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防治官吏腐败作为古代吏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先秦时期是各项法律规则的萌芽和初创阶段,预防惩治官吏腐败的制度也发轫于此时。文章从官吏选拔、考核、监察、刑罚四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反贪惩贿制度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记载了自然界的某些特殊植物、矿物,可以成为寻找锡矿的重要标志,现代地质调查发现这些记载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这种简便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对现代锡矿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为探讨中国古代锡矿料来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的历史教育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产生、由自然形态的历史教育到有意识的历史教育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大致来看,夏商时期历史教育基本上仍处在自然主义教育阶段;西周时期出现了自觉的、有意识的历史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私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撰述的增多,极大地推动了历史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通过梳理先秦文献记载 ,对于先秦时期钟的实用功能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透视 ,论证先秦钟铃弥补了人类喉舌的不足 ,发出清脆、嘹亮、冗长、铿锵等等不同音质的声响 ,传递各种信息 ,满足古代社会生活的多种需求 ,在古代社会的交通、宴享娱乐、军事征战、渔猎生活、宗庙祭祀等各个领域发挥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先秦钟的多种实用功能再一次印证艺术源自生活 ,源自人们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北地区全新世自然环境经历了3次较大的波动和若干小波动,先秦时期文化可以分为至少4个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自然环境及其演变对该地区先秦文化发展存在显著的制约和影响,人类开发对脆弱的西北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增加,但并未超出环境的承载范围,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总体上比较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8.
先秦礼教对男女性别关系的规定包含若干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在男女言行的和谐、男女受教育内容的和谐、夫妻关系的和谐、子女与父母关系的和谐和尊老养老中的和谐等。出现这些和谐思想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立社会、家庭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是先秦礼教的根本宗旨。从先秦礼教中蕴含的性别和谐因素的本质看,和谐是对立事物存在的一种有序状态,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和”的音乐美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音乐的美学观是音乐审美的一个哲学观点论题,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论述,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观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的音乐美学观对后来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众多的音乐美学观中,其核心是对"和"的论述.其中涉及方面有政治、宗教、自然、齐家治国平天下、伦理道德、修身养性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辩证法思想是一种人生精神境界,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繁荣大发展的时期,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个时期所产生的学说对后世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指引作用.本文将对我国先秦时期的辩证思维进行分析,阐明其产生和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先秦时期中医外科的主要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我国中医外科的主要成就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①对外科疾病的认识。其内涵包括对外科病症的命名、症状的描述以及对有关外科病症病因的探索。②当时医家对外科病症的实际诊疗成果及其预防对策。表明中医外科在先秦时期已有相当发展,从而对整个先秦医学作出更为全面而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充满了丰富的教师心理学思想。孔子、孟子等作为先秦时期心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对教师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尤其是孔子遵循"快乐教学"的原则。该文拟从教师能力要求、心理品质等方面进行整理和阐述并揭示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比较重视人文哲学的研究,忽视对自然界的研究,而只有古希腊哲学家们才真正重视自然界规律的研究。其实,这是一个十分片面的认识,事实上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哲学方面的研究丝毫不弱于同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家,而更为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许多自然哲学思想竟然都非常地相似。  相似文献   

14.
游牧文化在历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鉴于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结构和它们远胜于农耕民族的活动迁徙能力,因此研究早期游牧文化应放眼于更为广阔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之下,更多地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先秦时代的云南,由于地理气候的特点,畜牧业发达,游牧人群的活动十分活跃。塞人是较早进入云南的游牧族群之一,他们的出现和欧亚草原地区游牧文化的兴起有密切的联系。从历史文献、考古发掘以及西南地区的岩画,都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游牧文化在云南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中国民间的色彩民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先秦时期中国民间的色彩民俗,认为其重要特点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民间对各种色彩的使用较前更为广泛,尤其是新的思想观念对社会各阶层的社会行为的选择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出现,从此对国人的色彩观念和习俗将产生广泛、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因为地理环境的制约,嘉陵江流域并没有成为一个统一的地理空间,而是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由于地缘的优势,它们各自受到周边地区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并在不同时期演变为不同的文化空间,而最终成为大的区系文化空间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大同理想与先秦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记·礼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人类矢志追求的理想。大同社会历来被人们视作无法实现的空想 ,但实际上其中包含着可实践的部分 ,因为大同理想是在吸取了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关于社会保障主张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先秦诸子百家的社会保障学说又与商、周以来政府的社会保障实践紧密相关。先秦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和实践 ,对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先秦时期是中国颈饰习俗起源、形成的重要时期。生活水平低下的史前先民已通过对具有一定硬度且有耐性、美观的物品进行加工来装扮自我,其审美现象背后,隐含着思想意识上的原始追求。夏商时期,颈部装饰已显现侈华,贫富、等级初露端倪,饰品形制和表意更为复杂化;至两周时期,颈项装饰升华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当时的人文精神、文化意识融为一体,成为人们行为举止、社会地位、等级秩序、礼仪制度的象征或外在标识。先秦颈饰习俗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从一个侧面透视出先民精神追求的发展历程,并以此推陈出新,固化为代代相传的风俗习惯,对中华民族后世习俗乃至各种制度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古属雍州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自古就连成一片,华夏、北狄、西戎族交错杂处,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夏商周三代,猃狁、鬼方、土方、犬戎、西戎、夏人、周人交错、融合,共同开发了宁夏地区,尤其是中部和南部地区之经济。先秦时期宁夏地区的经济、文化与陕、甘华夏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也一样悠久,并非传统旧说的“不毛”之地,其文化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