,解读当代世界的实际演进,重读、改造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观的一次跃迁;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大建设”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